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院241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41名护士中最近6个月发生过针刺伤的185人,占76.8%,主要为注射或抽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中(28.2%)和浸泡前取下针头时(29.6%);操作时不戴手套的124人(515%);针刺伤后没有向上级汇报的2l0人,占87.1%:针剌伤后表现为无可奈何的125人(51.9%),感到害怕的96人(39.8%);护士认为领导对针剌伤不重视的169人,占70.1%;伤后能采取较正确的方法处理伤口的仅占44.0%。[结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刺伤后大多数护士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仁市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相关因素,为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铜仁市四家县级医院551名临床护士2014年1-12月的针刺伤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调查发现315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占57.17%。其中2014年1-12月份有158例次临床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占28.68%,针刺伤的发生与临床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显著相关,针刺伤主要依次发生在配制药液、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操作注射、处理用物等操作环节上。结论铜仁市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发生血液感染的概率大;主动上报不积极,工作环境影响了护士职业防护依从性,应积极采取措施干预,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确保临床护士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讨相关防护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统计针刺伤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防护对策。结果:本组93名发生针刺伤315次;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于其他职称护理人员(P0.01);儿科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占30.20%;更换针头再次穿刺时发生针刺伤比例较高,占17.14%。结论:缺乏防护教育、违反操作原则、工作强度大、管理及制度不完善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蕾 《当代护士》2009,(12):95-9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和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对本院护士发生针刺伤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482名护士中369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6.6%;共发生针刺伤163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4次;369人中有289人被污染针头剌伤,发生率为78.3%。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利用组织护理学术活动机会,对云南地区15所医院的323名护士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调查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323名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2.26%;护龄短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护龄长的护士,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输液操作中以针头用后重新套入针帽、吸取药液配液体时、安装或取下注射器/输液器针帽时较其他环节更容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前接种乙肝疫苗的护士仅占55.36%;针刺伤后能够采取正确处理方法的护士仅占52.34%;对针刺伤防护知识基本了解的护士仅占26.85%;针刺伤好发部位以手掌居多,占78%。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针刺伤已成为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增强护士安全防护意识至关重要,应制定静脉输液中防止针刺伤的规范操作流程,建立静脉输液针刺伤报告及回访制度,提高静脉输液器材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护士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26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护士针刺伤害情况及其发生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260名临床一线护士1年内的针刺伤情况,并对同期注射治疗量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注射治疗量与针刺伤发生频度的关系。结果:①针刺伤率为88.84%;针刺伤频度为每人3.49次/年,小儿科、肝胆外科、急诊科排列在前三位。②针刺伤率和频度均以内科系统最高,外科系统次之,门诊、辅助科室最低。针刺伤频度内、外科系统间、内科系统与门诊及辅助科室间、三组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③针刺伤频度与注射治疗量正相关,r为0.691,P<0.01。④针刺伤的环节:以注射器用后毁形、操作后丢弃废物时为最高。结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着重从减少注射操作量、严守操作规程、使用安全器具等方面制订具体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护士针刺伤害情况及其发生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005年8~10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级医院护士1年内发生针刺伤情况.结果 不同年限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认知差异显著,资历越高,认知程度越高.针刺伤率以内科系统最高,外科系统次之,门诊、辅助科室最低;注射器用后毁形、操作后丢弃时被刺伤者最多.受伤后伤口处理正确者仅占44.0%.结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很多,要着重从减少护士注射操作量、严守操作规程、加强废物处理管理、督促护士坚持标准预防和足够的个人防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被针刺伤情况,探讨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对策。方法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结果46名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者占89.1%,无1人进行针对性免疫注射。在护理操作中戴手套率为零。结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急需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9.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44名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3所卫护校544名护生实习6个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2.76%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了针刺伤,发生2次以上的占34.45%。其中64.81%发生于白班,78.05%在发生针刺伤时未戴手套。42.16%发生针刺伤后向护士长汇报。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淡薄。应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了解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为制订针刺伤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工作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针刺伤发生率为97.08%;91.57%认为针刺伤的发生原因是工作繁忙;被针刺伤后7.23%的护士未进行处理;6.63%的护士不知如何正确处理;97.59%的护士被针刺伤后未上报。结论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和防护知识的匮乏。  相似文献   

11.
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针刺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云南省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 利用组织护理学术活动机会,对云南地区15所医院的323名护士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调查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 323名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2.26%;护龄短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护龄长的护士,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输液操作中以针头用后重新套入针帽、吸取药液配液体时、安装或取下注射器/输液器针帽时较其他环节更容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前接种乙肝疫苗的护士仅占55.36%;针刺伤后能够采取正确处理方法的护士仅占52.34%;对针刺伤防护知识基本了解的护士仅占26.85%;针刺伤好发部位以手掌居多,占78%.结论 静脉输液操作中针刺伤已成为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增强护士安全防护意识至关重要,应制定静脉输液中防止针刺伤的规范操作流程,建立静脉输液针刺伤报告及回访制度,提高静脉输液器材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护士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前后门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变化,了解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前后,门急诊护士年人均针刺伤人次。结果护士教育前后年人均被针刺伤人次分别为45次和2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P<0.01)。结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教育及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措施与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0名不同科室、护龄的临床一线护士1年内发生利器损伤的次数、环节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75名(83.3%)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共发生315例次,人均发生1.5次;最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前5项操作环节分别是回套针帽、收集废针头,吸取药液及配药,注射与拔针;低年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P<0.01);不同科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明确针刺伤易发生的环节,规范操作行为,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诊疗工作中发生针刺伤频率及报告情况,探讨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经历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00名临床护士在工作期间针刺伤发生率为98%;有13.2%被针刺伤人员每年刺伤均大于1次。针刺伤涉及到的操作主要有处理医疗废物、处置针头或注射器、准备注射的过程中等。有33.7%护士发生针刺伤时会上报,能及时报告的占15.8%,从来不报告的占19.8%。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频率高,报告率低,防护意识淡漠,职业安全制度不健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进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280名临床护士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59.2%护士1年内发生过针刺伤,22.8%护士在过去一年内发生针刺伤超过3次,而且护龄均小于10年,其中中专学历40人;针刺伤72.6%发生在拔针时,27.4%发生在处置针头时。结论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与医院的管理和护士的防范意识、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护士在静脉输液环节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51例护士在静脉输液环节发生针刺伤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护士在静脉输液环节发生针刺伤中,工作年限0~5年的护士占84.32%(实习护士占39.22%,低年资护士占45.10%);发生在拔针时占72.55%,拔针后处理输液针管时占21.57%。结论实习护士及低年资护士为静脉输液环节发生针刺伤的高发人群,主要环节则集中在拔针时及拔针后处置输液针管时。通过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培训力度、规范操作行为、推广二级护士站的使用、加强沟通、及时寻求帮助等方法能有效预防静脉输液环节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某综合性医院全体临床护理人员323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323名护理人员在12个月内被针刺伤率为41.80%。针刺时正进行的操作主要是配药、拔针、处理废弃物等;9:00~11:00为针刺伤发生的高发时段;多数护士发生针刺伤时无干扰因素;针刺伤发生与护士视力、工作环境光线的关联不显著;操作中采取防护针刺伤措施的护士的比例为10.07%;剌伤后向护士长报告的仅有16.32%。结论护士发生针刺伤率较高。应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并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督导护士执行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爱  芦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61-2961
目的 探讨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例护士针刺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5.0%的针刺伤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回套针帽、处理废弃物等环节;发生部门以ICU(40.0%)、神经外科(30.0%)为主;95.0%针刺伤人员未戴手套.结论 护士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亟需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健全针刺伤报告与监测体系,并通过制订相关措施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输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6名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刺伤的情况,制定防范对策.结果 2011年36名护士中26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2.22%,人均被刺伤3.97次/年,制定并加强防护对策后2012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为1.87%比2011年下降了53%.结论 输液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提高输液科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降低针刺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综合性医院护士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护士对锐器伤的认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500名在岗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6.20%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64.40%的针刺伤是由注射针头的相关操作引起,47.56%的护士知道伤后正确的处理流程。结论:护士锐器伤普遍存在,注射针头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械,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