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妊娠中晚期不同孕周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阻断高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停药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010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母婴阻断门诊检查的792例HBV DNA高载量(HBV DNA1.0×10~6IU/ml)和ALT2×ULN(ULN=40U/L)孕妇的临床资料,自妊娠24周后使用替比夫定降低血清病毒载量至产后4周。根据服药开始孕周分为孕中期组(24~27~(+6)周)333例和孕晚期组(28~32~(+6)周)459例。主要研究指标:两组新生儿母婴阻断效果和停药后对产褥期肝功能异常的影响。结果:两组的起始肝功能、起始HBV DNA、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患者开始服药平均孕周分别为孕(26.21±1.07)周和孕(28.30±0.74)周、孕期平均服药时间分别为(12.63±1.88)周和(10.57±1.5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组分娩前血清HBV-DNA与孕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7.91 vs 3.59±2.45,P0.05),孕中期组出生时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与孕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7%vs 21.56%,P0.05)。两组患者产后7月龄婴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均为0,HBV-DNA均未检测到;两组患者产后6周ALT水平(53.69±60.46 vs 50.87±52.54)和肝功能异常比例(42.94%vs 40.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孕28周前和孕28周后采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均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较早孕周开始服药患者并不能获益,不建议提前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HBV DNA>5 log10copies/ml)及其新生儿的资料,分为治疗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患者乙肝标志物、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分析比较分娩前血清HBV DNA下降值、HBV DNA低于检测值比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5),且替比夫定组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比夫定组有36.2%(17/47)的孕妇在分娩前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BsAg/HBeAg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进行替比夫定治疗能降低分娩前的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抗病毒治疗对乙肝患者妊娠结局及降低新生儿乙肝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断明确的妊娠合并慢乙肝患者,按照病毒量高低分为高病毒载量组(A组)及低病毒载量组(B组),并将A组根据孕晚期是否行LdT抗病毒分为抗病毒治疗组(A1组)及未抗病毒治疗组(A2组)。分别对比A组与B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进一步对比分析A1组与A2组、A1组与B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孕期乙肝病毒载量变化及新生儿乙肝感染率。结果 (1)A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1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内胆汁淤积症、早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A2组。(2)A1组抗病毒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血清HBV-DNA1.0×10~4 IU/ml发生率高于A2组,但明显低于B组;分娩前血清HBV-DNA1.0×10~4 IU/ml发生率明显高于A2组;(3)A1组产时污染率低于A2组。A1组及B组无一例出现新生儿宫内感染及免疫失败。结论替比夫定可改善乙肝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乙肝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乙肝感染父婴传播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及其配偶68对为研究对象,产妇均未感染乙肝病毒,配偶均为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对。对照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以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为32.35%(11/34),高于对照组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对感染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明显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免疫程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1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纽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结果: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对于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34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4例ICP孕妇设为观察组,同期分娩134例正常孕妇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及妊娠结果。结果:观察组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发生率、宫内窘迫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对围产期有不良影响,适时终止妊娠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预防免疫对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BV )父婴传播 (P FT)的方法。方法 选取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12月 3 1例孕妇丈夫血清HBVDNA( )、孕妇无HBV感染的病例 ,孕前以乙肝疫苗 (HBVac)免疫至抗 HBs( )后再妊娠 ,自孕 2 0周起 ,每 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 2 0 0IU至产前 (观察组 )。另筛选入院时发现孕妇无HBV感染 (乙肝两对半各指标全阴性 ) ,而丈夫血清HBVDNA ( )的 2 6例夫妇作对照组 ,两组病例产时均取脐带血查HBVDNA ,及抗 HBs ,观察两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及抗 HBs( )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 16 13 % (5/3 1) ,而对照组感染率为 42 3 1% (11/2 6) ;观察组新生儿抗 HBs( )率为 54 84% (17/3 1) ,对照组为 0 (0 /2 6)。观察组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孕前肌注乙肝HBVac、孕期肌注HBIG可有效预防HBV的P FT。  相似文献   

8.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 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会增加妊娠风险。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GDM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GDM患者产后短期内血糖会恢复正常,但生活中远期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并未降低,GDM妇女已经成为日后发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潜在危险人群。GDM发展为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很多,如高龄、肥胖和糖尿病家族史,另外空腹血糖水平、孕期胰岛素治疗、早发型GDM也逐渐被重视。通过认识GDM发展为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包括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基因等多种早期预测标志物,预测T2DM发生的风险,以利于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及GDM妇女产后随访,可以提前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预防和延缓T2DM的发生,改善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官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0月诊治的10例女性生殖器官AM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10例AMF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90±7.62)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镜下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呈交替性分布,肿瘤组织由显著的管腔小、管壁薄和扩张的血管组成,血管周围可见嗜酸性的圆形或梭形肿瘤细胞团围绕,肿瘤基质呈疏松水肿、黏液样等,核分裂象罕见。10例患者均采取局部完整切除。术后随访8例,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无复发。结论: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AMF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多无特异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子宫瘢痕妊娠是指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胚胎组织种植于子宫瘢痕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母婴两者的危害程度相对较高。随着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sm,UAE)在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方面的广泛应用,展现出减少出血、保留子宫、降低死亡率等显著优势的同时,逐渐显露出一些严重不良的并发症,如疼痛、闭经、宫腔粘连和生殖功能降低等。目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通过阐明UAE在子宫瘢痕妊娠治疗过程中的利弊,以期通过改善UAE技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聚羟基丙烯酸(环保固定液)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传统固定液)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的结果,探讨其替代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门诊及妇科住院部送检的宫颈组织标本245例,其中包括正常及慢性宫颈炎组5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87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61例,宫颈癌组45例。同一病变部位取材2块,随机分2组,命名为A、B组。A组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制作切片245张;B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制作切片245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生物显微镜下,A、B组切片均背景清晰、阳性着色定位准确、阳性强度可靠、呈色鲜明,无非特异性染色产生、阴性和阳性对照染色结果可靠。②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的A组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7%、35.63%、80.33%和100.00%,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的B组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7%、33.33%、81.97%和100.00%。A、B组间对应的各级宫颈病变,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聚羟基丙烯酸替代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对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影响,聚羟基丙烯酸作为固定液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