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31例、嗜铬细胞瘤17例、原发性皮质腺癌8例、髓质脂肪瘤1例。分析肾上腺各类病变的CT表现,讨论对各类病变的定性诊断。认为CT扫描可以从综合病灶大小、形态、范围、密度等方面较明确地对肾上腺肿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髓质分泌物CgA、NSE和SYN在髓质病变中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肾上腺髓质病变中的分布特点;证明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是一有机整体,在肾上腺髓质发生病变时,髓质可能参与皮质功能的调节,从而导致皮质功能的异常;阐明出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性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病例进行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染色,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分布特点。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嗜铬蛋白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结论: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理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病变的CT诊断要点,并复习文献。结果:10例中,3例嗜铬细胞瘤,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2例肾上腺转移癌,2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1例肾上腺囊肿。结论:肾上腺各占位性病变均有特征性CT表现。C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肾上腺疾病的分布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1993年7月至2002年1月肾上腺手术患者282例的病案资料,经过整理后均以Excel形式录入计算机进一步分析.[结果]282例中,肾上腺皮质肿瘤161例,髓质肿瘤78例,间质肿瘤23例.[结论]肾上腺病变以醛固酮腺瘤多见,嗜铬细胞瘤次之.肾上腺意外瘤以无功能皮质腺瘤多见,嗜铬细胞瘤次之.影像学检查是肾上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B超、CT、MRI、尿-香草基杏仁酸(VMA)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中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8例(42.85%),肾上腺髓质增生7例(16.67%)。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和3例肾上腺髓质增生SPECT/CT ^13I-MIBG显像分别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3例(阳性率100%)及肾上腺髓质增生3例,明显高于MRI、CT、B超及24小时尿VMA。结论: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具有良好的定位、定性价值,明显优于B超、CT、MRI、尿VMA等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上腺肿瘤的CT和其中10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质肿瘤9例,其中肾上腺腺瘤样增生3例,腺瘤4例,皮质腺癌2例;髓质肿瘤9例,包括嗜铬细胞瘤5例,转移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间质肿瘤9例,其中骨髓脂肪瘤4例,神经纤维瘤、囊肿、淋巴瘤、间皮瘤恶变、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诊断须结合临床,一些间质原性实质肿瘤的影像诊断困难,需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肾上腺肿瘤病人39例,术前均行经腹部超声检查,术后全部经病理证实,将肿瘤声像图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肾上腺肿瘤的超声表现各异。结论: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腺癌、髓样脂肪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声像图各有其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ODF1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01—2020-07确诊的10例嗜铬细胞瘤、5例副神经节瘤、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和1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进行ODF1、嗜铬素A(CgA)和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它们的表达。结果 所有嗜铬细胞瘤(10/10)、5/5例副神经节瘤及肿瘤周围正常髓质(10/10)均呈ODF1和CgA弥漫阳性表达,SF-1阴性表达。所有肾上腺皮质腺瘤(15/15)及肿瘤周围正常皮质(15/15)均呈SF-1阳性表达,ODF1阴性表达。CgA在肾上腺皮质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6.7%(1/15)。ODF1和SF-1表达组合对于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10例嗜铬细胞瘤、5例副神经节瘤和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周围的肾上腺组织以及1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皮质均表达SF-1(100%),髓质均表达ODF1和CgA。结论 ODF1可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新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与SF-1联合可经济、有效地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上的应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皮质肿瘤和嗜铬细胞瘤进行内皮素(ET)-1,嗜铬蛋白(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蛋白基因产物(PGP)9.5,突触素(Syn)及突触小泡蛋白(SV2)检测。结果:100%肾上腺皮质和皮质腺瘤ET-1染色阳性,阳性物以环状和颗粒状存在于瘤细胞胞浆内,30.0%皮质腺癌和12.5%嗜铬细胞瘤也含少许ET-1阳性细胞,但免疫反应物呈粉尘状,CgA仅出现在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的细胞浆内,NSE几乎出现在所有病例中,Syn和PGP9.5多见于癌和所有嗜铬细胞中,SV2主要见于正常皮质和所有嗜铬细胞瘤,结论:CgA阴性,ET-1阳性免疫反应物为环状,颗粒状的肿瘤可能为皮质腺瘤,CgA阴性,NSE,PGP9.5,Syn或SV2阳性,ET-1阴性或瘤细胞胞浆内含粉尘状免疫反应物,可能是皮质腺癌。CgA和其他神经标记物阳性的肿瘤为嗜铬细胞瘤,但少数肿瘤也见粉尘状ET-1免疫反应物。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疾病分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按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功能亢进、功能低下及无功能变化的结节和肿瘤。在皮质功能亢进中,又因分泌激素不同而分为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性激素增多症。肾上腺髓质疾病最重要的是嗜铬细胞瘤,双侧肾上腺髓质增生也可以引起类似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肾上腺疾病的治疗有的以手术治疗为主,如各种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