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组成,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的经典方剂,故此方临床多为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剂。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故其虚实。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中应用最普遍、最古老的剂型之一,对汤剂的制备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如明代缪希壅在《炮制大法》中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灵胎在《基学源流论》中亦说:“煎熬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一书作为祖国医学经典之作,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伤寒论中,生姜一味药,无论在组方用药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本为寻常之物,然仲景却有非常之用,而医者常似觉生姜为,可有可无之物,其实不然,仲景非常重视生姜的运用,在被后世誉为"医方之祖"的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中全书载方用生姜竟达37首之多,若运用得法能提高疗效。关键词:生姜的作用。在《伤寒论》方剂中,仲景就使用了生姜达37方之多,从中可以看出仲景对生姜应用的重视。生姜一味药在《伤寒论》方中的主要作用为:调和营卫,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宣散水气,宣通阳气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逍遥散是出自《和剂药方》的一张方剂,其作用是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两肋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之症,作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依原方之意辩证施治,灵活运用治疗一些病轻而难治之症,收到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79-79,84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方。曰 :“单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此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此方和中降逆 ,选药精当 ,方义奇妙 ,用之临床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 ,为全方中之君药 ,和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泻热 ,干姜、半夏辛温散寒 ,如此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佐以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 ,共达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对调理消化系统 ,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功效 ,现将具体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胆汁反流性胃炎凡胃脘疼痛 ,嘈杂泛恶 ,肠鸣腹泻 ,嗳气频频 ,经电子胃镜检查示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加味以辛…  相似文献   

6.
药引的由来     
钟源 《医药世界》2000,(7):28-28
什么叫药引?《辞海》中解释:“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导诸药达到病所”,称之为引经药,俗称“药引子。” 药引起于何时,这就得从中医开列处方遣药使引的原则和要求说起。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医学经典名著《内经》中就说明了方剂配伍的原则,这就是“君、臣、佐、使”四类诀,它要求每个方剂应由四类药物组成,即君药是方剂中主药,起主攻疾病的作用;臣药是方剂中仅次于主药而居于第二位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和解之剂,是治疗因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导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伤寒论》中此方主要用于误下后脾胃受伤,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不转导致的心下痞症。此方组方精炼,各药配伍考究,不但能双向调节运转脾胃之气,还能调和人体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阴阳之气。在临床使用中,抓住主要病机,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异病同治,可用于因"寒热错杂,脾胃痞结"所致之多种病证,疗效显著。列举呃逆、胃脘痛、感冒3则案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8.
葛根芩连汤始载于张仲景《伤寒论》,由四味中药组成,葛根为君,芩、连、甘草为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是中医药的经典方剂. 近5年来,随着各学科发展,中药复方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此方剂仍被广为应用,并赋予了很多新的适应病症.方中药味少、各药味主要药效成分明确,正由于此,该经典方剂在药效、质量控制、制剂、药动学等研究领域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于帮国  杨冬青 《河北医药》1999,21(6):538-539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为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讨论妇女妊娠与妊娠病证治的专集。笔者反复学习,略悟到篇中精辟地阐明了妇人妊娠病施治十法,病、证、方俱全,在临证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调和阴阳 化气安胎妊娠初期,气血下聚冲任,全身阴血偏虚,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脾胃运化滞钝致食少纳呆、口干渴、乏力、恶寒等早孕反应。《金匮》“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心典》、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仲景此时用桂枝汤使外感可以解肌和营…  相似文献   

10.
以两种功能不同、性味差异、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成方,起到互相制约、互相调济、相反相成的功效,这就是方剂相反相成的配伍。疾病的属性有寒热错杂、虚实相夹、升降反作、表里同病等差异,中药的性能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的不同。疾病属性的相互对立,确定了药物组合的相反相成,比如寒热并进,升降合剂,补泻兼施,散收相合,行止相济等等。合理的配伍,相行不悖,可使药物的疗效出奇制胜。因此,探讨相反相成配伍的一些规律,很有必要。一、寒热并进:是针对寒邪和热邪同时在体内发病,产生寒热互结、外寒内热、上热下寒证候时,需要寒药与热药并用,才能达到寒热平调之目的。临床上常用的左金丸,以吳萸之温热佐黄连之苦寒,用于  相似文献   

11.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属菊科,其药用为干燥幼嫩全草。茵陈蒿在祖国医学中很早应用于临床治疗,为治疗黄疸首选之药材。文献考证:《神农本草经》“茵陈蒿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名医别录》“茵陈蒿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金匮要略》有茵陈蒿汤记载“主治黄疸,发热诸证”。中医认为茵陈蒿具有解热、发汗、净血的作用,为黄疸之特效药。寇氏云:“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而极者用之极效”。张石顽云:“绵茵陈专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茵陈蒿早在秦汉前即用于急性黄疸,可见中医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方剂的研究,阐明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方剂的作用原理,进而改进剂型,创造新方,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就方剂研究的中西医结合问题作一粗略的讨论。一、以中医理论为主导,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阐明方剂治病的基本原理。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理、法、方、药的一贯性。方剂治病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成配伍等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中医理论为  相似文献   

13.
张晋榕  郭林 《海峡药学》1997,9(1):92-93
六味地黄汤是祖国医学的著名方剂之一。首载于《小儿药证真快》,由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获各、泽泻等六味中药组成。是钱仲阳氏按《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桂附而成。原主治“小儿五迟”,现以滋补肝肾为主,并能补脾阳的之阴井补之方。临床应用广泛,有关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曾在1983年和1988年均有人作为综述报道。近几年来国内医学界对该方一直进行研究,并发现新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现综述如下。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近几年来,用六味地黄方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有新的进展。李顺成提出对老年小鼠巨噬细胞FC及C小一受体活…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基本理论之一。《灵枢》说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由于某种原因而致“旧血内停”,“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且血行阻滞又易变生诸病。此时就必须使用活血化瘀之法。根据这一理论,选用中药红花,桃仁,冰片配成外用剂,简称“红桃冰”用于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据《论语》记载,孔子养生之法是平日“不撤姜食”,意思为每天都吃些姜。《本草纲目》记载,姜辛、温,除风邪寒热,去痰下气。生用发散,熟用和中。姜辛辣而芳香,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脂“姜油酮”,能健胃,并有  相似文献   

16.
方剂部分     
<正> 1、中医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意义如何? 答: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也叫主、辅、佐、使,即一个完整的方剂应有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四个部分。所谓君药乃是指针对主症或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指协助主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的意义有二,一是治疗兼证或监制主药的副作用,二是反佐,即用少量与主药药性相反的药物以调和病性与药性格据的问题;使药,即引经药,有把药引至病所的作用,也有时指调和药性的药物。2、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甘汤从组成药物上看仅有一味之差,其作用有何不同? 答: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麻杏慧甘汤由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组成。其作用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配伍的不同,麻黄汤中麻黄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同疾病斗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地作用,其中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好,配以合理的煎药和服用方法,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治少阳病的主方,主治伤寒少阳症,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目眩脉弦等。此方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笔者临床常用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茯苓是“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故又称茯灵。在古代,茯苓被人们看着是一味长生不老药而倍受推崇。一些文人或为之咏诗作赋或加工成美味的佳着食用,宋朝黄庭坚专咏茯苓,其所著《鹧鸪天》中云:“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结灵根,古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唐代的吴触,宋朝的苏东坡父子,则常服食茯苓。清官太医处方的补益方剂中,茯苓使用率高达十之七、八,由此可见,茯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茯苓在我国药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史记》、《尔雅》等古籍上均有记载,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祖国医学认为;茯苓药性缓和,有补心安胎、除湿利水、健脾固精、益智安神之功效,它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驱邪,适用于治疗水湿停滞引起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溏泻、水肿胀满、痰饮以及心脾两虚所致的眩晕、心悸、睡眠  相似文献   

20.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是常见的一种眼底病。我们采用以内服中药为主,辅以维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我科共治疗56例74只眼,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一、治法与方剂中医辨证与治疗:本病之主要症状与祖国医学“目暗不明”、“瞻视昏眇”、“瞻视有色”、“视惑”等证颇类似。故应属于中医内障眼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银海精微》中说:“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