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膀胱的关系。方法对非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18例)及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34例)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得最大尿流率、初始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等参数,对以上数据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较非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最大尿流率低及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初始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增多。结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出现可早期预测糖尿病膀胱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的疗效。方法对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定期检测残余尿量、尿常规等项目。结果50例患者自行排尿,治愈率为71.7%,总有效率达87.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间歇导尿对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导尿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灸法,穴取关元、命门、足三里等.选择残余尿量、尿内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及膀胱平衡状态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灸法配合间歇导尿能明显改善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促进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对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与间歇导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热敏灸对脑梗死后患者尿潴留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内二科住院的因尿潴留留置尿管7天后仍未能恢复正常排尿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通过间歇导尿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留置尿管治疗配合艾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功能评分、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热敏灸可以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尿潴留的情况,可以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付丽萍 《光明中医》2010,25(10):1863-1864
观察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7.
辨证施治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宁  雷鹏  王万贵  沈敏 《陕西中医》2005,26(12):1337-1338,1356
目的:探讨辨证施治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3型(气虚型、肾虚型、下焦湿热)治疗本病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h尿频数、每次尿量、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尿流率,尿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3.3%,治疗前后其残余尿量,尿频次及平均尿量均有明显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也有明显改善(P<0.05)。提示: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将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5d,每日进行尿管护理.温针灸组同对照组留置导尿管,并于术后6h开始取血海、绝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复溜等穴进行温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5d.比较2组术后膀胱内压、尿流率、残余尿量、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值.结果:温针灸组膀胱内压、尿流率值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较时照组升高.结论:温针灸能有效促进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预防膀胱功能障碍发生,促进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正顽固性尿潴留是指长期存在的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或虽能排出少许尿液但膀胱内仍有较多残余尿量,留置导尿达3d以上。该病病因复杂,治疗上西医主要采用留置导尿或膀胱造瘘等方法,虽能解除一时痛楚,但治疗后患者的生活仍伴随诸多不便,且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膀胱功能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越小,若操作不当还会增加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全组32例脊髓损伤患者,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Crede手法按摩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纽单纯采用留置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25%(1例)和37.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的护理效果.方法:37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性导尿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WBC.结果:治疗4周后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及尿WBC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以维持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冬 《光明中医》2016,(12):1808-1810
目的观察艾灸合中药热敷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疗效,探讨护理体会。方法将122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均给予间歇导尿、排尿训练,对照组加用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用艾灸及中药热敷,4周后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愈显率81.96%优于对照组的59.02%,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初尿意容量、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合中药热敷治疗DNB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尿流动力学,恢复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热敏灸治疗毒蛇咬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对26例毒蛇咬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B超膀胱残余尿测定和尿流率检查,通过热敏灸疗法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和尿流率指标的差异。结果受测患者治疗前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最大尿流率(Qmax)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热敏灸疗法在治疗毒蛇咬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方面,可改善膀胱残余尿量,提高患者最大尿流率数值,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尿术配合艾灸中极穴、膀胱俞、三阴交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5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口服竹林胺治疗,拔除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并遵医嘱继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实施同样护理及治疗,在留置导尿管同时使用温灸器同时对中极穴、膀胱俞、三阴交进行艾灸,拔尿管后B超检查残余尿量,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拔尿管后B超检查残余尿量少于100 m L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潴留的再次发生率为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P0.05)。结论:导尿术配合艾灸中极穴、膀胱俞、三阴交能够有效提高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的导尿效果,降低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I}缶床效果,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方法:对21例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在3周内拔管者6例,26~55天拔管者15例。17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手法排尿者3例,伴有尿失禁者1例,需配合假性导尿。尿管留置时间缩短、尿路感染率降低。结论:利用留置导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人体中枢及周围神经分布路径、创新的护理思维,寻找能够有效治疗脑梗死所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方法.方法:将2012 年50 例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 例,采用液体温度为30-37℃的生理盐水在膀胱排空情况下进行膀胱冲洗加S2-S4 区间的腰骶部神经按摩.对照组25 例,进行间歇性导尿术,具体方法 是:嘱患者先自己试行排尿,再插入导尿管排尽尿液,同时可以测残余尿量,根据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制定导尿次数.二组疗程均相同,一周为一疗程,间隔一天后,进行第二个疗程,共进行2 个疗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脑梗死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患者治疗后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运用温水膀胱冲洗加S2-S4 区间神经脊髓段按摩治疗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治疗护理方法,对于促进患者排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并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Ⅰ~Ⅱ期言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方法;对照组只使用穴位注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疗程末时临床疗效、膀胱残余尿量及尿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疗程末时,对照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管留置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有明显治疗优势,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尿路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9.
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子宫颈癌常用的手术方法.术后需留置导尿2周左右,拔除尿管后往往因为自主排尿功能异常出现尿潴留或残余尿≥100 mL,从而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较长时间留置导尿加上一些简单的膀胱肌肉锻炼[1],但此方式仍然使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较慢.且再次导尿操作对尿道的创伤及长期留置尿管是引起泌尿道感染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2].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15例宫颈癌术后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寻找原因,制定改进方法,利于患者康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对中风后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排尿障碍患者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留置导尿管理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对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因排尿障碍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