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方法对54例肿瘤化疗病人分别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将两种置管方法分为A、B2组,A组为锁骨下静脉置管28例,B组为股静脉置管26例,比较2组一次置管的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A组优于B组。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对肿瘤化疗患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输液途径,疗效优于股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2.
3.
我科自1995年始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导管的固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7-11~2009-11入住我院肿瘤科的患者120例,入组条件:因治疗需要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可主动配合,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同意书者. 1.2 方法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后采取新方法固定:(1)将6 cm×7 cm透明敷贴均分为二,用其中一半以穿刺点为中心,分别向四周排尽空气完全贴附于皮肤上;(2)用长约7 cm的医用胶带固定于贴膜下端,以防卷边.  相似文献   

4.
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病程较长,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相对较多且时间长,因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较多,为患者临床输液、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治疗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为严重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置管较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感染率低,易于护理,临床应用较多。现就2008-09—2012-05神经内科391例行锁骨下脉置管患者血行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3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中5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感染病例进行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分析感染与锁骨下静脉留置的时间、更换导管敷料的方法与时间、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病人自身条件等的关系。结果5例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中,1例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感染,4例导管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培养无细菌。结论防止导管相关感染要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对怀疑感染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停止锁骨下静脉通道给药,待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感染后再行拔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立即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仪弧弓引导在脑室置管术中的意义。方法对36例脑室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仪弧弓简易引导脑室置管手术。结果均一次穿刺成功,19例痊愈,10例生活自理,4例生活部分自理,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结论应用立体定向仪弧弓简易引导脑室置管手术,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与成功率,提高了生存率,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人行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治疗组病人293例,男151例,女142例;年龄17—72岁,平均(37±4.8)岁。其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7例;动脉瘤夹闭术后68例;颅内感染14例;术后脑膨出1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46例。根据年龄、病情、性别随机选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PICC置管术后患者舒适的原因,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方法调查分析63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舒适护理的方法。结果舒适护理可减轻穿刺后的疼痛及导管断裂或滑脱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心理因素。结论舒适护理方法的应用,可消除或减轻置管术后患者的焦虑,避免每日频繁穿刺的疼痛,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腰椎置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穿刺留置导管,是进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由于其安全、简单、经济,近年来在临床上不断应用、发展,使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就腰椎置管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原理、方法、应用范围、禁忌症及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缝合固定法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分成两点固定缝合组和三点固定缝合组各40例,比较2组固定时间、导管脱出率和CRBSI发生率。结果2组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导管脱出率和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固定缝合组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两点固定缝合组,CRBSI发生率也较低于两点固定缝合组。结论采用三点固定缝合法可有效避免导管脱出,又可减少CRBSI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了病人的安全,避免患者再次置管带来的痛苦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5-12收治的锁骨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非超声引导下浸润阻滞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恢复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化学治疗的不断发展,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临床路径(CP)是指医院里一组成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神经外科病人为了降低脑水肿.原则上需要定时高渗利尿脱水、不过量输液及必要的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但容量不足会导致脑灌注压降低。2004年以来,我们开展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和同轴支撑法中心静脉导管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锁骨下深静脉置管预防长春瑞滨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30例接受长春瑞滨化疗的中晚期住院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对照组则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2组均采用q1w方案,给药方法 相同,观察2周期.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66.66%,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能较好地预防长春瑞滨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置管术后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预防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穿刺部位、输液过程进行严格的预防感染干预。结果在9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中,3例感染,感染率为3%左右,而有关报道此技术感染率为8%左右。结论预防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解决结脑患者长期静脉用药造成的浅静脉损害,减轻结脑患者的痛苦.方法 对156例结脑患者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局麻后行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结果 保证结脑患者长期、准确、及时、安全、有效的用药,提高结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护士的工作效率.结论 股静脉粗大,位置固定,走行直,周围无重要组织,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护士可独立完成.20%甘露醇是治疗结脑的常用药物,用药时间长,用量大,每天用药次数多,由于浓度高,滴速快,易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重者可致无菌性静脉炎,经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甘露醇药液可直接进入大血管,避免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2003年8月-2006年9月应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硬膜下积液、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切口脑脊液漏、岩斜区脑脊液漏以及脑脊液鼻漏患者共56例,均获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PICC患者130例,制定标准的PICC教育计划,对130例PICC病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结果置管成功率99.6%,最长留置时间397d,最短2d。PICC后出现导管阻塞4例,局部感染3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出1例。所有病例导管均完整,细菌培养均阴性。结论对PICC围置管期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避免留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探索更快捷、更有效、更易推广普及的气道开放方法。方法选择心肺脑复苏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实施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急救中的时效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协调性、喉罩正压通气效果、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患者存活率。结果实施组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明显缩短,置入过程不影响胸外心脏按压,喉罩正压通气效果显著,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提高,实施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喉罩能及时、有效、可靠地开放气道,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提高CPCR患者存活率,适合在CPCR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神经外科手术一般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CT、MRI、DSA 等),再结合医生解剖学知识对颅内病变进行定位,设计手术入路并完成手术.因受经验及头颅形态差异的限制,病变定位难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神经外科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