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例82岁,男性患者。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术中测试起搏参数后保留原有电极导线。术后无感知和起搏。经程控起搏器双极起搏为单极起搏后,其感知和起搏功能恢复。提示更换起搏器前有必要知道原有起搏导线的类型,以免起搏器依赖病人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2.
一例 65岁女性 ,因高度房室阻滞而行VVI起搏治疗。术后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起搏电极头端位于右室近心尖部流入道。体表心电图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检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提示 ,正常右室心尖部或近心尖部起搏 ,可以出现类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在植入操作时间、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4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0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 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具有相似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以及相同的起搏参数,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5.
左束支区域起搏因电学同步性佳、术后参数稳定,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选择性左束支起搏、非选择性左束支起搏、左室间隔部起搏及阳极环夺获4种不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心电图表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阈值急剧升高导致夺获失败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女性,60岁。因Ⅲ度房室阻滞、心源性晕厥置入VVI起搏器。术中顺利、起搏参数理想,术后10天出院,起搏电压4.8V,频率70次/分。术后1个月术前症状复发,心电图示Ⅲ度房室阻滞,心室率40~50次/分,起搏信号不能夺获心室,遂将起搏电压程控至6.0V,起搏功能恢复,4天后又出现上述情况,将起搏电压升高至9.6V,仍未见起搏功能恢复。后经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治疗后,起搏功能恢复,起搏电压逐渐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用于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因心动过缓需起搏治疗的患者111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LBBaP组,三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于相应部位植入起搏电极.于术中及术后7 d、...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9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Vitatron T70 DR起搏器。术后随访发现因肌电干扰导致起搏方式多样化。此外,Vitatron独有的逐跳模式转换和心房同步起搏的算法也参与了术后起搏心电图多样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起搏阈值分析与低能量起搏安全性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起搏阈值进行分析研究,随访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中、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起搏阈值测试,并于术后3个月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2倍,随访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时间为1~6年,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电极的起搏阈值。结果106例起搏器均安全起搏。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无差别,心房电极高于心室电极,激素电极明显低于非激素电极。结论经长期随访观察证明,为节省能耗延长起搏器寿命,长期采用低能量起搏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CRT-P或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P或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例22例患者,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均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反复治疗后疗效不佳,符合CRT-P或CRTD植入适应征,植入CRT-P或CRTD。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1个月。1例患者术后因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同时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与术前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心衰,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术后Ⅰ-Ⅲ级;运动耐量、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LVEDD较术前有所减少。结论 CRT-P或CRTD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CRTD可以通过预防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评价心室肌复极指标的变化,了解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肌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Tpe)和QT间期,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最大值(Tpe-MAX)以及QT间期离散度(QTd),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上述各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评价不同起部位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结果 LVEpi、RA、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分别为(328±24)ms、(295±13)ms、(304±17)ms,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明显长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间期没有明显差别。LVEpi、RA、RVEndo起搏的QT离散度(QTd)分别为(33±6)ms、(17±3)ms、(18±3)ms,LVEpi起搏时的QTd明显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d(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d没有明显差别(P>0.05)。RA起搏时Tpe-AVE及Tpe-MAX分别为49±6ms及58±8 ms,与RVEndo起搏相近(49±8)ms及(60±8)ms,P>0.05);LVEpi起搏时Tpe-AVE及Tpe-MAX明显增大(63±7)ms及(71±8)ms,与RA、RVEndo起搏时比较两者(P<0.05)。结论与RA及RVEndo起搏时比较,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QTd、Tpe-AVE及Tpe-MAX均明显增大,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已经证实心外膜起搏可引起离体心脏心室肌跨壁离散明显增加,双心室同步治疗中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左心室起搏增加心室肌复极离散,然而,目前尚无在体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后复极离散的相关研究。方法 10只健康猪,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在右心房(RA)、右心室(RV)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后壁心外膜(LVEpi)起搏下,分别标测左心室(LV)及右心室(RV)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整体心室激动时间(AT)离散及整体心室复极结束时间(EOR)离散。结果平均每个心室标测121±35个点,RA起搏时EOR为63±12 ms,LVEndo起搏时EOR为94±17 ms,RVEndo起搏时EOR为72±18 ms;LVEpi起搏时EOR明显长于RA起搏时EOR(P<0.05),RVEndo起搏与RA起搏EOR没有差别(P>0.05)。结论 LVEpi起搏时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较RA及RVEndo起搏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2010年9月在本院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住院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患者1600例,其中120例合并三尖瓣反流,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7.5±7.4岁),男性40例,女性80例,病程3~20年,二尖瓣口面积0.4~1.5 cm~2(0.9±0.3)cm~2,三尖瓣反流面积3.2~26 cm~2(11.2±6.5)cm~2。以76%泛影葡胺17 mnl递增法扩张,每次增加0.5~1 ml,扩张终点使左心房压下降50%以上,或左心房平均压达到15 mmHg以下,二尖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结果 90例患者经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二尖瓣口面积(1.7±0.3)cm~2,较术前(0.9±0.3)cm~2显著增加(P<0.01);对于轻中度三尖瓣反流者,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1.5~6)cm~2(5.4±2.0)cm~2,较术前(2.7~10)cm~2(7.2±3.5)cm~2显著减少(P<0.01);对于重度三尖瓣反流者,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10~24)cm~2(16.5±5.0)cm~2,较术前(11~26)cm~2(17.3±5.6)cm~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心房直径(45.4±7.4)mm,较术前(49.7±7.9)mm显著减小(P<0.01),术后右心房直径(28.7±5.6)mm,较术前(46.5±6.3)mm显著减小(P<0.01),术后左心房平均压(15.6±6.1)mm Hg较术前(25.5±6.6)mm Hg显著减小(P<0.01),术后右心房压力(13.2±2.4)mm Hg较术前(18.5±4.7)mm Hg显著下降(P<0.01);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从中重度减为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从术前0~1/6级升高到1~2/6级,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即术前可登楼2~4层即感觉胸闷气促,术后可以登4~7层,随访2月~9年(平均76±32月),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三尖瓣轻中度反流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减轻三尖瓣反流面积,改善生活质量,近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是对于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PBMY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物实验已证实缺血后适应能够减少再灌注损伤,但关于它的临床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就其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中的价值作一探讨。方法 43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8例)接受常规PCI治疗,缺血后适应组(25例)在行PCI术时于血流开通即刻接受后适应治疗。PCI术后0、8、16、24、32、40、48和72 h取静脉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入院时和PCI治疗后24 h取静脉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入院时和术后2小时分别行心电图检查。同时术后24 h采用HOLTER记录心律失常事件。术后第7天和6个月时行心超和SPECT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1)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时生命体征、缺血时间、冠脉病变情况和植入支架情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CKMB峰值高于缺血后适应组(374.9±146.8)U/Lvs.(280.7±120.0)U/L,P=0.026)。对照组CKMB曲线下面积也较缺血后适应组大(8643±3779 vs.6125±2136,P=0.017)。(3)两组入院时血清hsCRP浓度无明显差异[(5.0±2.8)mg/L vs.(4.8±2.2)mg/L,P=0.156],但术后24 h缺血后适应组该浓度低于对照组[(6.1±4.8)mg/L vs.(9.6±5.0)mg/L,P=0.025]。(4)缺血后适应组术后2小时ST段完全回落者较对照组多(88%vs.55.6%,P=0.04)。(5)缺血后适应组各种心律失常事件较对照组少(P<0.05)。(6)缺血后适应组术后7天和术后6月时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5.04%±11.23%vs.47.81%±7.78%,P=0.025;54.70%±4.62%vs.49.27%±5.57%,P=0.024)。缺血后适应组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时WM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7±0.22 vs.1.44±0.30,P=0.039;1.15±0.12 vs.1.33±0.18,P=0.01)。(7)SPECT半定量分析显示缺血后适应组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缺血比术后7天为:27%±15%、14%±1 1%和46%±29%,术后6个月为:23%±11%、10%±8%和38±29%。对照组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0名,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糖蛋白(G)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在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因子及ET-1显著升高(P<0.01),NO及FMD显著降低(P<0.01)。且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vWF因子升高较术前也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常规组和通心络胶囊组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CD62p、CD63、GPⅡb/Ⅲa复合物、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P<0.01),NO和FMD的水平明显增加(均P<0.01),治疗6个月与治疗2个月比较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常规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6例,室速/室颤3例,猝死发生2例,而通心络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1例,心力衰竭1例,无室速/室颤和猝死的发生。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用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在冠脉病变患者中风险最高,预后最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故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金标准。但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显著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和再介入的比例,因此也成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冠脉搭桥作为左主干病变治疗金标准的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战。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9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23例患者接受了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6月到3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平均随访(16.4±8.8)个月,DES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5%及13.0%,P>0.05;(3)DES组与CABG组术后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8.8%及85.0%,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有着与冠脉搭桥相似的近、远期疗效,但对于左主干累及分叉病变者,DES组因较高的血运重建率而疗效略差于CAB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MMP-9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3例单支病变接受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后24h抽取静脉血化验MMP-9,观察12~25个月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术后MMP-9升高组(n=48)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明显高于术后MMP-9正常组(19.6%VS9.8%,P0.05),MMP-9升高组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植入支架枚数、球囊预扩张时间及术前hsCRP水平与MMP-9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P-9的升高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尽早、足量的他汀类药物以及关注炎症的相关指标可使病人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7月至2009年11月对18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并存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超声对心脏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采用佰仁思牛心包单瓣置换103例(54.8%)。出院时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Ⅰ级168例,Ⅱ级20例。随访3个月至5年,无围手术期死亡。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为(46.4±10.3)mm,术后减小为(39.3±9.2)mm(P<0.05);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为(11.4±5.0)mm Hg,术后为(9.3±2.2)mmHg(P>0.1),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流速为(1.5±0.2)m/s,术后为(1.5±0.5)m/s(P>0.1);术前主动脉瓣舒张期压差为(77.2±10.4)mm Hg,术后为(43.7±11.6)mm Hg(P<0.05),术前主动脉瓣舒张期流速为(4.7±1.6)m/s,术后为(3.6±0.8)m/s(P>0.1)。结论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微创非体外循下外科治疗心肌桥的方法临床经验和手术后期远期疗。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12月,单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3例,均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肌桥松解术。手术方法采用和微创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一样的操作方法,锐性切开心肌桥上的心肌组织。患者年龄(47.8±13.4)岁,有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V1~V5心肌缺血,心肌桥狭窄程度78%±9%,均位于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长度(2.1±0.29)cm。结果心肌桥松解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消失,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善,平均住院天数(5.5±1.5)d,术中及术后均没有输注血制品,平均SICU时间(20.1±2.2)h,术后均没有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患者术后3个月冠脉造影示心肌桥消失。结论对于病变严重的心肌桥狭窄>50%患者,应该积极干预治疗。治疗方法以心肌桥松解术效果最好,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比较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单纯心肌桥松解术有以下优点:(1)避免了体外循环的相关并发症;(2)寻找冠脉更为容易,减少对冠脉的损伤;(3)心肌桥后的心肌保护更好,避免了心脏停跳,更好地保护了心功能;(4)切开的心肌内的止血及时容易;(5)手术效果切实;(6)患者康复快,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