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共88例,将SCT检查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分期和术后病理符合率为:I期83.3%,Ⅱ期87.0%,ⅢA期94.1%,ⅢB期95.0%,Ⅳ期100%,总体符合率92.0%。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2.9%,特异性83.3%,准确率83.0%。结论: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对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在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术前作64排螺旋CT检查且经住院手术证实的资料齐全的56例连续性胃癌病例。设定胃周和胃外淋巴结短轴径≥5mm为肿大淋巴结,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独立对CT图像进行评估,对淋巴结进行计数,并分别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和日本胃癌规约(GRGCS)分期方法进行分期。评价在不同分期条件下,64排螺旋CT术前对胃癌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56例胃癌,手术共清除淋巴结322枚,短轴径≥5mm的淋巴结共计256枚,其中转移为阳性的淋巴结210枚;64排螺旋CT扫描对全部短轴径≥5mm的淋巴结的显示率为94%(240/256),检测出的阳性淋巴结百分率为95%(200/210)。对于胃壁旁组和血管旁组的肿大淋巴结,CT显示率和准确率较高。N分期的总体准确性,采用GRGCS方法为80%,UICC方法为77%。其中过高分期在GRGCS方法中的发生率为14%(8/56),在UICC方法中的发生率为9%(5/56);过低分期在GRGCS方法中的发生率为6%(3/56),在UICC方法中的发生率为14%(8/56)。两种N分期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观察胃癌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对于N分期的总体准确性较高,采用GRGCS和UICC分期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 TNM 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方法采用大螺距,根据胃镜提示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扫描体位。对扫描图像行胃癌的TNM 分期(淋巴细胞短径、长径、CT值、胃癌侵及范围)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进展期胃癌TNM分期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5例患者按照上述体位扫描,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胃底贲门癌13例,胃体部癌9例,胃窦部胃癌11例,全胃癌2例;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3.44%,N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53.73%,M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91.32%。结论多层螺旋C 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及对临床手术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及CT资料.应用一致性检验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64层螺旋C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吻合程度.结果 42例中,CT分期Ⅰ期8例,Ⅱ期7例,Ⅳa期10例,Ⅳb期17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2例,Ⅱ期6例,Ⅳa期11例,Ⅳb期13例.CT对T、N、M分期及对血管侵犯的阳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T (T1 89%、T2 75%、T3 100%、T4 100%)、86% (36/42),N 81%、88% (37/42),M 76%、90% (38/42),血管85%、95% (40/42).对比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期,CT对T、N、M分期及对血管侵犯判断的Kappa值分别为0.780、0.759、0.795、0.884.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64层螺旋C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术前CT分期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5例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均为周围型肺癌,病灶边界清楚,分叶状。平扫CT值(31.3±5.9)HU,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3例增强后见低密度未强化区,4例有双肺转移,3例有淋巴结转移,均未合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结论: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一定的CT特征,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18F—FDG PET/CT和CT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分期(N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资料(术前同期行增强CT和^18F—FDG PET/CT检查,术中清扫各站淋巴结),根据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诊断,比较CT和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确定N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CT和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3.6%,64.6%,64.3%,47.7%,77.8%与87.9%,87.7%,87.8%,78.4%,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PET/CT诊断N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54.4%和7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临床价值高于CT,能够更准确地确定N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常规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40例结直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病理证实结直肠癌40例(其中盲肠癌6例,升结肠癌3例,横结肠癌3例,降结肠癌5例,乙状结肠癌1例,直肠癌22例),多层螺旋CT检出了全部结直肠癌,敏感性为100%,总的分期准确率为80%(32/40),B期分期准确率为83.3%(15/18),C期分期准确率为66.7%(8/12),肿瘤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6/34)和50%(2/4),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12/20)和90%(9/1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可以有效地显示结直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侵犯范围、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并进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56例肾细胞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术前 CT分期的方法 ,提高肾细胞癌 CT分期的准确率。方法 :5 6例肾细胞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用盲法根据 CT征象判断肾包膜、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区域淋巴结及邻近器官组织的侵犯情况 ,并按 Robson分期法进行 CT分期 ,将手术病理结果与 CT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T判断肾包膜侵犯的敏感性为 82 % ,特异性为 85 % ;静脉侵犯的敏感性 80 % ,特异性 93% ;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 91% ,特异性 88% ;邻近器官组织侵犯敏感性 86 % ,特异性 97%。 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总体符合率为 91%。结论 :CT是肾细胞癌术前分期的有效方法。采用薄层、动态扫描、仔细观察 CT征象 ,结合 MRI及超声检查 ,能提高肾细胞癌术前 CT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目的 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以下简称WES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48例经内窥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病人,术前行螺旋CT扫描,进行螺旋CT术前TNM和Duke分期,然后与术中、术后病理各分期一一对照。结果 WES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97.9%(47/48);WESCT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81.3%(39/48),Duke分期的准确率为87.5%(42/48);较文献报道的普通CT扫描的50%有明显提高。其中T分期,螺旋CT诊断的正确率为89.6%(43/48);N分期为81.3%(39/48),3例有肝转移的病人螺旋CT均正确诊断。结论 良好的扫描方法和扫描前肠管的准确是CT对大肠癌准确分期的关键;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非常有价值,尤其是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较为准确,是目前临床综合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常有价值,尤其是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较为准确,是目前临床综合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影像方法;螺旋CT扫描对早期大肠癌的T分期还有一定限度,对于微小淋巴结的转移以及远处微小或潜在转移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弥漫增厚型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低中分化腺癌(20例)、粘液腺癌(20例)、印戒细胞癌(20例)和淋巴瘤(12例)。结果 90%的胃癌病灶T分期大于等于T3期,85%的胃癌病灶有淋巴结转移,70%的病灶大于等于N2期,75%的病灶总分期大于等于III期。分别有90%、85%和75%的胃低中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有溃疡存在,淋巴瘤只有25%存在溃疡。大部分粘液腺癌可以看到粘液湖存在。有6例(30%)粘液腺癌伴有钙化。平扫粘液腺癌和淋巴瘤的CT平均值低,分别为34和38HU。胃癌较淋巴瘤强化程度高。结论胃弥漫增厚型肿瘤恶性程度高。粘液湖或钙化是粘液腺癌的重要区分点。增强后黏膜线的显示及病灶强化程度有助于胃癌各亚型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癌的影像学诊断及其对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49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对胃癌CT图像进行术前分期评价,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结果:MSCT T分期:T1期诊断准确率75.00%(6/8),T2、T3、T4期准确率分别为70.59%(12/17)、68.42%(13/19)、80.00%(4/5);N分期:N0期68.75%(11/16),N1期准确率为59.10%(13/22),N2期63.64%(7/11)。M分期中除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该部位的CT扫描不计入统计之列外,其余48例M分期的准确率为M0为90.91%(40/44),M1为50.00%(2/4)。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镜等后处理技术对胃癌分期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或外软组织肿块,伴有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T正确分期43例(93%)。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对指导胃癌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涛  李祥  张建伟  骆俊朋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7):750-75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胃癌中的应用既有优点又有局限性。胃癌原发灶对18F-FDG的摄取与癌症分期、组织学分型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早期胃癌18F-FDG摄取阳性预示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不可治愈性。进展期胃癌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在肠型与印戒细胞癌(SRC)或弥漫型胃癌间的差异显著,SRC的SUVmax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18F-FDG PET/CT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较低,但其特异度很高,区域淋巴结对18F-FDG摄取呈阳性是预后不良的指征。18F-FDG PET/CT可检出隐匿的远处转移(7.2%~10.0%),其中大部分(4.7%~8.8%)使用腹腔镜也不能检出。常规性应用18F-FDG PET/CT并联合腹腔镜检查对明确胃癌分期的意义重大。因此,笔者就18F-FDG PET/CT在胃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多排螺旋CT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DCT),前瞻性的对胃癌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评估其分期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经胃镜证实的48例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MD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利用CT轴位图像和轴位结合多层面重组(MPR)图像对胃癌进行TN分期,并将C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期的准确性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轴位和轴位结合MPR对胃癌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1.6%(44/48)、97.9%(47/48)。轴位和轴位结合MPR对所有患者胃癌胃壁浸润深度(T分期)评估的准确率的分别为72.9%(35/48)、89.5%(43/48),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轴位和轴位结合MPR对所有患者转移淋巴结(N分期)评估的准确率的分别为72.9%(35/48)、77.1%(37/48),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3)。结论:MDCT能对胃癌术前TN分期做出较准确的评估。MPR能显著改善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但不能明显提高N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对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的主要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CT三期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CT平扫,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丁莹莹  李鹍  谭静  封俊   《放射学实践》2009,24(5):526-529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回旋酶(topoⅡ)表达相结合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对111例直肠癌进行术前分期;对111例直肠切除标本组织进行topoⅡ表达分析,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对照;探讨二者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结果: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T分期准确度为79.3%,N分期准确度86.5%,M分期准确度90.9%,综合判断CT对直肠癌TNM分期总准确度为89.2%。直肠癌组织中topoⅡ表达阳性率85.6%。直肠癌病理分期为Ⅱ、Ⅲ、Ⅳ期者其癌组织的topoⅡ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直肠癌组织的topoⅡ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及topoⅡ检测都有利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判断,topoⅡ检测弥补了CT对于N分期判断准确度低的缺点,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癌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3例胰腺癌患者(男24例,女9例,年龄38~79岁)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分析胰腺癌的病灶大小、密度、强化程度、对胰周组织的侵犯、胰胆管扩张,胰周淋巴结等CT征象,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瘤周和瘤内淋巴管密度(pLVD,iLVD).使用Kappa检验和t检验统计学方法将CT表现与病理结果、淋巴管密度进行对照.结果:CT诊断胰腺癌病灶的大小、胰周组织侵犯、胰周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CT对胰腺癌分期的准确性为78.79%(26/33).CT征象中胰周组织侵犯、胰周淋巴结肿大、分期与胰腺癌pLVD有关(P<0.05).与iLVD无关(P>0.05);CT征象中病灶大小、密度、胰胆管扩张、病灶强化程度则与pLVD、iLVD均无关(P>0.05).结论:CT能较可靠地反映胰腺癌的病理学特征;胰周组织侵犯、胰周淋巴结肿大等CT征象与胰腺癌组织的淋巴管密度有关,可一定程度上揭示胰腺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状腺乳头癌的平扫及增强CT的各种征象,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癌43例,术前均行甲状腺CT薄层(2~5mm)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结果:43例甲状腺乳头癌病例中,边界不清32例(32/43,75%);钙化31例(31/43,74%)(其中沙粒样钙化19例(19/43,61.3%),斑片状10例(10/43,23%),爆米花样2例(2/43,5%);密度不均匀36例(36/43,84%);岛样强化13例(13/43,30%),39例(39/43,90%)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CT值降低;甲状腺双叶多发11例(11/43,25.6%),并发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25/43,56%);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9例(9/43,21%)。结论:甲状腺CT平扫中的沙粒样钙化,CT扫描的强化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浸润转移与病理及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原位杂交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mRNA表达。将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COX-2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57例胃癌螺旋CT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2.5%(47/57),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8.9%(45/57),4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螺旋CT均正确诊断,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46/57)。COX-2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5/57)和73.7%(42/57)。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一致性良好,与COX-2蛋白及mRNA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从而可指导手术、化学预防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