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翼外肌的肌构筑特征及其与颞下颌关节的附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翼外肌的肌构筑特征及其与颞下颌关节的附着关系 ,明确翼外肌上、下两头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对人 10侧翼外肌的肌构筑指数作了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翼外肌上、下两头部均为带状短肌 ,肌纤维穿过颞下颌关节囊终止于关节盘前、内侧部 ,其余部份肌纤维与下头部纤维交织共同止于髁突的关节翼肌窝。上、下两头部各肌构筑指数比较 ,除上头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重及肌纤维长 /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显著高于下头部 ,其余构筑指数以下头部显著高于上头部。结论 翼外肌上头部较下头部更兼备力量和速度 ,其在调控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位移中起重要作用。翼外肌下头部则充当颞下颌关节运动的主体和原动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下肢拇长屈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人下肢拇长屈肌为羽肌。肌内腱板长(15.52±2.30)cm,宽(0.68±0.24)cm,厚(0.18±0.06)cm。肌重(50.48±2.44)g。肌长(20.84±2.08)cm,肌纤维长(4.12±0.30)cm,羽状角(14.3±0.65)°,肌生理横切面积(11.34±0.45)cm2。支配下肢拇长屈肌的神经于该肌内侧缘分为上下两支1级神经入肌,上支较细,支配该肌上1/4部,下支较粗支,支配该肌下3/4部,神经入肌后于腱板前方进一步分成外侧支和内侧支,神经分支在肌内发出数目不等的次级支,继而向肌的深面和边缘发出终末支。结论人下肢拇长屈肌是羽肌,肌内腱板宽大厚实,倾向力量型设计,拇长屈肌可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份。  相似文献   

3.
国人手骨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方法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8具做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对手肌在握持运动中可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作定量比较.结果骨间掌侧肌平均肌重1.79±0.21g,肌长4.68±0.43cm,肌纤维长1.85±0.11cm,肌生理横切面积0.96±0.08cm2.骨间背侧肌上述指数分别是4.21±2.19g,5.57±0.56cm,2.04±0.32cm,1.95±0.70cm2,骨间肌都是羽肌.蚓状肌是长肌,肌重平均0.80±0.27g,肌长6.31±0.84cm,肌纤维长2.72±0.37cm,肌生理横切面积0.19±0.06cm2.结论①骨间肌都是羽肌,肌重较大,肌纤维短,肌生理横切面大,是力量型肌.骨间背侧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总和比掌侧肌大1.71倍,在手的持握运动中能提供更大的肌力.②蚓状肌的肌纤维长是骨间肌的1.38倍,能比骨间肌产生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动幅,是速度型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 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密度为32.11个/g,深层肌纤维肌梭密度最高(70.76个/g),且肌梭联合体比例高,浅层纤维以肌腹中央肌梭密度高,两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肌肌梭密度为5.44个/g,前份纤维肌梭密度为7.74个/g,后份纤维肌梭密度为3.78个/g,两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翼内肌肌梭密度为4.43个/g;咬肌、颞肌、翼内肌肌梭密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不同形态的咀嚼肌或同一块咀嚼肌的不同部位肌梭分布不均匀.咀嚼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型、肌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锯肌的构筑学特征,探讨该肌的生理功能,为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成人尸体10具,用肌构筑学方法研究。结果前锯肌上部肌重44.7±8.87g、肌长10.81±1.75cm、肌纤维长6.60±0.63cm、生理横切面积为6.41±0.35cm^2;中部肌重53.85±14.03g、肌长16.13±2.35cm、肌纤维长9.78±1.61cm,生理横切面积为5.17±0.93cm^2;下部肌重80.95±24.31g、肌长18.88±1.16cm、肌纤维长13.37±1.41cm、生理横切面积为5.73±0.70cm^2.结论前锯肌上中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胛骨的稳定,而前锯肌下部参与肩胛骨下角外旋。  相似文献   

6.
家兔小腿三头肌肌构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具有亚部结构的家兔小腿三头肌的肌构筑特点。方法 肌构筑测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家兔小腿三头肌均为羽状肌 ,腓肠肌外侧头的生理横切面积 (3.97cm2 )分别是腓肠肌内侧头 (2 .5 9cm2 )和比目鱼肌 (1.4 1cm2 )的 1.5倍和 2 .8倍。外侧头的 3个亚部中 ,外侧亚部的生理横切面积与肌重的比值显著大于其余二个亚部 (P <0 .0 5 ) ;而内侧亚部的肌纤维长与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显著高于其余两亚部 (P <0 .0 5 )。在小腿三头肌中 ,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纤维长与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 (0 .4 4 )最小 ,比目鱼肌的肌纤维长最短 (0 .85cm)。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进一步存在功能分工 ,外侧亚部以产生力量为主 ;而内侧亚部以发挥速度为主。腓肠肌内侧头属力量型肌 ,主要是维持膝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的稳定性。比目鱼肌的功能在兔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国人手鱼际和小鱼际肌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肌的构筑特征,为手肌的运动生理和外伤修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肌构筑法研究14侧人鱼际和小鱼际肌.结果鱼际平均肌重5.85±3.44g,肌长5.21±0.71cm,肌纤维长2.72±0.37cm,肌生理横切面积2.21±1.66cm2;小鱼际上述指数分别是3.09±1.78g,5.61±1.23cm,2.78±0.91cm,1.18±0.54cm2.结论①鱼际和小鱼际肌重小,纤维短,生理横切面积大,除拇短屈肌和拇收肌横头外,都为羽肌,倾向力量型构筑设计.②拇收肌肌重和生理横切面积为10.98g和4.68cm2,分别是鱼际其余3块肌肌重和生理横切面积均数的2.65和3.36倍;手对掌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总和达3.4cm2,是手短屈肌的1.97倍,手对掌肌应比手短屈肌多产生近1倍的肌力.  相似文献   

8.
王量  胡志奇  李世荣 《重庆医学》2013,(29):3524-3526
目的探讨颞肌的构筑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8例尸体的颞肌分成前、中、后3份进行大体解剖、肌构筑学测量。结果颞肌前、中、后份的肌湿重分别为(13.17±3.41)、(12.30±3.59)、(9.68±2.50)g;肌长分别为(91.28±5.93)、(100.15±3.64)、(110.53±6.18)mm;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485.90±124.36)、(396.59±110.05)、(313.31±75.72)mm2。结论颞肌前份倾向于力量型肌,颞肌中后份倾向于速度型肌,颞肌的中后份可参考其生理横切面积,定量转移动态矫正晚期面瘫。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腰方肌的构筑学特征,为探讨腰方肌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利用肌构筑学法研究6具成人尸体的腰方肌.结果 腰方肌平均肌重(112.62士10.09)g,肌长(14.86±1.98) cm,肌纤维长(10.08±1.83) cm,生理横切面积(10.21±1.01) cm2.结论 腰方肌是位于脊柱两侧呈四边形的伸肌,下方要比上方宽阔.该肌倾向于力量型设计,主要作用为使脊柱侧屈及后伸运动.  相似文献   

10.
家兔肱二头肌的肌构筑、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兔肱二头肌的构筑与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整肌染色法.结果家兔肱二头肌肌重2.65±0.16g,肌长5.44±0.18cm,肌纤维长1.45±0.17cm,羽状角20°,生理横切面积1.64±0.16cm2.肌内神经来源于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的分支.运动终板位于肌纤维的中点,相互排列成运动终板带,在肌肉的不同平面上形态不同.结论家兔肱二头肌内有一腱板,肌束排列成环羽状.受双重神经支配,两支间有吻合.运动终板带在腹面和矢状面观,呈"V"字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家兔和正常人颈后深部肌肉的组织化学特征和生理作用。②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ATP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法,观测了大鼠(4只)、家兔(4只)和正常人(4例)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类型,用VIDAS图像分析仪测量其横切面积。③结果ATP酶染色,颈后深部肌肉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在大鼠、家兔和正常人,Ⅰ型纤维的数量和横切面积均显著大于Ⅱ型纤维。大鼠、家兔和人Ⅰ型和Ⅱ型纤维的横切面积依次增大。AChE染色,染色颗粒呈长椭圆形,其数量和面积以家兔较大,人次之,大鼠最小。④结论大鼠、家兔和正常人颈后深部肌肉Ⅰ型纤维多于Ⅱ型纤维,对维持颈段脊柱的生理姿势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针刺腧穴改善肌萎缩的机制。方法成年家兔42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青霉素注射坐骨神经2周和4周组;青霉素注射坐骨神经加针刺腧穴4周和8周组;青霉素注射坐骨神经加针刺尾部对照4周和8周组。取腓肠肌外侧头横切片作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染色与VG染色。结果青霉素注射2周时,腓肠肌外侧头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染色加深,光密度值增大,肌纤维横切面积减小,肌重减轻,胶原纤维增多。Ⅰ型和Ⅱ纤维的比例不变,ⅡA型纤维比例增加,ⅡB型纤维相应减少。4周时上述变化更重。坐骨神经注射性损伤4周后,针刺穴位治疗4周,上述变化明显恢复。8周时,进一步好转。尾部针刺对照组无恢复迹象。结论针刺腧穴改善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萎缩可通过降低肌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活性和减少胶原纤维增生实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家兔胫骨前肌的肌纤维起止、排列和神经支配特征,将该肌分为前、后两个亚体。利用家兔8例16侧胫骨前肌,按上述两个亚体分别取材,作恒冷箱冰冻横切,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将肌纤维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检测各亚体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肌束内肌纤维的分布特征,并用图象分析仪测量各亚体肌纤维横切面积和直径。结果发现,前、后亚体以Ⅱ型纤维居多,前亚体ⅡA型纤维高达35.4%,后亚体Ⅰ型纤维多达24.5%,两者的ⅡB型纤维均达50%左右。而左、右侧之间无差异,肌束周边部内Ⅰ型纤维仅占12.7~13.3%,ⅡB型纤维高达59.9~60.0%,说明受肌束膜压迫影响,ⅡB型肌纤维血供少,以适应无氧酵解的功能。各亚体的Ⅰ型纤维较细,Ⅱ型纤维较Ⅱ粗,A型与ⅡB型二者相似。作者认为,前亚体主要参与快速有力的足背屈运动,后亚体则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保持足弓的形状和弹性,以便适应该肌的站立、跑动和跳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盆底序列解剖,观察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中间环的立体构象特点,进一步分析肌肉收缩力的方向及特点.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盆底序列解剖方法,对18具无直肠肛门疾患尸体及1具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新生儿尸体实施盆底局部精细解剖,获得完整的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标本,使用放大镜、解剖显微镜对肌肉的走形、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盆底序列解剖获得如下组成部分:完整骨盆及其全部连带结构,骨盆及其连带的全部盆底肌群,半开放的骨盆,盆底肌与骨盆骨性结构完全分离,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外括约肌复合体中间环纤维环绕肛管前壁后于肛管后方交叉,两侧肌束于肛管两侧壁形成小U型结构;肛管前方肌纤维粗大,与肛管前壁附着疏松,后方肌纤维纤细含有纤维结缔组织,与肛管后壁附着紧密.结论序列盆底解剖可以确保获得完整的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标本.外括约肌复合体肌中间环纤维环绕肛管前壁后于肛管后方交叉,两侧肌束终止于肛管两侧壁,呈现出特有的小U型构象,对肛管侧壁形成压迫;肌纤维与肛管后壁紧密附着形成肌肉的作用止点,决定了中间环肌纤维向后的收缩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 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 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 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 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 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 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腰小肌的肌构筑学特征及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和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腰小肌进行研究.结果 腰小肌肌重(57.89±2.65)g,肌长(24.29±2.85)cm,左侧肌纤维长(13.13±1.33)cm,右侧肌纤维长(12.19±1.09)cm,羽状角(25.17±2.28)°,生理横切面积(1.94±0.17)cm2;支配腰小肌的神经于该肌外侧靠下缘处发出一支神经入肌,偏左侧肌束,此外肌质内可见一些细小的神经分支,分布于右侧肌束.结论 腰小肌为一羽状肌,羽状构型的特点使腰小肌在收缩力和运动幅度上均有所增加;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使骨骼肌亚部的研究更加简单.  相似文献   

17.
取新鲜人喉标本,对环杓后肌进行纵切片,应用银浸法研究其运动神经终末的形态特点。发现环杓后肌与四肢肌不同,除肌纤维纤细、排列比较松散外,运动终板数量较多,形态多姿,排成波纹状终板带。本研究为临床喉科研究环杓后肌的电位活动和病理提供有力的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