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Q波型心肌梗塞(Q-wave MI)患者在1年后的静息心电图(ECG)检查中,可从ECG的变化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例如:某份ECG检查显示有其它异常改变而缺乏Q波者,意味着其预后不良,这种ECG表现以女性患者多见,故作者认为,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心肌梗塞(MI)后早期死亡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的临床现象。 1948年Framingham的5209例登记患者中,Q-waveMI存活者251例,1年后静息ECG检查;无异常者31例(12.4%);无持续性Q波而有其他异常者37例(14.7%):有持续性Q波而无其他异常者108例(43.0%);有持续性Q波伴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2.
年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峰氧耗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已经成为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指标。然而后两者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检测费用较高;心电图相对低廉易得,已有的研究通过心电图测量电轴、心率、P R间期、P波、ST段或T波这些参数作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预后指标〔1 ,2〕。QRS时间已经表明是有用的评估CHF患者的预后指标〔3〕,但尚无评估正常间隔q波在CHF预后的价值。QRS综合波的形成起始于间隔除极,正常情况下左胸导联均可描记到这种初始的向量,这就是间隔q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间隔q波对老年CH…  相似文献   

3.
大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出现穿壁性心肌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然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患者再梗塞的发生率,死亡率、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有Q 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因此,对 NQMI 患者在梗塞后早期应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积极治疗实属必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传统上从心电图(ECG)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①穿壁性心肌梗塞.②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体表 ECG 有无病理性 Q 波为依据的:即穿  相似文献   

4.
病理性Q波是常规心电图(ECG)诊断心肌坏死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在临床ECG检测中经常看到形态、时间、振幅介于间隔性与病理性Q波之间的Q波,被称之为边缘性Q波。有报道说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在Q波的定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通过在ECG检出边缘性Q波65例中选出58例下壁存在边缘性Q波的患,且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根据病理解剖心室壁受累坏死程度分透壁性心肌梗塞(TMI),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多年来,临床上一直把体表心电图(ECG)的病理性Q波作为TMI的同位语,以此区别以ST—T波异常为特征的NTMI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近年来,临床病理学者研究证明,ECG上有无病理Q波并不一定表示病理解剖上的TMI和NTMI,TMI和NTMI均可见到病理性Q波,也均可无病理性Q波.Raunio等在80例尸检中发现50%的NTMI有Q波而一半的TMI无病理Q波。所以,近年来。将ECG上有无Q波而分为Q波性心肌梗塞(QWMI)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NQWMI)。我院自1989年3月~1993年6月收治非Q性心肌梗塞21例,现做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非Q波心肌梗塞(MI)后再梗塞的发生率高于Q波MI,且再梗塞对左室功能和生存率均有不利影响。本文评价地尔硫对非Q波MI患者再梗塞及其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在多中心地尔硫心肌梗塞后研究中的2466例患者中,除外需行冠脉搭桥术和服用钙拮抗剂者,以及心电图(ECG)示异常Q波者,共有514例非Q波MI患者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MI后3~15天内随机分入地尔硫(D)组或安慰剂(P)组,其中D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体表心电图(ECG)异常Q波形成的机制.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Liwen术式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172例,对存在异常Q波的28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ECG,行心率、12导联Q波时限及振幅、RV5+SV1振幅、碎裂QR...  相似文献   

8.
郭海玲 《心脏杂志》2005,17(1):45-4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心血管病急症,心电图(ECG)对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当患者有症状及酶学改变的情况下,ECG出现病理性Q波(宽度>0.04s,深度>1/4R波)常常是AMI的权威性诊断。但是经过大量ECG与尸检对比,发现病理性Q波作为透壁性心肌梗死(QMI)或非透壁心肌梗死(NQMI)的鉴别诊断依据,既不敏感,又不特异。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等位性Q波(相当Q波)的新概念,它有助于AMI的诊断。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数例较典型的病例支持以上论述。1临床资料例1:70岁,男性,有心绞痛症状,STV1~V3弓背抬高,对照3d前ECG,R波幅度进行性下…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心室率快而不规整 ,易致血流动力学障碍 ,使原有病情加重。本文对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电图 (ECG)及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近 6年我院收治首次出现 Q波型 AMI患者1 0 8例 ,均符合下列条件 :1自症状发作 1 2 h内记录 ECG首次出现 Q波。 2临床症状、ECG、心肌酶学改变符合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3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1周。1 .2   方法前 3天每 8h检查 1次 1 2导联 (必要时 1 8导联 ) ECG,以后每日复查 1次…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领域较为重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储留等为主要表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简单易行的辅助检查手段,在CHF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QRS波群为整个心室除极的综合波,可反映左、右心室的电激动过程。近年研究发现,QRS波群振幅及时限延长与CHF患者心功能的病理演变有关,与心力衰竭关系密切,使临床对QRS波群的  相似文献   

11.
尽管近年来医学诊疗技术迅猛发展,但心电图(ECG)诊断心肌梗塞(MI)的价值,仍然显示着无比的优越性。正常的ECG,Q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04秒,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一般来说,如果超出以上范围或者Q波有切迹(称之为异常Q波)就是MI的征象,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塞(MI)常发生于成年人,而一般认为罕见于儿童。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显示儿童MI的ECG诊断标准。 方法 回顾性复习得克萨斯儿童医院(1952-1987年)尸解证实的透壁性MI患者,年龄<21岁(2天-20岁)。ECG连续描记15导联(标准12导联加V_(3R)、V_(4R)、V_7)并与相应年龄组的正常值相比。Q波切迹规定为Q波的光面图形意外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心电图(ECG)和血清酶学检查指标。当ECG出现异常Q波或R波消失,则AMI的诊断无疑,但大约30%尸检证实为AMI的患者无Q波出现。公认的酶学指标CK及CK—MB的灵敏度高达98%,但仍有假阳性。为寻找早期诊断AMI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指标,众多学者进行非酶学指标的研究。现就蛋白质检查在AMI诊疗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临床上确诊为前间壁及下壁心肌梗塞(MI)的患者100例,做ECG和VCG检查,前间壁MI43例中,ECGV_1呈QS V_2呈rS,V_1~V_2或到V_3呈rS的14例,其r波占时极少,多由于间隔发生部分MI所致。而V_(1-2)或V_(1-3)呈QS的29例中,VCG有8例向前的向量明显减弱,0.02s向量指向0~*~14~*,可能为非透壁性MI所致。57例下壁MI中,ECG(?)正常,Q_(Ⅲ、aVF)异常的有23例,通过VCG分析发现,Ⅲ、aVF异常Q波,多为局恨性下壁MI所致。ECGⅡ、Ⅲ、aVF呈qR,Q≥0.03~0.04s,q≥1/4R或呈Qr、Qs的有15例,ECGⅡ、Ⅲ、aVFq波正常的有19例,说明ECG对诊断下壁OMI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负性T波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性肺动脉栓塞(APE)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电图前壁导联负性T波,发现两者的差异,提高心电图(ECG)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33例APE患者和67例NSTE-ACS患者的ECG,比较两组ECG的肺性P波、SⅠSⅡSⅢ、SⅠQⅢTⅢ和前壁导联的负性T波。结果肺性P波、SⅠSⅡSⅢ、SⅠQⅢTⅢ是诊断APE的特异性指标,但是敏感性低。APE患者的负性T波通常出现在Ⅱ、Ⅲ、aVF、V1和V2,较少出现在Ⅰ、aVL和V3~V6(P<0.05)。78.8%的APE患者Ⅲ和V1同时出现负性T波,仅有3%的NSTE-ACS患者Ⅲ和V1同时出现负性T波(P<0.01)。结论可以通过ECG前壁导联的负性T波初步鉴别前壁缺血的NSTE-ACS与APE,Ⅲ和V1导联同时出现负性T波高度提示APE。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等电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ECG)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等电位性Q波的ECG特征.认为,AMI时,进行性R波振幅降低,下壁或左胸导联出现幼稚型R波;2个连续的胸前导联R波丢失>50%,可作为等电位性Q波的诊断标准.同时提示,于AMI早期及时识别等电位性Q波,对于AMI的诊断是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q波缺失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长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电图室间隔q波存在与否对长期预后的影晌。方法:共有145例,平均年龄71±6岁,NYHA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45%的CHF病人纳入本研究。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导联I、aVI、V5和V6是否有q波进行分析。根据有关记录及随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4年)分析病人的生存率。结果:无q波病人83例,有q波病人62例;总体死亡率为38%(54例);无室间隔q波病人组死亡率为50%(42%),有q波病人组死亡率为20%(12例);运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发现室间隔q波缺失是CHF不良预后的强有力标志(P=0.004,RR=1.50,95%CI=1.12-1.7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q波的缺失是独立于年龄、NYHA功能分级、VO2峰值、及QRS时限的危险因素。结论:12导联标准心电图间隔q波缺失,可能标志病人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纤维化,是老年CHF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栓塞(PE)及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心电图(ECG)变化。方法:回顾我院心内科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确诊为肺栓塞70例患者的ECG变化。患者均经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50例患者PE合并CAD。结果:70例PE患者ECG异常的发生率为70.0%。其中有助于PE诊断的ECG变化包括:肺型P波、SⅠQⅢTⅢ、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以及心前导联T波倒置的总发生率为22.9%。比较单纯PE与PE合并CAD患者ECG异常变化,2组患者ECG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9,P=0.084)。结论:ECG异常变化对临床PE提供的诊断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作者赞成心电图(ECG)上Q波的有无不能区分一个患者是透壁性心肌梗塞(MI)还是非透壁性MI。而另一些人则认为Q波的有无在临床上和生理上是有差异的。本文报道114例经证实为首次急性MI的患者。所有病人均由冠心病治疗中心进行至少四天严密、持续性的监护的采用公认的治疗方法。住院天数自10—30天不等。入院后,前四天每天进行ECG检查,出院前复查。以ECG上最严重的改变作为判断  相似文献   

20.
心前ST段压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电图(ECG)ST段压低产生的机制说法不一,尤其在下壁Q波性AMJ初期,心前ST段压低的机制更是众说纷云。以往把ST段抬高看作为产生Q波性AMI的必具条件,而把ST段压低(有或无继发T波倒置)看作为心内膜下缺血的标志。近来几项研究表明:ST段抬高是产生Q波性或非Q波性AMI的决定因素,非Q波性AMI初期ST段抬高竟达三分之二。非Q波性AMI发生机理:梗塞初期,相关的冠状动脉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