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临床观察刘永强,冀亚林早期有效治疗前房出血可预防继发性前房出血、角膜血染和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视功能的恢复。1994年以来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前房出血23只眼,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994年2月~...  相似文献   

2.
将43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经临床观察,中药组在前房出血吸收时间、前房出血吸收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治疗后可降低继发性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指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法连续测定是反映眼内积血数量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泻肝利水法治疗滤过性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房延缓形成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一个常见的并发症门[1,2]。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导致视力丧失,现将我院1990年2月~1995年2月用中药治愈的12例12只眼术后无前房或前房形成后又突然消失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一般认为滤过手术后5天前房不恢复或浅,或恢复后又消失则称为前房延缓形成。本组12例(12只眼)中男4例,女8例。年龄46~72岁。7例手术后持续第3天仍无前房,5只眼术后2天浅前房后又突然前房消失,其中3只眼前房少量出血伴大便干结。本组病例无创口渗漏,非滤过作用过强,未发现脉络膜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177例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59例,分别给予西药、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比较它们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前房积血吸收及视力改善情况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可明显改善视功能,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前房出血在眼科外伤中最为常见,大多数病例前房积血量少,吸收快,视力恢复正常。但少数严重病例出血量多,可继发青光眼和角膜血染而造成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笔者收集6年来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外伤性前房积血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单眼,其中男28例,女4例;最大66岁,最小5岁,16岁以下9例;就诊时间1~12天;致伤原因以鞭炮、石块、拳击伤为多,木棍、玩具枪、球类伤次之,雷管炸伤1例,均为挫伤性前房出血;出血量为1/2前房以上但非全前房者23例,全前…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滤过术后前房的恢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巩膜下咬切术,由于咬切口大,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已基本淘汰,而虹膜嵌顿术早已摒弃。目前,小梁切除术是滤过手术的常用方式,但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可尽量养活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又能控制眼压,是值得临床重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自求 《山西中医》1997,13(3):26-26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68例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26002)吴自求关键词眼外伤前房积血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眼外伤性前房积血,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青光眼、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致失明。笔者自1994年至1996年以中药为主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前房出血在眼球钝挫伤中极为常见,轻者治疗数日后可吸收,重者可因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并发症而丧失视力。笔者1999~2005年采用生蒲黄汤加减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眼球钝挫伤常致前房积血,国内文献统计其发生率占眼球钝挫伤的24~31%。据我院统计约25~35%。如各血量多,可发生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可致严重的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现结合我院1994~2004年收治的856例眼球钝挫伤患者,其中有217例前房积血病例作简要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三七生蒲黄治疗眼球前房积血66例体会陈介同(浙江省瑞安市5004信箱325200)眼球前房积血,系因虹膜血管破裂所致。反复出血,可继发青光眼,血液分解物进入角膜基质内形成血染,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中医称“血灌瞳神”,系肝胆热盛,阴虚火炎,血受热迫,灌...  相似文献   

11.
廖志敏 《国医论坛》2009,24(4):34-35
挫伤性前房积血是眼睛受到钝挫伤后,周边虹膜血管或前睫状体的血管因外力作用破裂,血液积聚在前房内所致,是眼科常见病和急症之一,如若不能正确、及时、妥善处理,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角膜内皮失代偿、虹膜后粘连及并发白内障等,从而使视功能严重受损。临床治疗关键是预防继发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笔者近7a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8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蛇毒凝血酶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给予蛇毒凝血酶肌注为主要治疗,前房有炎症反应者辅以糖皮质激素,伴有高眼压者辅以甘露醇静滴。结果:本组病例所有前房积血均吸收,无角膜血染发生。结论蛇毒凝血酶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有效。  相似文献   

13.
前房出血最常见于眼外伤 ,为虹膜或睫状体出血所致。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两种。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受伤当时。继发性出血常发生在伤后 2~ 5天 ,可反复多次出血 ,往往比原发性出血更为严重。出血轻的能自愈 ,重者可导致不良后果。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6~ 1998年我科收治外伤性前房出血患者 4 4例 ,其中男 34例 ,女 10例。年龄最小的 7岁 ,最大的 6 1岁。1.2 分级 :根据前房出血量的多少分为三级。即前房出血量少于前房 1/ 3的为 级 ,前房出血占前房 1/ 3~1/…  相似文献   

14.
沈希成  于佩珍 《河北中医》2002,24(8):611-612
角膜溃疡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 ,属于中医学凝脂翳、花翳白陷和黄液上冲的范畴。它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1] ,每伴有前房积脓 (黄液上冲 ) ,偶可伴前房积血 (红液上冲 ) [2 ,3 ] ,来势凶猛 ,变证较多或缠绵难愈。若角膜溃疡伴前房积血或同时伴有前房积脓 ,则治疗更加棘手  相似文献   

15.
近视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晶体厚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近视屈光度、性别、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眼科专用Ⅲ型A型超声测厚仪对无明显眼病、屈光度在-3.00D以上的近视患者236例进行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和前房浓度测量。提示轴性近视可能是我国近视的主要类型,近视屈光度的增加可同时伴有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与眼轴长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OrbscanⅡ系统对近视眼患者的前房基底线直径长度、前房角宽度和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检测与分析,并探讨三者与近视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对近视患者前房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屈光度(-0.50D~-9D)的190名患者360只眼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度近视(-0.50~-3.0D)、中度近视(-3.25D~-6.0D)和高度近视组(-6.25D~-9.0D)。采用OrbscanⅡ系统(Bausch and Lomb)将三组被测眼的前房0°,90°,180°,270°4个方位前房角宽度及水平(0°~180°)、垂直(90°~270°)两条前房基底线直径,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近视眼前房角宽度逐渐加大(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P〈0.05*),前房基底线直径则无显著相关(P〉0.05)。在同一组中,被测眼的前房角宽度,前房基底线直径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而三组患者男性的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女性(P〈0.05^*)。结论OrganⅡ系统可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测量眼角膜及前房结构的方法。近视度数的加深伴随着前房角宽度的加大和中央前房深度的加深,但与前房基底线直径无显著相关性。近视眼患者男性的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7.
挫伤性前房积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的治疗是使前房出血停止后再促进血液的吸收,并预防青光眼和前房再出血等并发症。现将我院2000年11月~2004年1月以来收治的68例外伤性前房积血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前房出血是抗青光眼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常见的原因是切口的血液流入前房,角巩膜缘切口的位置或巩膜咬切的位置偏后,损伤了睫状体导致前房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各类机械性撞击致眼球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0 a间128例眼球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其效果。结果91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前房积血2~12 d吸收;37例手术治疗眼压恢复正常,前房积血吸收。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原则是促进积血吸收,防止继发性出血和预防并发症;应用尿激酶做球结膜下注射或前房冲洗可防止角膜血染及继发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20.
孔玉锋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54-135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前房积血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25眼,均用一般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早期以止血为主,中、晚期以活血为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前房积血吸收的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前房积血吸收的时间、继发性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视力的恢复亦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