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通畅率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在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接受超声导引PTA治疗的32例AVF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血管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自然血流量和透析血流量等测量值。计算术后随访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初级通畅率的因素。结果 术后AVF血管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大,肱动脉血流量、AVF自然血流量和透析血流量均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TA手术成功率为93.8%(30/32),2例改行开放手术后AVF重建成功。术后3、6、12个月累计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0%、76.7%、69.7%。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VF使用时间(HR=3.478, 95%CI=1.105~10.127,P=0.036)、狭窄长度>3 cm(HR=3.149, 95%CI=1.682~10.128,P=0.018)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TA是AVF狭窄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高、近期效果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AVF使用时间、狭窄长度>3 cm是术后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国内初步报道VascuTrakTM球囊导管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非血栓性顽固狭窄闭塞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采用近期在中国上市的新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导管——VascuTrakTM球囊导管治疗14例AVF顽固性狭窄闭塞患者,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如技术成功率、术中局部疼痛、残余狭窄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全部14例患者AVF狭窄闭塞均获即时开通,技术成功率100%.1~6 atm压力下VascuTrakTM球囊全部获得充分扩张,其中1次成功12例(85.7%),2次成功2例(14.3%);腕部无疼痛10例,轻度疼痛4例,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0例.术后彩色超声复查AVF通畅,残存狭窄>30%患者0例.术中术后未发生血管夹层、痉挛及急性血栓形成,1例术后出现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修补重建后恢复,与VascuTrakTM球囊治疗无关.结论 VascuTrakTM球囊治疗AVF失效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及通畅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5例患者中4例经患侧肱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前臂动脉DSA检查及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PTA)。结果 5例狭窄程度达到90%~98%,范围4~9cm,血管内球囊成形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到10%以下,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小段狭窄慢性症状的效果。方法:在海德堡、基尔、维也纳的三个研究中心搜集了116例患者(年龄39~87岁,平均67岁),共124个患肢进行随机分组,其中 53 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71 例行中-长支架(long medium Palmaz s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表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血管再狭窄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炎症反应、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过度增生等,其相应的反应参数可以作为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测因子.本文就对儿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预测因子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病例女,55岁,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行维挣陛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右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2000年因左乳房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左手肿胀,诊断为肿胀手综合征,故不能在左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遂于2011年1月右手前臂再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利I顷利,术后可扪及血管震颤,听诊可闻及正常血流杂音,术后长期口服双嘧达莫片、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凝集,并嘱患者握拳锻炼及热敷保护内瘘。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自体血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道狭窄和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18例血栓形成闭塞患者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16例血管狭窄行PTA。结果 25例造影显示血栓闭塞18例,单纯性狭窄7例;经溶栓治疗开通16例,即时开通率88.9%(16/18)。溶栓开通16例中9例显示血管狭窄,该9例与单纯性狭窄7例共16例进行了PTA治疗,成功14例,失败2例,术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肺梗塞、出血等并发症。溶栓完全开通或PTA成功后,即感血管震颤较前明显增强,次日透析时血流量达到250mL/min,可完全满足透析需要。结论经导管溶栓和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经导管溶栓具有较高的开通率;对栓塞伴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在溶栓的基础上,结合PTA可提高远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2009年2月采用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32例患者(42条肢体)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39/42),治疗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4+0.12增至0.82+0.20,术后6、12个月肢体通畅率分别为为85.7%(36/42)和71.4%(30/42),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2.9%(39/42)和93.8%(30/32)。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救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肢体动脉狭窄性病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笔者报告27例28支髂动脉、5支股动脉及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病变实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早期成功率为97%,远期血管开通率为91%。全组无重要并发症发生。对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术,疗效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血管通路,而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对我院11例反复发生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颈内动脉狭窄多发生在高龄段的患者中,常表现为头晕,一过性黑朦,早期临床表现易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混淆。近年对于确诊颈内动脉狭窄已不是难事,且经皮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其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在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临床对于其治疗和护理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更新时期。我院于2003—10-17首次为1例颈内动脉狭窄老年患者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联合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手术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并评价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术及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的41例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及心理疏导,本组患者均能耐受介入手术,保障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成功率为90.2%(37/41)。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切实保障患者安全及手术效果。
结论:及时有效的术中配合、心理疏导以及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介入手术顺利进行及提高患者治疗期间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文献报道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关[1,2]。经皮腔内颈动脉血管成形与支架植入术(prcutaneoustransluminalcarotid angioplastyandstenting,PTCAS)可有效解除颅外颈动脉的狭窄。目前PTCAS甚至已逐渐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3,4]。我科自2003年3月以来共开展PTCA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3例,共植入支架112个。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系统随访,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0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83例,女20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63±9)岁。诊断为脑梗死8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1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