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桥基底部梗死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改变。方法回顾性地分析95例脑桥基底部梗死的原始资料。结果脑桥基底部梗死是后循环常见的梗死,据其是否涉及基底部表面分为基底动脉分支病(BABD)及小动脉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中枢性面瘫及肢体瘫痪,常伴构音障碍、头晕、共济失调、偏身感觉障碍等。根据临床表现往往不易与内囊梗死区别。结论脑桥基底部梗死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为常见,临床表现与内囊梗死相似,罕见有经典的脑桥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脑桥梗死临床并不少见,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有交叉体征者多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表现酷似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即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者尚鲜有报道。现将所收集的19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征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5.
脑桥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述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解剖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结果主要临床特征有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肢瘫、眩晕、构音障碍、偏身麻木、饮水呛咳、眼球水平运动异常等。9例(13.04%)患者在发病早期呈现进展性过程;51例(73.91%)梗死灶位于脑桥旁正中区域;59例(85.51%)患者病灶位于脑桥中上部水平;45例血管造影患者中.9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结论脑桥梗死多发生在脑桥中上部的旁正中区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所致。偏瘫、眩晕、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及眼球水平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少数患者在病程初期呈现进展过程,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脑桥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62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所示的解剖相关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典型的脑桥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者并不多见。结论脑桥腔隙性梗死占脑桥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75例患者,发病7d内均给予1~2次头部磁共振检查(德国西门子1.5T),所有病例均给予平扫+DWI+ADC,脑干单一、新发病灶为入选标准,确保病灶为责任病灶;由两位神经内科医生进行病史的询问和体征检查,确保病史和体征的客观、真实。结果 75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中,脑桥梗死发生率最高,中脑次之,延髓最少;临床表现以头晕或眩晕多见;体征以一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瘫痪多见;影像学以点状、条索状、小斑片状梗死灶多见。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经典综合征和交叉性表现有助于脑干梗死的诊断,但并不常见,临床上不典型脑干梗死更多见。  相似文献   

8.
脑桥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脑桥梗死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随着MRI检查的广泛应用,过去临床不能准确定位的脑桥梗死得到了确诊,使临床医生对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7例急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表现为头晕20例,其中伴行走不稳9例;恶心、呕吐10例,耳鸣4例,听力减退5例,水平性眼震5例,一侧眼球外展受限2例,中枢性面瘫2例,周围性面瘫3例,一侧肢体中枢性瘫痪5例,四肢瘫痪1例,一侧面部痛觉减退4例,共济失调9例.头颅CT检查示桥臂梗死10例(37%).头颅MRI检查23例患者,均示桥臂长T1、长T2、DWI高信号的新梗死灶(100%),其中21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桥臂梗死.结论 急性桥臂梗死以前庭神经和小脑损害的表现为主,以及存在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和锥体束受累的表现.MRI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很高,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伴或不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并分析基底动脉狭窄与患者出院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单元连续收治的起病7天内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资料。比较伴或不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出院时的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101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与无或轻度基底动脉狭窄组患者相比,伴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组患者,中枢性面瘫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P=0.008和0.002),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P=0.002),同时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也较高(P=0.009)。调整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相关(OR 2.7,95%CI 1.07~7.02,P=0.04)。结论 伴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常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桥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脑桥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时期脑桥梗死灶的评估作用,现将15例脑桥梗死患者的DWI、MRI改变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桥梗死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0~81岁,平均63.5岁;病程3h~7d,平均3.8d;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并分析1例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例的关注。方法:通过对1例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的深入剖析,阐述其临床症状的产生机制,增进对脑干各神经纤维束的解剖认识,指导临床诊疗。结果:1例67岁女性,主诉“头晕11 h余”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显示双眼左侧视时右眼内收不能,左眼可外展,伴水平眼震。头颅MRI发现右侧脑桥背侧点状急性期小梗死灶。结合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脑桥梗死。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丁苯酞、倍他司汀等治疗,症状好转出院,1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结论:脑干结构精密复杂,发生病变多出现邻近的神经核团以及纤维束受损的表现单纯累及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eieulus,MLF)的脑干点状梗死报道较少,故一线医生应增进对脑干各神经纤维束的解剖认识,重视临床查体,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桥梗死继发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脑桥梗死继发RL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总结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有神经功能缺损的体征,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桥梗死,在脑桥梗死后0~3 d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不适感,需活动肢体以减轻不适,其中3例予吡贝地尔缓释片口服后肢体不适症状消失。结论 脑桥梗死是继发性RLS的非常见病因,易漏诊,其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钙通道α2δ配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一线治疗方案,该病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在本院行颅脑MRI检查,诊断为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原发病变的具体部位、发病时期及继发Wallerian变性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自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行颅脑MRI检查,诊断为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患者共12例,原发病变均为脑桥梗死灶,其中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例,亚急性期患者1例,慢性期患者10例。梗死具体部位:7例位于脑桥右侧旁正中,2例位于脑桥左侧旁正中,2例位于脑桥双侧旁正中,1例位于脑桥中心。Wallerian变性均位于双侧小脑中脚,呈对称性斑片状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其中3例患者于DWI及ADC图均呈稍高信号,1例患者于DWI呈稍高信号,ADC图呈稍低信号,其余8例呈DWI等信号。结论 脑桥正中或旁正中梗死可继发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工作中需认识到该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千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桥梗死78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与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 眩晕是脑桥梗死最常见的症状.部分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类似于大脑半球症状.脑桥梗死多位于基底部旁正中区域.MRI检查阳性率为100%.结论 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与内囊梗死不易鉴别,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脑桥腔隙性梗死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总结脑桥腔隙性梗死诊治经验,现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37例脑桥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43例脑桥梗死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电刺激诱发BR的检测,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对每位患者在BR检查当日和4周末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脑桥梗死组病灶侧R1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灶侧R1的潜伏期较健侧也显著延长(P<0.001).脑桥梗死组BR各波的异常率以R1最高,占81.4%,而R2和R2′的异常率分别为23.3%和25.6%.R1的异常率显著高于R2和R2′(P<0.001).双侧脑桥梗死(双侧均有病灶,每侧病灶直径均>3mm),导致BR各波均未引出.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3mm,主要引起R1潜伏期延长;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0.5~3mm,BR各波潜伏期均正常.R1波未引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重,ESS评分和ADL评分显著低于R1潜伏期延长组和R1潜伏期正常组(P<0.001);R1潜伏期正常组预后最好,4周末其E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1周内显著提高(P<0.01和0.001);R1潜伏期延长组次之.结论 脑桥梗死患者的BR异常以R1潜伏期延长为特征.脑桥的病灶主要引起R1异常,进一步提示R1的反射中枢位于脑桥.BR的异常类型可大致反映脑桥梗死病灶的范围,BR的R1异常可作为脑桥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评价的电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脑桥基底部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相应的MRI改变。结果 纯运动性偏瘫(PMH)患者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2例,肢体瘫痪严重者病灶多位于脑桥尾部及脑桥头端外侧区;构音障碍一笨拙手综合征(DA-CH)6例,病灶多位于脑桥头端旁正中区;共济失调性偏瘫(AH)4例,病灶部位较分散,位于脑桥头端、中部及尾部。结论 脑桥基底部梗死多数为腔隙性梗死,其临床表现与不同传导束受损及程度有关。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急性脑桥梗死后并发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梗死灶累及周围组织和可能病理机制。方法总结本研究急性脑桥梗死并发不宁腿综合征3例男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与文献报道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53,62),男性患者比例为63.6%(7/11例);临床多表现为偏瘫伴构音障碍;影像学分析提示病灶多位于脑桥腹内侧面,病灶纵深比值为78%(62%,82%),责任血管为脑桥旁正中支。脑桥核,而非网状结构为频率最高的累及结构。结论急性脑桥梗死与不宁腿综合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与梗死灶累及脑桥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