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9月~2006年12月15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围术期资料,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治,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吸氧、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采用膜肺、呼气末正压(PEEP)等。结果经积极围手术期处理,全组1例死于右心衰竭,其余病例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的术前评估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术期血浆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术期血浆内皮素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及血浆内皮素浓度与肺动脉压力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先心病患儿围术期血浆内皮素浓度进行测定,用直线相关法分析血浆内皮素浓度与肺动脉压力之间关系。结果:肺动脉高压组术前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肺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97、P<0.01。体外循环期间,血浆内皮素浓度逐渐升高,体外循环结束时达高峰,术后逐渐下降,但肺动脉高压组术后3天血浆内皮素浓度仍高于术前。结论:血浆内皮素在肺动脉高压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血浆内皮素浓度升高与体外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和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体外循环下采用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92例。结果死亡3例,无术后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综合评价病情、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和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外科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5 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 ,在手术时放置Swan ganz导管 ,术后进行肺动脉压监测 ;2 0例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 ,术后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分流情况 ;用镇静 ,肌松 ,过度通气 ,血管扩张剂等治疗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 :发现 7例持续肺动脉高压 ,死亡 2例 ;2 7例有肺动脉高压危象 ,死亡 2例 ;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时 ,单向活瓣补片有右向左分流 ,肺动脉压下降后分流停止 ,未发现左向右分流。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把握好手术适应症 ,有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禁止手术 ;Swan ganz导管在术后肺动脉高压处理上有重要作用 ;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能在术后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发挥良好的右向左单向分流作用 ,肺动脉压下降后又能自动关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靶向药物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影响,探讨药物干预下的手术指征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共完成4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外科矫治手术。术前予以3~24个月的靶向药物治疗,术后继续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结果:①术前经过一段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经皮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双向分流、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等指标明显改善。②术后24小时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明显升高,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围手术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0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脑梗死1例;死亡1例,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致循环衰竭。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提示肺血管阻力≥8wood,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1.25是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1例失访,44例随访6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及缺损残余漏,患者经皮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术前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仍有2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高于正常值。结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当肺血管阻力<8wood,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1.25时,可以接受外科手术矫治。术后继续应用靶向药物治疗,预防并及时处理肺动脉高压危象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体液因素对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2月 ,连续对 3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非肺动脉高压 16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15例 )直视修补术患者分组进行临床研究 ,在围术期对血栓素B2 (TXB2 )和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丙二醛 (MDA)、IL 6、IL 8的变化进行研究 ,并结合体外循环前、后肺动脉压、全肺阻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围术期TXB2 、6 keto PGF1α与TXB2 的比值 (P T)、MDA、IL 6、IL 8的变化与围术期肺动脉压、全肺阻力、呼吸指数的改变有着密切相关。结论 :在围术期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的体液因素变化较非肺动脉高压患者剧烈 ,易发生肺损伤 ,围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是肺损伤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疾病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此类患者围术期处理存在较大的挑战。本文综述HOCM病理生理特征及围术期处理要点。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是保证手术成功最为重要的监测手段,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或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行肺动脉导管监测。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是外科治疗HOCM的金标准,患者经过精细的围术期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右心室双出口(DORV)患者Ⅰ期行肺动脉环缩术后,Ⅱ期手术的结果。方法:入选既往在本中心接受肺动脉环缩术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DORV患者共15例,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3±2.1)岁,体质量(17.2±4.0)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78.3±3.2)%。11例(73%)在体外循环下行双心室矫治术,其中2例行心室内隧道补片,9例行心室内隧道+右心室流出道扩大补片术。术中均拆除原肺动脉环缩带。同期矫治合并畸形。4例(27%)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右侧双向Glenn术,术中均结扎奇静脉。结果:11例双心室矫治患者中,死亡1例,原因为术后左室流出道狭窄、低心排综合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例。余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4例行单心室类手术(Glenn)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无法接受Ⅰ期根治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DORV患者,可采用Ⅰ期先行肺动脉环缩术,择期行Ⅱ期手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49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6例,动脉导管心内直视修补术3例,部分性心内膜垫修补术9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2例,同时行严格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结果麻醉过程平稳,术后治愈出院47例,死亡2例.认为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只有遵循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维护心功能,避免肺动脉压危象发生的原则,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体重10kg以下VS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者7例,其中低心排综合征2例,术后残余漏2例,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1例,均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低体重婴幼儿VSD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效果良好;对合并复杂畸形的婴幼儿患者手术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8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82 1例 ,其中补片修复 2 92例 ,缝合修补 5 2 9例。合并畸形 14种 (142例 ) ,需行矫正者 134例均给予手术矫正。结果 :早期死亡 16例 (1 9% ) ,死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结论 :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强调合理掌握手术指证及围手术期心肺支持与保护 ;对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右室双腔心等畸形者强调术前明确诊断 ,术中详细探查及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2.
白介素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白介素 6和白介素 8在先心病围术期变化规律 ,以及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的变化特点。从 1996年 9月至 1998年 1月 ,将 32例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患者 ,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非肺动脉高压组。比较 2组在开放升主动脉后 1、2、4、6h的白介素 6和白介素 8的水平。体外循环后 ,2组的白介素 6和白介素 8水平均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5) ,而肺动脉高压组的白介素 6和白介素 8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P <0 .0 5)。说明体外循环使白介素 6和白介素 8合成增加 ,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大于无肺动脉高压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先天性房室问隔缺损患者的术后效果。方法对32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常规补片矫治术的17例,进行单向活瓣补片矫治术的15例,术后分析两组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死亡率。结果常规补片矫治组死亡3例,死亡率17.65%,2例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死于右心衰;活瓣补片矫治组死亡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与DIC,死亡率6.67%,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较之常规补片矫治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常规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3.2±22.6)mmHg,术后平均(85.4±17.9)mmHg,活瓣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0.4±19.5)mmHg,术后平均(57.8±12.3)mmHg,大多数患者肺动脉压逐渐下降,其中活瓣补片组肺动脉压下降比常规补片组明显。活瓣矫治组回访5例,心功能均Ⅱ级;常规补片矫治组回访6例,心功能Ⅱ-Ⅳ级。结论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能有效地降低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双向分流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同时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前综合评估,手术适应症的严格掌握是降低先心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患者死亡率、提高术后近中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6-11本中心56例CTEPH患者PEA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对患者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用药调整、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机械辅助装置的使用以及其他特殊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等。结果:56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2例(3.6%)患者出现灌注肺,2例(3.6%)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患者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右心导管测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85.05±22.40)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术后末次(36.83±17.21)mmHg,肺血管阻力从术前(773.84±342.95)dyn·s·cm~(-5)降低至术后末次(293.59±214.95)dyn·s·cm~(-5)。所有患者术后指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85.03±25.78)mmHg降低至随访时(39.44±19.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CTEPH患者,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有利于改善其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针对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李静  王霞  董春晖 《山东医药》2006,46(33):80-80
肺动脉高压是影响室司隔照损手术预后和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加之婴幼儿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可能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2004年1月-2006年5月,我们对96例室司隔照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术后实施良好的呼吸道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杜亮  陈忠堂 《山东医药》1998,38(4):12-13
分析329例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围术期死亡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显示,轻、中度PH组的围术期病死率明显低于重度PH组;重度PH组患者中,年龄≤10岁,肺动脉收缩压/体动脉收缩压(PP/PS)≤1.15、术前无紫绀、肺活检I ̄Ⅲ级、全肺阻力(PVR)≤1000dyn·s·cm^-5者,围术期病死率较低,手术优良率较高;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围术期病死率高,手术优良率低。提示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 :总结连续 6例 PTE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术后机械辅助通气 ,在维持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利尿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前列腺素 E维持肺动脉压 ,给予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辅助心功能。  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存活 ,术后 2周时均无肺水肿征像及肺动脉高压 ;其平均肺动脉压力为 3.6± 1.1k Pa(1k Pa=7.5 mm Hg) ,动脉血氧分压为 12 .1± 0 .6 k Pa。术后平均随访 17.3个月 ,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  结论 :PTE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是防治肺动脉高压和血栓剥离后肺再灌注引起的肺水肿。前者的防治给血管扩张剂充分镇静 ,后者的防治则为机械辅助通气和加强利尿。  相似文献   

18.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轻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对手术影响不大,重度肺动脉高压对手术影响较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心病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矫治术患者围术期监测及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选32例肺动脉平均压〉70mmHg的患者,采用主肺动脉置管法持续测压,并通过主肺动脉导管持续泵入前列腺素E1(5μg·kg^-1·min^-1),观察转流后和术后第3天的肺动脉压。结果肺动脉压出院时[(43.90±12.42)mmHg]与术前[(85.88±13.26)mmHg]比较,P〈0.01;术后第3天[(29.40±13.41)mmHg]与术中[(36.10±16.20)mmHg]比较,P〈0.05。结论以动力性为主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虽经外科治疗降低了肺动脉压力,但仍需在麻醉处理上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治疗肺血管阻力的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患音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6例≥60岁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总结一房间隔缺损采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对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均同期手术处理。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出现,但手术前有房颤患者术后房颤未得到改善。结论 老年房间隔缺损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期处理合并心内病变,加强术后监护,可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