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改良法自体血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大鼠模型上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 ,试图建立理想化的溶栓治疗脑卒中研究的模型体系。方法 治疗组于大脑中动脉闭塞后 0 .5h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 5h和2 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定梗死灶体积 ,并观察梗死后 6h的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此模型可产生范围较恒定的梗死灶 ,治疗组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但两组 5h和 2 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这种模型超早期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好 ,由于可能存在缺血性神经元顿抑 ,尽管溶栓组脑梗死体积减小 ,但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收集2005-05—2006-05作者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入选标准:(1)发病24~48 h内;(2)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且均经头颅CT证实,排除颅内出血性疾病;(3)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肢体瘫痪0~4级;(4)入选前未经抗凝或溶栓治疗;(5)年龄为36~70岁的非昏迷患者;(6)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0岁,平均64岁;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重型10例,中型27例,轻型13例;伴高血压28例,糖尿病9例;头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 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 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 d 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 ≥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体方面等凝 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 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 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 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 h内及10~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 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 率)均高于男性组,24 h内及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 h内、溶栓后 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 d神经功 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 h内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 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同时,入院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24 h较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程度,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发病距离 溶栓时间≤180 mi n发生率与男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 结论 在本研究中,女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获益不如男性,与入院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入院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后24 h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有心房颤动病 史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于分析颈内动脉闭塞的好发部位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其它脑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1 研究对象自 1999 0 1~ 2 0 0 1 12入住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2 41例 ,除入院时动脉溶栓已作脑血管造影者外 ,所有病人入院后常规作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外血管 ,TCD检测颅内血管 ,同时作头颅CT和 (或 )MRI检查 ,共发现颈内动脉闭塞 10 8例 ,其中男 81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3 5~ 80岁 ,平均 5 4± 11岁 ,所有患者都询问卒中史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2 结果2 1 脑血管造影结果  10 8例颈内动脉闭塞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2例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出现的sICH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22例患者中(男17例、女5例),既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7例,脑卒中病史7例,高血压病史17例,心脏病10例,长期吸烟史9例。12例sICH在溶栓后6h内发生,4例伴有消化道大出血。12/22例患者1周内死亡;余10例中,8例1个月后生活不能自理,2例生活可自理。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sICH临床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早期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未溶栓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方法:通过对实施急性脑血管病急诊绿色通道1年期间,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经急诊绿色通道就诊,81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中47例接受溶栓治疗,占符合溶栓条件患者28.31%。溶栓患者平均发病时间(211.70±86.10)min,NIHSS评分10(范围5~22)。静脉溶栓25例,动脉溶栓22例。从发病至静脉溶栓平均开始时间为(55.48±26.01)min,明显短于动脉溶栓平均开始时间(86.59±40.40)min(P=0.003)。119例未进行溶栓治疗患者中不符合条件85例,符合条件而未溶34例(占20.48%)。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未溶栓的原因有神经功能障碍轻或明显改善、早期显示病灶、脑栓塞以及家属或患者拒绝。结论: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未进行溶栓的可调整原因主要是家属或患者拒绝。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了解及接受程度有助于提高溶栓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 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 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CI=1.007~1.254)、房颤(OR=6.425,95%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 0.05)。结论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MRI快速评价对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24例发病不足1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CT平扫或MR颅脑快速成像序列扫描,其中91例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变化,随访3个月,记录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末次随访时,91例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为期3个月的随访中,91例患者中仅1例(1.1%)因症状性颅内出血并发脑疝死亡,非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9.9%),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3%)。结论对经急诊MRI快速评价指导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对全面提升预后质量、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等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26例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 溶栓前2例为TIMI 1,24例为TIMI 0.溶栓后22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4例未再通.20例患者结果良好,6例不良结果,其中4例死亡.发病6h内IAT组与发病6~12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2004-03~2007-05对60例急性脑梗死进行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1)临床诊断脑梗死发病6 h内;(2)脑CT排除脑出血,无神经动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3)无明显障碍(昏迷或昏睡),但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预后极差,昏迷亦不禁忌;(4)肢体肌力瘫痪0~3级;(5)年龄<75岁;(6)血压<180/100 mmHg(1mmHg=0.133 kPa);(7)家属同意鉴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早期使用尿激酶(UK)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6例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 h内接受UK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后90天评估MRS.结果12例患者(75%)获得良好临床转归,4例患者临床转归差,无患者死亡.2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2.5%).12例患者获得血管再通,其中11例获得良好临床转归(P=0.011).11例患者24h神经功能改善,均获得良好临床转归(P=0.004).结论初步结果表明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接受早期尿激酶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结果:选择中重度瘫痪,溶栓治疗前脑CT无早期梗死大块低密度改变患者38例。静脉滴注UK至发病时间4.4±1.1h。UK剂量141±29万UI。溶栓治疗后2小时出现戏剧性神经功能改善7例,24小时主要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欧洲脑卒中评分较溶栓前>10分)23例。表现血管再闭塞4例。合并症状性脑出血3例,出血性梗死4例。随访3月,基本痊愈14例;轻微神经功能损害8例;中重度神经系统后遗症11例;死亡5例,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发病48h内(第1次)、7d~8d(第2次)和12d~14d(第3次)采集血液标本,采用固相酶联化学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48h内(急诊首诊时)及发病后12d~14d进行两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1和CSS2),通过两次评分的差值(CSS1-CSS2)判断预后。结果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第1、2次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713,2.032;P<0.05或P<0.01)。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之间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变化显示,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最低,与中、小梗死面积组相应时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预后组之间,以病情加重组患者第1次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水平最低,与其他各组(明显改善、改善、无变化及对照组)相同时限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与3次不同时限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能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2)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根据发病48h内其水平变化的情况能够及早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4.5 h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中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者2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1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24 h、1周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各观察亚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减少,总有效率显著增高(P<0.05),而各观察亚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01—2015-01收治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40例。2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组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h内,B组控制溶栓时间窗为4.5~12h。比较2组临床效果与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统计2组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1周、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83±4.82)分、(3.21±2.3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BI评分分别为(1.23±0.12)分、(8.66±3.24)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狭窄、继发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方案,控制溶栓治疗时间窗在4.5h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尿激酶联合脑保护剂对急性脑梗死(6~12h)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75万~125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内,20min内滴完,随后静滴25%硫酸镁极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20%甘露醇、胞二磷胆碱、七叶皂甙及尼莫通或口服尼莫地平等脑细胞保护剂,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7d、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 起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有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虽6h内溶栓组比6~12h溶栓组疗效好,24h溶栓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6~12h溶栓组(P<0.05),但2周后疗效评价二组间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起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并非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区,只要合理选择病例,及早联合使用脑保护剂,同样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 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动脉溶栓组给予rtPA 10~ 2 0mg ,30分钟内恒速动脉注入 ;静脉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 0 7~ 0 8mg/kg,最大剂量 5 0mg。 90分钟内静脉滴入 ;两组次日均用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4 10 0U或法安明 5 0 0 0U) ,每 12小时腹部皮下注射 1次 ,连续 7天 ;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复方丹参 16ml静滴 ,每日 1次 ,连用 8天。采用欧洲卒中量表 (ESS)、Barthel指数 (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两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组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动脉溶栓能发现颅内外血管是否存在狭窄 ,通过实施支架成形术消除狭窄 ,预防再次的血栓形成。动脉溶栓组脑实质性出血 1例 ,非症状性脑出血 1例 ;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非症状性脑出血各 1例。 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用于急性脑梗死 (发病 6小时内 ) ,无论动脉还是静脉溶栓均有效 ,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超早期(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9例,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10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指数量表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结果 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指数评分与溶栓前相比均有改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