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值11月,秋冬交替之际。阳气收敛,阴气始生,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干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故秋冬季,人们常出现燥咳、口渴、咽喉干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津液缺失现象。 根据“燥者润之”的原则,秋冬季宜多食具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甘蔗、柿子、香蕉、橄榄、百合、银耳、萝卜、豆浆、乳品等。《遵生八笺》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即秋冬季天气干燥,应多食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益胃,又养肺润肠,可防止秋冬干燥带来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秋分时节仍多燥症,但此时的“燥”已经是“凉燥”了,和白露时节的“温燥”不同。因此,饮食方面要多吃一些以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以滋阴、润肺、养血。辛辣之品尽量少食,时令果品可以多吃,这也正和不时不食”的古训。现介绍几款适宜秋分时的食疗谱。  相似文献   

3.
曾闻 《健康生活》2014,(8):40-40
秋季,气候比较干燥,对人体则易伤津耗液,劫损肺阴,出现口鼻、咽喉、皮肤干燥等症。可见,秋季饮食调理当以滋阴润燥为主《饮膳正要》中有“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之论,即多食柔润之品,如芝麻、蜂蜜、梨、甘蔗、乳品、汤类等,少食辛辣温燥之物,如辣椒、大蒜等。  相似文献   

4.
丁燕  薛伟 《东方药膳》2006,(10):32-33
中国传统养生学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秋季天高气爽、燥邪当令,空气比较干燥,对人体的肺脏易受到损伤,人体阴气趋于潜藏,体内的津液相对不足。故秋季应多实用一些甘酸、质润、性温微凉,具有滋阴润肺、收敛阳气功效的食物。这些食物包括杏仁、芝麻、松子、菇类、燕窝、鱼翅、瘦猪肉、鸭肉、兔肉等。  相似文献   

5.
昊凡 《东方药膳》2003,(7):40-40
芝麻粥取芝麻50g,粳米100g,蜂蜜50g。将粳米与芝麻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用小火熬成粥,调入蜂蜜拌匀即成,每日1次。本方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海,久服轻身不老。适用于肝肾阴虚、须发早白、身体虚弱、头晕目眩、贫血、肠燥便秘、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等。  相似文献   

6.
芝麻粥:取芝麻50g,粳米100g,蜂蜜50g。将粳米与芝麻分别洗挣,放入锅内,加清水,用小火熬成粥,调入蜂蜜拌匀即成,每日1次。本方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精髓,久服轻身不老。适用于肝肾阴虚,须发早白,身体虚弱,头晕目眩,贫血,肠燥便秘,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等。  相似文献   

7.
保津 秋季气候最大的特点是干燥,特别是中秋以后,雨水渐少,而风偏多,燥邪容易为患。燥邪伤人津液,易出现唇干、口舌干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毛发脱落、皮肤干燥皲裂、大便秘结等不适症状。所以,秋季养生应重视保护人体津液,适时补充机体水分。饮食宜适当多吃些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银耳、甘蔗、百合、藕、胡萝卜、西红柿、梨、香蕉等滋阴、润肺、防燥的食物。  相似文献   

8.
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意思是秋冬两季,要注意对体内阴精的保养。那么,具体说到秋天该怎样养阴呢? 一、饮食方面的补养: 众所周知,燥为秋天之主气,而中医认为,燥伤阴液,会出现口干、咽干、干咳无痰、便秘等一系列阴伤之症。因此,秋天的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胲为原则。应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制品、鱼类等清淡食物。条件许可者,可食用燕窝、银耳、海参、淡菜、龟肉等既具滋阴生  相似文献   

9.
秋季天高气爽,雨水较少,空气中水分减少,空气干燥,秋季,中医称“秋主燥”,机体适应性差,容易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一、用食物给宝宝防燥 防止秋燥,是秋天宝宝健康的重要课题。 父母如何为宝宝预防秋燥呢?秋季是肺气旺盛之时.因此要选择些“柔润”的食物给宝宝润肺,如银耳、百合、糯米、番茄、芝麻、乳类、菠菜、生菜、油菜、南瓜、胡萝卜等食物,均有较好的养肺功效。  相似文献   

11.
兰芬 《长寿》2005,(2):29-29
芝麻有各种各样颜色的,白、黄、褐、灰、黑等均有,而入药多用黑芝麻。古人认为芝麻有填精、补髓、补血、润燥、补肝肾、乌须发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说芝麻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名医别录》说它具有“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寿”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汉代有刘、阮二人,为探求长寿之法,  相似文献   

12.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X):78-78
秋燥,燥易伤津,燥更伤肺,常见鼻燥咽干,日唇皱裂,日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毛发不荣。《内经》日:“燥者润之”。防治秋燥要“四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寒露”、“霜降”之后,天气寒而北风燥,这种气候往往使人出现相应的“燥”、“寒”病症。因此,针对冬季的气候特点,冬季饮食调养应注重三大原则:保温、御寒和防燥。  相似文献   

14.
《健康必读》2009,(8):47-47
芝麻,又称胡麻,不仅是食品。还可榨油.更具药用功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对芝麻的评价是“八谷之中,惟此为良”。芝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群、维生素E与镁、钾、锌等多种矿物质。黑芝麻钙、铁的含量远高于白芝麻.也含有较多的粗纤维。  相似文献   

15.
饮食解秋燥     
秋冬季节,空气中水分减少,人易出现鼻燥咽干、口唇皱裂、口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燥易伤津”。故饮食原则能润燥者为宜,伤津增燥者忌。润燥首先要润肺,多饮水,多吃水果,多饮牛奶、藕汁、蜂蜜等;肺燥常伴肠燥便秘,宜多进汤水,尤其是清晨饮温开水1杯,血压不高者,饮淡盐开水,可使粪便变得松软;  相似文献   

16.
夏秋之交,骄阳暴烈,“秋老虎”袭人,既有夏天炎热的余威,又有秋天干燥的特点;及至暮秋,西风瑟瑟,秋雨凄凄,草木萧条,由“温燥”转为“凉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体液缺乏,“燥”症显露:喉干舌燥,鼻咽干塞,干咳少痰,极易引发伤风、咳嗽、支气管炎等“燥病”。如果人体的适应能力减弱,“燥邪”侵袭体内,则导致“燥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燥邪”伤人的基本特点,一是季节性,即是与秋天相联系,故“燥病”亦有“秋燥”之称;二是耗伤人体的阴液,“燥性则干”,干燥便是“燥病”的  相似文献   

17.
依妮 《健康文摘》2007,(10):22-23
从立秋起,天气较少下雨,空气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此时人体呈现出一些“燥”象:喉痒、呛咳、口干、眼干、咽干、鼻燥、大便不畅等。表现在人的心情上,就是容易烦躁,情绪低落,称“秋愁”。  相似文献   

18.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龚学忠 《自我保健》2011,(10):22-23
秋凉伊始酷热渐退,寒凉渐生,实为四季之中由极热转为极寒(冬季)的一个过渡期。此季的特点在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中医学因此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如《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中医认为燥病多生于秋,故又称为“秋燥”。其特点是初起时就有津液亏少而出现干燥等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20.
陈玉 《自我保健》2007,(4):35-35
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导致生理机能失凋而致“上火”。对春燥最安全的方法是选择药膳进行食疗。但春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应该对症灭火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