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差异.方法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骨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于-80℃深低温冻存3个月,3个月后复温冻存的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未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D组:骨缺损区植入部分脱蛋白骨.术后4、8、16周取材,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术后4、8、16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成骨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经X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A组与C组比较未见差异(P>0.05),A组或C组分别与B组和D组比较,成骨能力依次为:A或C> B > D(P<0.001,P<0.05),其中A或C组术后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骨髓腔再通,生物力学性能接近正常骨.结论 选择适宜的冻存保护剂对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携带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片段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材料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8只日本大耳白兔,在L5,6行单节段双侧横突间融合术,依植入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为转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组;B组为自体髂骨组;C组为单纯支架组。每组12侧。术后12周取出融合节段脊柱,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方法检测脊柱融合情况。结果三组横突间融合成功率分别为84%(10/12)、75%(9/12)和8%(1/12);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检测证实,A、B组成骨活跃,脊柱融合的硬度和强度显著高于C组。结论 转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用于脊柱融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心脏CT成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 36位体质指数处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行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每一位患者重建4组图像,A组:NLB1(λ=150HU,ω=200HU),B组:NLB2(λ=70HU,ω=200HU),C组:NLB3(λ=260HU,ω=200HU),D组:NLB4(λ=260HU,ω=400HU),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心室前壁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采用TWO-WAY ANOVA及TUKEY检验客观评价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4组图像间除心肌CT值无统计学差异外(F=2.492,P=0.064),余各部位CT值、噪声、SNR、C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血管CT值B组最高,与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噪声B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噪声C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SNR A、B组较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SNR以A、C、D组较大,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均以D组SNR最小。心肌SNR B组最小。所有CNR均以A组最高,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最小。结论非线性融合技术选择合适的融合参数(λ=150HU,ω=200HU)既可以提升超重或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的强化效果又可以抑制冠状动脉及心肌噪声,进一步提高心脏CT成像的CNR。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每组20例;20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重,B组、C组剂量为2.5 ml/kg体重,注射流率均为3.5 ml/s,A、B组及对照组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60 s,C组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70 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10.86)HU、(93.43±11.48)HU和(109.20±5.79)HU;肝静脉CT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和(160.55±14.27)HU.肝硬化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肝实质密度较A组和C组增高,但和C组间差别没有显著性(P>0.05).C组相对于A组肝静脉CT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两者差值明显提高(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兔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血管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别在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腰椎横突间植骨并制备模型,依据填充的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组织工程骨材料;B组:自体移植骨材料;C组:异体移植骨材料。术后2、4、6周行兔腰椎DCE-MRI扫描,分别以3组模型的植骨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感兴趣区(ROI),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时间-信号曲线,得出相对信号强度增加率(△SI),比较不同组△SI的差异,分析其血流灌注的特点。结果 3组移植骨的△S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SI与B、C组差异最大。结论 DCE-MRI能够较早期地评估骨移植术后不同材料的移植骨的血流灌注。选择适合的ROI、线圈及时间点能较准确地判定移植骨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维生素D受体基因特点及其与骨矿化水平、25-羟维生素D-3[25-(OH)D3]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7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胎龄划分为A组(28~32周,n=60)、B组(32~34周,n=160)与C组(34~36周,n=500)。测定并比较各组早产儿血清25-(OH)D3水平及骨定量超声波速度(SOS)值,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特点及其与血清25-(OH)D3水平、骨定量SOS值相关性。结果血清25-(OH)D3水平及骨定量SOS值比较,B组、C组早产儿均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FF、Ff基因型明显低于A组,ff基因型高于A组,且C组FF、Ff基因型明显低于B组,ff基因型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A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A组,且C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B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早产儿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血清25-(OH)D3水平、骨定量SOS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OH)D3、骨矿化水平密切相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骨代谢疾病具有相关性,F等位基因高的早产儿更具骨代谢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门静脉期双能量扫描线性融合图与非线性融合图在门静脉血管VRT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临床确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在肝脏CT增强门静脉期行双能量扫描(Sn140/80 kVp),利用80 kVp和140 kVp的2组数据,进行线性融合A组融合比率(M)=0.3, B组M=1.0;非线性融合C组融合中点(c)=150、融合宽度(w)=200, D组c=(CT肝门静脉+CT肝实质)/2、w=(CT肝门静脉-CT肝实质)/2,其中CT肝门静脉和CT肝实质值均在M=0.3时图像上测得.比较4组图像门静脉的CT值、 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采用统计学one-way ANOVA检验客观分析.比较4组VRT图像采用统计学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了Mann-Whitney U检验主观分析.结果 4组图像数据中,D组门静脉的SNR、CNR、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14.36 HU±3.23 HU、9.78 HU±2.39 HU、107.66 HU±21.28 HU),与其他3组比较分值最高,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F=34.94、68.10、162.43,P值均<0.01);4组VRT图像主观评分中,D组得分最高(平均分4.78±0.42),与其他3组比较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结论 利用D组的非线性融合技术可提高门静脉成像质量,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模拟不同模式训练对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1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1)一次性力竭训练: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训练1组(B1组),训练2组(B2组),行一次性力竭跑台训练,检测训练结束(B1组)及24 h后(B2组)尿液指标和血液、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1的改变.(2)负荷累积训练:大鼠随机分对照1组(C1组),中强度负荷累积训练组(D1组),对照2组(C2组),高强度负荷累积训练组(D2组),D1组行4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D2组行8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分别检测4周末C1组、Dl组各项指标,和8周末C2组、D2组各项指标.结果 (1)一次性力竭训练结束即刻B1组尿指标、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表达较A组明显增强(P<0.05).24 h后B2组各指标较B1组有所下降,但仍高于A组(P<0.05).(2)负荷累积中强度训练4周后D1组尿指标、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较C1组明显升高,而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表达明显减弱(P<0.05).负荷累积高强度训练至8周,D2组尿指标、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表达较C2组均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尿白蛋白量的相关程度高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结论 模拟不同模式、不同强度训练,可引起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和肾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表达发生不同的改变,并且与尿白蛋白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兔采用自体骨、异体骨及组织工程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比较分析 MRI、CT、X 线3种影像手段在早期骨移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在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腰椎横突间植骨并制备模型,依据填充的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组织工程骨材料;B组:自体移植骨材料;C组:异体移植骨材料.术后2、4、6周行骨密度检测,CT及MRI检测.结果:X线及CT显示术后6周用组织工程骨作为移植材料的骨密度值、横突间融合率明显高于自体骨及异体骨.MR 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能早期无创监测移植骨新骨形成的骨基质中原始微血管的形成过程,判断移植骨存活情况.结论:MRI、CT、X线联合应用能监测兔腰椎融合术后的移植骨修复过程.动态增强 MRI 对早期骨移植是否成功有很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种脱蛋白骨修复山羊长骨大段缺损的成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改良法制备异种脱蛋白骨(deproteinzated bone,DPB)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大动物大段长骨缺损的能力,为异种DPB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山羊24只,在每只山羊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形成节段性骨缺损,按分组情况植入不同材料.A组为单纯异种DPB,B组为自体骨,C组为异种DPB+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均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术后4~24周每隔4周进行X线及术后24周取新生骨进行双能X线(DEXA)、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4~24周,在同一时相点,X线Lane-Sandhu法评分B组》C组》A组,并且术后24周新骨的骨密度、骨矿含量、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经统计学分析,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法制备的异种DBP复合自体BMSCs和rhBMP2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成骨能力与自体骨相当,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甲状腺增强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4组分别为:A 组,120 kV、180 mA;B 组,120 kV、100 mA;C 组,100 kV、180 mA;D 组,100 kV、100 mA。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并评分,统计甲状腺 CT 值、图像背景噪声(N)、图像信噪比(SNR)、CT 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组图像主观评分为3.90±0.31、3.75±0.44、3.70±0.47、3.60±0.60,SNR 为26.34±3.13、25.08±1.87、25.86±2.38、24.87±2.20,四者无统计学差异(P >0.05);甲状腺 CT 值为(168.55±13.39)HU、(170.70±11.34)HU、(185.20±22.35)HU、(190.55±21.38)HU,N 为(6.48±0.84)HU、(6.83±0.45)HU、(7.19±0.86)HU、(7.66±1.01)HU, CTDIvol 为(10.95±0.00)mGy、(6.08±0.00)mGy、(6.59±0.00)mGy、(3.66±0.00)mGy,DLP 为(145.67±8.79)mGy·cm、(84.58±4.94)mGy·cm、(89.86±3.26)mGy·cm、(50.20±1.89)mGy·cm,ED 为(0.73±0.04)mSv、(0.42±0.03)mSv、(0.45±0.03)mSv、(0.25±0.01)mSv,四者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多层螺旋 CT 低剂量扫描技术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有效降低甲状腺增强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纳米网孔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xyapatite crystal/polyamide 66,n-HA/PA66)支架,构建的n-HA/PA66/成骨细胞/VEGF165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早期快速再血管化和成骨的能力。 方法 选新西兰大白兔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制作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1组:将n-HA/PA66复合材料植入A组左侧骨缺损;A2组:将n-HA/PA66/ VEGF165复合材料植入A组右侧骨缺损;B1组:将n-HA/PA66/成骨细胞/VEGF165复合材料植入B组左侧骨缺损;B2组:将n-HA/PA66/成骨细胞复合材料植入B组右侧骨缺损。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数字X线摄片(DR)、组织学切片、血管计数、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B1组各个时相点各种观察指标均表明其成骨活性及再血管化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成骨活性及再血管化远不如B1、B2组,A1、A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n-HA/PA66/成骨细胞/VEGF1 65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在早期骨愈合中能促进新生血管快速形成,加快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带蒂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脱蛋白骨 (DP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复合体移植后与受体的愈合能力及成软骨能力。 方法 将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 ,每组 10只 ,2 0个膝关节。甲组以带蒂骨膜包裹DPB复合VEGF植入受体 ;乙组以带蒂骨膜包裹DPB植入作实验对照 ;丙组单纯DPB植入作空白对照。术后 2 ,4 ,6 ,8周通过大体形态X线、光镜和电镜检查评判移植物与受床愈合及软骨生长情况。 结果 三组均可获DBP与受体生物愈合 ,甲组DPB与受体愈合速度较乙、丙组显著增快 (P <0 .0 5 ) ;乙组与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甲、乙组均能诱发软骨形成 ,但甲组生成软骨速度和质量优于乙组 (P <0 .0 5 )。 结论 DPB移植后能获与受体牢固生物愈合。将带蒂骨膜包裹DPB后能诱发关节软骨生成。DPB复合VEGF后 ,能增进DPB与受体愈合和软骨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赤芍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NF-κB/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防治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大鼠内毒素ALI模型,40只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内毒素组(B组)、赤芍治疗组(C组)、赤芍预防组(D组)和SB203580组(E组),每组8只大鼠.观察赤芍对肺组织中p38MAPK、NF-κB和iNOS表达的影响,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和蛋白含量、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NO含量的变化,于LPS滴注后6 h行血气分析,并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与A组比较,B、C、D和E组p38MAPK、NF-κB和iNOS表达显著增强,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和蛋白含量、肺组织MDA含量和血清NO含量显著增加,PaO2和HCO3-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B组比较,C、D组和E组p38MAPK、NF-κB和iNOS表达明显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和蛋白含量、肺组织MDA显著减少,PaO2和HCO3-明显升高(P<0.05或<0.01).病理学显示C、D组和E组肺组织损伤程度较B组明显减轻;c、D、E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赤芍对内毒素性ALI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抑制p38MAPK/NF-κB/iNOS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以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实验组: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DBM.将上述材料置入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区,术后12,16周摄X线片行骨密度、组织学光镜、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的骨痂生长、塑形、髓腔再通、骨愈合速度及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强,能有效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骨折合并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血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左侧胫骨骨折组(A组)、左侧坐骨神经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B组)、T9-11脊髓横断+左侧胫骨骨折组(C组)和右侧大脑皮层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D组).每组大鼠于伤后即刻、2 d、1周、2周及4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GRP含量;于伤后1周、2周及4周对骨折处拍摄x线片,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2周取骨折局部骨痂做HE染色. 结果 各组大鼠1周及2周X线片骨折线清晰,4周除B组外,其余各组骨折线消失.2周HE染色显示骨痂量变化:B组少于A组;C组及D组多于A组.各组大鼠在血清中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各时间点CGR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变化:1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A组(P<0.01);2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组(P<0.05),C组高于A组(P<0.01);4周时,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CGRP含量均升高,其中C组最明显(P<0.01). 结论 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慢,而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及大脑皮层损伤后,骨折愈合快,提示合并中枢损伤能促进骨折愈合,此现象可能与CGRP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双源双能CT成像与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结果 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91、5.591,P=0.087、0.061);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vs. 95.56%)、特异度(92.44%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2.190、1.811,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6,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结论 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  相似文献   

18.
林丽萍  尹化斌  庄玉忠  孟凡华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21-1124
目的:探讨优化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延迟时间。方法:3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Child A级15例)、B两组(Child B级12例和Child C级3例),采用Smart Prep技术测定小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时门静脉的强化峰值时间,比较差异。2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C、D两组,分别根据小剂量预注射和经验延迟(55~65s)确定延迟时间,比较两组门静脉成像质量。结果:常规剂量门静脉成像时,A、B组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分别为52.07s、54.33s(P=0.098),比小剂量门静脉峰值时间延迟7.93s、8.20s(P=0.701)。C、D组门静脉-肝脏最大密度差分别为67.27HU,46.18HU(P=0.000),通过MIP后处理显示的肝内门静脉分支积分分别为4.83、3.85(P=0.023),血管轮廓边缘积分分别为3.33、2.5(P=0.023)。结论: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ml/s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成像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8s。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颈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检查.3组监测阈值分别为80 HU、100 HU、120 HU,监测点选在主动脉弓降部,比较3组双侧颈总动脉、颈静脉胸廓入口处(A点),入口处与分叉处之中点处(B点),颈总动脉分叉处(C点)以及颈静脉孔处(D点)的动静脉强化CT值.结果:在3种监测阈值下,各点的颈动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287.75~316.70,B点338.35~359.30,C点334.70~357.65,D点316.55~320.40,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点的颈静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68.10~104.15,B点100.60~169.60,C点120.10~216.70,D点176.10~247.30,而B、C、D点颈静脉强化CT值显示,监测阈值越低,静脉强化CT值越小.监测阈值为80 HU时的静脉强化显影明显低于100、120 HU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16层螺旋CT而言,以主动脉弓降部为监测点,监测阈值为80 HU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颈动脉CTA图象.  相似文献   

20.
丹参等药物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丹参等中西药物对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30只,随机分为6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手术对照组,c组为西医治疗组,D、E、F组为中西药合用组,分别给予西药+丹参注射液、西药+红花注射液、西药+三七注射液治疗;经液氮冷冻制备脑水肿模型,检测全血黏度、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EB)含量、血浆内皮素含量,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D、E、F组全血黏度均较B组显著降低(P〈0.0l或P〈0.05),但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F同B组相比,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和内皮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且D、E、F组明显低于C组(P〈0.0l或P〈0.05)。各中药治疗组脑水肿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结论中药丹参、红花、三七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创伤性脑水肿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微循环、降低内皮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