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黄连阿胶汤、猪苓汤方意及用法(附:海藏黄连阿胶汤、驻车丸)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苓配作汤.黄连阿胶汤原方: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两枚,阿胶三两.水六升,先煮芩、连、芍三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尽,俟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按必俟药小冷,然后加鸡子黄者,恐汤热则蛋黄凝结成块也.甩此汤必须如此分付明白.近人有用布包煎者,因病人嫌蛋黄和药腥浊难服之故耳.然以原服法为妥.病久心烦不得卧.原文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汤治之.  相似文献   

2.
百合鸡子汤方后注记述了具体的煎服法,现存邓珍本系统《金匮要略》中记载完全一致:先煮百合,取煎出液后,“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但医家对于“五分”的理解素有争议:或以之为重量五分,或认为十分之五,或认为程度为五成,甚或径改原文。晚近发现的明洪武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以及《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等医籍则记载了另一种不同的煎服方法,但尚无学者对此进行讨论。笔者在归纳讨论历代医家对本方煎服法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校勘学方法,即将邓珍本与吴迁本这一新版本材料进行对校,并与上述大量保存张仲景全书内容的医籍进行他校,结合张仲景全书的行文体例、用药经验等进行本校与理校,以呈现张仲景百合鸡子汤方后注原貌,为临床百合鸡子汤煎服提供更准确地指导。  相似文献   

3.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4.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5.
百合病肾阴不足,壬水匮乏,方用百合地黄汤滋肺肾不足之阴,清心安神润燥;百合病发汗之后,汗出伤阴,除肺肾阴虚之外,另有肾阴不足、相火有余之证,方用百合知母汤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百合病吐后伤及脾胃之阴津,方用百合鸡子黄汤濡养脾胃;百合病津伤之后,有小便艰涩难出的症状,方用滑石代赭汤清润心肺,使膀胱津液得通;百合病久,津伤液枯,致口渴久不愈,方用瓜蒌牡蛎散清肺生津,止咳润燥;百合洗方外用加饮食调养,可增强养阴清热止渴之力。  相似文献   

6.
《金匮》中乌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江西中医药》2003,34(12):43-44
统观《金匮要略》 ,用乌头者共涉及五张方剂 ,即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大乌头煎、乌头赤石脂丸、赤丸。在使用乌头的诸方中 ,有以下内容应予以关注和了解。1 方有乌头必用蜂蜜1 .1 用蜂蜜直接煎煮乌头 如 :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 ,川乌五枚 (口父咀 ,以蜜二升 ,煮取一升 ,即出乌头 )。上五味 ,口父咀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渣 ,内蜜煎中 ,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 ,尽服之。乌头桂枝汤 :乌头。上一味 ,以蜜二斤 ,煎减半 ,去渣 ,以桂枝汤五合解之 ,得一升后 ,初服二合 ,不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复加至五合。其…  相似文献   

7.
正百合滑石代赭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是分利湿热与养阴清热的代表方。"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一条,实际上就是针对"下伤中气,湿动胃逆,肺郁生热阴虚与湿热并见之证"。正如曹颖甫《金匮发微》言:"下后水液下出大肠,由腑病累及脏阴,湿热逗留为病。"实际上还有"寒热胶结"之意,从《神农本草经》谓滑石:"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一语可以悟出,本方取滑石利水泻湿而兼分利湿  相似文献   

8.
中药要有正确的煎服方法,否则将会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 1、药剂的煎煮中药煎煮十分讲究,并非加水煮沸完事。一剂中药,若马虎煎之,就没什么疗效。传统的煎药方法包括一些特殊药品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等。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在其用法上讲,“…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该方中的阿  相似文献   

9.
凌扬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2-663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切,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30g),桂枝三两(9g)去皮,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去心,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5~10枚)劈.煎服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兰服".该方主要功能是通经脉,利血气,益气养阴,阴阳并调,气血双补.因其能复血脉,故又称复脉汤.  相似文献   

10.
大承气汤,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原方组成:大黄12g(四两,酒洗),枳实12g(五枚),厚朴24g(八两,去皮,炙),芒硝6g(三合)。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相似文献   

11.
《金匮》曰:“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入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方中之“粉”,仲景未明确指出,究属何物?后世说法则不一,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铅粉,理由是因原文方中粉仅用二两,且服法中强调“差即止”,若系米粉则用量不至于如此之小。  相似文献   

12.
孙予杰 《河南中医》2006,26(7):18-18
乌头煎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第十七条,方剂组成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功效:破结散寒,缓解疼痛。笔者每用之临床,效如桴鼓。今将笔者1年来用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论>之用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9):524-525
饮食治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经作了初步的理论阐述 ,而将饮食具体应用于医疗活动 ,当推张仲景。其《伤寒论》中用粥涉及到 33条之 7方 ,从其灵活运用之方方面面 ,不仅可领略到医食同源之理论精髓 ,亦给我们临床用药不少启示。1 灵活运用 ,方法得当在用粥时间上仲景亦因方因病而异 ,有先后及时间长短之分。白虎加人参汤之第 2 6条“……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即将药物与米同煮熟去渣后温服。竹叶石膏汤“……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内粳米 ,煮米熟汤成 ,去米 ,温服一升 ,日三服。”即是将…  相似文献   

14.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15.
<正> “下瘀血汤”源出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妇人篇,原方系大黄三两,桃仁20个,席虫20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其适应证是产  相似文献   

16.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桅子鼓汤的"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鼓……"。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积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为充分发挥药效,认…  相似文献   

17.
<正>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1]。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  相似文献   

18.
浅谈《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煎法《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煎”与“煮”的概念是不同的,水药同熬叫“煮”,去渣后单熬药汁才叫“煎”,加入药物之前先熬的叫“空煮”,或亦叫做“煎”.《论》中97首汤剂均为一日一剂,水煎一次留足药液尔后顿服、日再服……温分六服.这一点从“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11,(6):1113-1113
常山二两,甘草一两,黄芩三两,乌梅十四个、石膏八两,并研,上以酒一升二合,渍药一宿,煮三、四沸,去滓。初服六合,次服四合,又次服二合,发前次第服之。今但抄五大钱渍酒一盏。  相似文献   

20.
中药煮散是传统剂型汤剂的一种。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四逆散、半夏散等将其药物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金匮要略》中记载:“抵当汤为,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煮散”一词,始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的续命煮散和卷十二的茯神煮散等。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也用汤者全少,应汤皆用煮散。”同时,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等医方著作中,均有大量的煮散记载。近代《蒲辅周医案》;“将药共为粗匀,……纱布包煎。”可见医家对煮散的发展与应用尤为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