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例1,男,因皮肤发绀,肌张力差40 min入院。胎龄41+3周,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3400 g,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经清理呼吸道、吸氧,5 min评分8分,40 min后转入儿科。查体:体温36℃,脉搏128次/min,呼吸60次/min,面部及全身皮肤发绀,哭声反应可,前囟平软,呼气性呻吟,鼻扇,胸骨上窝凹陷,双肺呼吸音弱,心率128次/min,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脾不大,肌张力差。入院诊断:呼吸困难原因待查1.吸入性肺炎;2.新生儿窒息。予综合治疗,经监护仪皮测Sa(O2)73%,立即吸氧,20 min后发绀渐缓解,Sa(O2)80%~90%,呼吸困难减轻,肌张力恢复正常。但哭闹时发绀明显,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气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从而提高对新生儿气胸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气胸的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气胸发生的原因将其分为4类:病理性、医源性、自发性、特发性,重点分析病理性气胸与患儿一般情况的关系、各类气胸的治疗措施和预后.结果 50例气胸患儿中,病理性气胸30例(60%)、医源性气胸18例(36%)、自发性气胸2例(4%),3类气胸患儿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P=0.01).结论 新生儿气胸以病理性及医源性为主,其中早产儿以医源性为主,足月儿多发生病理性气胸.针对新生儿气胸不同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措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在NICU住院的2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发生气胸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286患儿中发生气胸的有36例,气胸的发生率为1.57%;足月儿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儿(23/1033 vs 13/1253,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肺炎、机械通气是新生儿气胸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951、6.090、7.898、6.272、4.389,均P<0.05)。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PIP)越高,气胸发病率越高(P<0.001);对于NRDS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气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9% vs 10.1%,P=0.006)。结论:新生儿气胸多发生于足月儿;剖宫产、NRDS、湿肺、肺炎、机械通气与气胸的发生密切相关;严把剖宫产指征、机械通气时采用低PIP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可以预防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气胸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随着新生儿复苏时气管插管、球囊加压给氧和呼吸机的应用,医源性气胸也增多。以往常需手术置人较硬的胸导管作闭式引流,由于管径较粗,组织相容性差,并发症多。目前多应用静脉留置针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损伤小,但导管过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新生儿病理性气胸的围生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2月本院病理性气胸患儿38例(病例组),按13的比例,选择病例组住院号连续3份相同孕周产科分娩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发生病理性气胸的围生因素。结果早期新生儿病理性气胸占同期活产儿比例即发病率为0.25‰(38/150 575例)。肺部基础疾病包括肺炎(7.9%)和湿肺(92.1%)2种。经保守治疗和胸腔穿刺或引流后痊愈。病例组63.2%的患儿孕周<39周。病例组剖宫产娩出率(73.7%)、男童比例(81.6%)、羊水混浊率(34.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羊水混浊、剖宫产是增加7 d内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5.585(2.169~14.382)、3.431(1.336~8.811)、3.294(1.356~8.001)。结论湿肺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气胸的原因之一,剖宫产是早期新生儿发生病理性气胸的重要危险因素。产科医师应严格控制选择性剖宫产率,尽可能在39周后进行选择性剖宫产,儿科医师对合并肺部并发症的新生儿出生48 h内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随访胸片,及早诊治病理性气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发病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以早期诊断,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2—2010年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2—2010年本院机械通气新生儿共313例,气胸31例,发生率9.9%。其中右侧气胸19例,左侧气胸7例,双侧气胸5例,气胸发生率与气道峰压及呼气末正压呈正相关(χ2值分别为7.53、7.23,P<0.05),与胎龄、体重无显著相关性。采用保守治疗、胸腔穿刺排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及高频振荡通气等治疗,治愈27例,放弃1例,转院2例,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较高的频率、较低的吸气峰压和低呼气末正压对气胸的防治有效。使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气胸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改良闭式引流及传统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张力性气胸的效果.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48例张力性气胸新生儿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2组,采用改良闭式引流术者为治疗组,共23例;进行传统闭式引流法治疗者为对照组,共25例.分别对其手术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呼吸机参数下调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伤口大小、并发症等方面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17.85±4.62) min、(50.27±12.35) min、(4.29±1.76) h、(6.74±1.88) d、(1.52±0.93) cm]比较,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短[(13.49±3.58) min],起效时间快[(32.76±7.10) min],呼吸机参数下调时间快[(1.57±0.41) h],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4.53±0.92) d],且伤口长度小[(0.69±0.21) cm],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8例.结论 改良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新生儿张力性气胸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06年7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27例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气胸患儿中,早产儿17例,足月儿10例。肺部都有原发性疾病,20例在正压通气时发生。右侧18例,左侧7例,双侧2例。肺压缩〈30%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肺压缩≥30%24例,均在正压通气或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发绀20例,气促19例(其中伴呻吟10例),局部胸廓隆起伴肋间隙增宽13例,三凹征10例,反应差10例,烦躁不安6例,患侧肺呼吸音减弱5例,皮下气肿1例。21例肺压缩≥30%的单侧气胸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27例中,治愈19例,好转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新生儿气胸早产儿多于足月儿,绝大部分继发于肺部疾病,不适当的气道加压易诱发气胸的发生。预防早产和窒息,防止肺部吸入,避免错误的气道加压,可减少气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高频振荡通气联用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气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7月-2008年10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7例气胸新生儿,均行床边X线胸片,提示肺组织压缩均超过60%,在出现气胸后均接受胸腔闭式引流及机械通气.37例气胸新生儿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HFOV组和HFOV+NO组.HFOV组17例,在出现气胸后机械通气模式选择HFOV治疗;HFOV+NO组20例,在给予HFOV治疗的同时吸入NO,吸入NO水平为(5~15)×10-6.2组在治疗2 h、12 h、24 h 及以后每24 h行血气分析,并详细记录呼吸机参数,计算氧合指数(OI),持续监测NO/NO2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2 h氧合情况持续改善,OI值、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呼吸道压均逐渐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但HFOV+NO组较HFOV组改善更显著(Pa<0.05).HFOV+NO组上机时间(88.2±19.8) h,使用FiO2≥0.8时间(5.4±3.5) h;HFOV组上机时间(105.8±22.5) h,使用FiO2≥0.8时间(15.7±8.2) h.2组在上机时间、使用高浓度氧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HFOV 联用NO吸入治疗新生儿气胸可迅速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缩短高浓度氧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加强对新生儿惊厥发作形式的认识,分析其病因及其预后,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4 a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02例患儿作全面观察并列表记录,尤其注意新生儿呼吸节律的突然变化、局部怪异动作、肢体抽动等情况,对可疑者予以重点观察,确定惊厥形式,并行血常规、血钙、血糖及脑CT检查,部分患儿行脑电图、血培养检查.在患儿出院后(52±2)周行书面随访,对有问题者进一步在专科、门诊进行检查随访,包括脑电图、脑CT、盖泽尔发育检查及神经系统体检.结果 发生惊厥新生儿52例,可分为5种发作类型,分别为轻微型28例、多灶性阵挛型8例、面肌阵挛型7例、局灶性阵挛型6例及全身性阵挛型 3例.其惊厥原因有HIE 18例,颅内出血12例,低血钙6例,低血糖、败血症各4例,颅内感染2例,核黄疸、破伤风各1例,病因不明 4例.后遗症发生率为18.18%,其中以智力低下(MR)占首位(9.89%).结论 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发作类型多样,轻微型最多见,对阵发性呼吸节律紊乱、下颌抖动及面部怪异动作的新生儿应提高警惕,及早识别.后遗症与发作形式及病因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也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新生儿的自身特点,临床表现与年长儿不同,早期诊断困难,难于准确把握治疗时机,易贻误病情.本文介绍了新生儿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 相似文献
13.
袁越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4)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是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常见的原因包括:新生儿器质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窒息缺氧,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药物过量.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实施不同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对症保护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干预阈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景文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干预的阈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新生儿共128例,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入院后血浆血糖一直稳定维持在3.30~6.10 mmol/L;观察组Ⅰ组:入院后即刻血浆血糖2.60~3.29 mmol/L,经常规处置后一直在此范围且持续2h,入院4h即稳定维持在正常范围;观察组Ⅱ组:入院后即刻血浆血糖2.20~2.59 mmol/L,经常规处置后一直在此范围且持续2h,入院4h即稳定维持在正常范围;观察组Ⅲ组:入院后即刻血浆血糖<2.20 mmol/L,经常规处置后一直在此范围且持续2h,入院3h即稳定维持在正常范围.对128例新生儿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检测,分析主波潜伏期改变.结果 128例新生儿F-VEP主波无一缺失,与正常对照组[ (199.2±14.3)ms]比较,观察组Ⅱ组[(212.9±18.9) ms]和Ⅲ组[(223.1±20.4)ms]主波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Ⅲ组与Ⅱ组比较,主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而观察组I组[(203.3±15.4) ms]主波潜伏期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观察组Ⅱ组和观察组Ⅲ组新生儿的血浆血糖经治疗稳定维持在3.30 -6.10 mmol/L后,与正常新生儿比较,其主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9±15.2) ms,(203.1±15.5) ms vs (199.2±14.3) ms](P>0.05).结论 无论是否有临床表现,临床医生应当考虑进行临床干预的低血糖水平,即可能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血糖阈值是<2.60 mmol/L,而非传统的<2.20 mmol/L,也许是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气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HFOV治疗的23例新生儿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HFOV组),其中19例明确诊断后立即应用HFOV治疗,另4例因常频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出现气胸后改为HFOV。选取同期23例接受常频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气胸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上机前、上机后1 h、12 h、24 h、48 h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以及上机时间、气胸吸收时间、合并症及转归。结果:两组呼吸机治疗后与上机前比较OI明显降低,a/APO2明显升高(P<0.05)。HFOV组上机后1 h、12 h、24 h、48 h OI低于对照组,a/APO2高于对照组,(P<0.05)。HFOV组上机时间、气胸吸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HFOV组治愈22例,对照组治愈21例。两组各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均在使用抗生素后治愈。结论:HFOV能更好地改善新生儿气胸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上机和气胸吸收时间,较常频通气治疗患儿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肺出血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病因.方法 选择1958年5月至2004年4月46年期间,我院新生儿肺出血死亡病例788例,将肺出血按不同病理表现分为点状肺出血、局灶性肺出血及弥漫性肺出血,以此进行临床与病理诊断资料统计,并结合发病机制做进一步分析、明确肺出血病因.结果 本组每例肺出血患儿均有多种疾病共存,临床与病理诊断不完全相符,但两者所涉及的疾病诊断内容基本一致,共归类出"缺氧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3大类21种病变.再根据肺出血发病机制将16项肺出血病因分为"缺氧因素"共10项388例(49.24%),以寒冷损伤及吸入性肺炎为多;"感染因素"共6项400例(50.76%),以感染性肺炎为多.在归类为"其他因素"共5项中,包括最常见的早产,均合并有缺氧或感染,无1例因单纯早产而导致肺出血者.结论 结合上述3类因素,认为可明确证实的病因有寒冷损伤、围产期缺氧及严重感染.须进一步探讨的病因有机械通气不当、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氧中毒、孕母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排除为肺出血的病因有早产、急性心力衰竭、高黏滞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核黄疸.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喉喘鸣病因分析16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新生儿喉喘鸣的发生原因,以减少新生儿喉喘鸣的误诊。方法分析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全部喉喘鸣患儿(16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完成了血清总钙及离子钙的测定、胸部X光片、喉部及肺部CT扫描检查,部分病例进行了喉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及染色体检查等。结果本组16例患儿院外均诊断为先天性单纯性喉喘鸣;人院后16例中5例(31%)经喉部CT扫描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其中2例经喉镜检查已疑似为本病),1例(6%)经染色体检查证实为猫叫综合征,2例(13%)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Pierre—Robin综合征,其余8例(50%)拟诊为先天性单纯性喉喘鸣;院外诊断与人院后诊断相比误诊50%;全部病例血清总钙及离子钙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6例行上消化道造影的患儿,5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结论新生儿喉喘呜非常容易误诊,必须排除引起喉喘鸣的其他病理因素(如占位病变,先天性综合征等)方可拟诊先天性单纯性喉喘呜;新生儿甲状舌管囊肿是新生儿喉喘鸣的常见原因之一;建议将喉镜检查作为喉喘鸣患儿的常规筛选手段,有条件者可进行喉部CT扫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肾上腺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预后,提高对新生儿肾上腺血肿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中心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肾上腺血肿患儿,总结出生情况、发现血肿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处理及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共诊断肾上腺血肿77例,其中自然分娩68例(88.3%),72例(93.5%)出血发生在右侧,3例并发阴囊血肿。54例(70.1%)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表现,1例腹部体检扪及确切包块。随访中3例出现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治疗后肾上腺功能皆恢复正常,1例确诊为成神经细胞瘤。结论肾上腺血肿出血量少的患儿可在新生儿期接受保守对症治疗,预后良好;中到大量出血需与肿瘤鉴别,并需监测肾上腺皮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选择2009—2012年我院NICU收治的急性骨髓炎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8例新生儿急性骨髓炎患儿。发热、肢体活动受限、触摸或被动活动患肢时哭闹明显、患处软组织肿胀等是新生儿急性骨髓炎急性期典型临床表现。5例患儿痊愈,随访10~30个月,均无后遗症发生;穿刺有脓性液体的2例患儿转骨外科行引流、牵引、抗感染等治疗,随访患肢活动存在异常;1例患儿入院不足2天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新生儿期急性骨髓炎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和足疗程治疗可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