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MR弥散加权成像对AICA与PICA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在小脑前下动脉(AICA)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确诊的AICA供血区梗死5例和PICA供血区梗死7例.临床表现为典型或部分的AICA综合征与PICA综合征.全部行MRI检查.包括SE、FLAIR和DWI序列。结果:MRI可以良好显示AICA和PICA供血区梗死的部位与形态.其中DWI序列具有更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与SE/FLAIR序列的对照,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鉴别病灶的新鲜程度。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帮助;住确地诊断和鉴别AICA与PICA供血区梗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LN)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和推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9年3月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22例CLN患者的MRI和CT图像,观察CLN分布范围、信号或密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其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CLN全部出现在脑梗死后;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后皮质分水岭区,21例累及多个脑叶; 5例在33个月内病变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病灶。MRI表现:沿大脑皮质分布的脑回样T_1WI高信号于脑梗死后最早约2周出现,3例病灶异常信号前期由弱逐渐变强;1例脑梗死5个月后信号减弱,未见消失;同期T_2WI呈脑回样高或等信号,T_2-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5例可见沿脑皮质分布的脑回样高密度, CT值46~107HU,脑梗死后最早3周出现, 2例密度逐渐增高,未见密度减低。结论 CLN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LN的特征性信号和密度不符合出血,而符合蛋白结合水效应和钙化灶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3.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材料和方法 :收集有MRI检查的脑干、小脑梗死病例 2 2 1例 ,发现 2例延髓内侧梗死 ,结合文献复习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延髓内侧梗死可有病灶对侧轻偏瘫、深感觉障碍和同侧舌瘫等表现 ,仅少数有完整的三联征表现。每例均有对侧轻偏瘫 ,极少数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病因主要为椎动脉及其分支或脊髓前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延髓内侧梗死占后循环梗死的 1%以下。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MRI对于诊断、提供治疗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于首次检查后3~14d进行复查,平均复查间隔时间为6d,其中CT复查7例,MRI复查10例。结果:RPES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皮层下脑水肿,于CT图像上呈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于MRT。wI上呈高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32/35),其次是额叶(23/35)和颞叶(16/35),也累及深部脑白质(15/35)和基底节区(11/35),小脑(5/35)和脑干(3/35)偶有累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I增强扫描:5例患者病灶均未见强化;MRA: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正常3例;2例患者MRV检查均正常;DWI:病灶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0/12),ADC图上呈高信号;DWI示2例病灶中出现斑点状高信号,ADC图提示此区域扩散受限。复查:17例患者治疗后CT或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13例,病灶范围明显缩小4例。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RP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以累及后循环供血区域为主,双侧较对称,治疗后病变范围迅速减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谭伟  吴光耀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18-1120
目的:评价脑动脉高密度征价值。方法:总结300例疑为脑血管意外经经临床观察、CTA或MRI明确诊断的急诊平扫CT,测定和比较Willis动脉环及邻近大动脉分支与脑实质CT值。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34例,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17例;107显示脑动脉高密度征,检出率35.7%。其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79例,15例脑梗死,敏感度19.0%,特异性44.1%。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BAS)28例,3例脑梗死,敏感度10.7%,特异性17.6%。非对称性HMCAS是早期脑梗死的可靠征象,多发生在MCA第1和第2段,发生在第2段呈“圆点征”或“破折号征”;HBAS呈“圆点征”。结论:脑动脉高密度征是脑梗死最早期和最有用的征象之一;但并不总是代表原位血栓,需严格诊断标准减少可能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附3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对39例头颈部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行横断面螺旋CT扫描,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根据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2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状腔隙性低密度区;Ⅱ型(18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为脑叶梗死呈扇形低密度区,与大脑前中后供血动脉或颈内动脉分布一致,范围较大。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分析两型脑梗死的不同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苇  李澄  杜芳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04,19(11):814-8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和分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 65例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MRI表现。其中 5 2例 96人次行CT检查 ,2 3例行MRIGd DTPA增强T1扫描。结果 :脑叶梗死 16例 ,出血位于皮质(14例 )和皮层下白质 (2例 ) ,出血形态主要为脑回状 (13例 )和斑片状 (2例 ) ;脑深部梗死 2 1例 ,出血均位于深部 (2 1例 ) ,其中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形态主要为团状 (10例 )和点状 (7例 ) ;梗死范围包括脑叶和深部 2 8例 44个出血性病灶 ,其中 2 2个病灶出血位于皮质 ,8个病灶位于皮层下白质 ,14个病灶位于深部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性病灶主要为脑回状 (2 0处 )和团状 (16处 )出血。结论 :继发出血性转换的影像学表现与脑梗死的范围有密切关系。ECSASS分型对脑卒中预后和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并发脑梗死的MRI特点及其与交通动脉开放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7月期间的30例CEA术后并发脑梗死MRI特点,包括新发脑梗死的形态、大小、数量及分布等特点。新发梗死灶根据发生部位及血供特点分为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与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后者分为手术对侧前循环及后循环新发梗死。依据DSA和脑超声多普勒观察记录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相应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状态,分析梗死灶来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有无临床症状、有无新发梗死灶以及斑块表面形态,对术后新发梗死灶个数的相关性。结果 30例中新发梗死灶共计125个,除1例为片状梗死灶外,其余均为小圆点状或小斑片状梗死灶。30例中,手术侧与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均为21例(70. 0%,30);非手术侧前循环新发梗死16例(76. 2%,21),后循环新发梗死13例(61. 9%,21),并且有9例(42. 9%,21)无手术侧颈动脉区梗死而直接引起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非手术侧前循环新发梗死16例中,13例发现前交通动脉开放,3例无前交通动脉开放;后循环新发梗死13例中,5例发现相应后交通动脉开放,余8例未发现相应后交通动脉开放。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前有无临床症状、有无新发梗死灶以及斑块的形态与术后新发脑梗死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 0. 05)。结论 CEA术后新发脑梗死病灶小、数量少、分布广、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CEA术后梗死灶既分布在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也分布于wilis环开放或不开放的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提示其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脊髓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合并脑干脑炎、脊髓炎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有阳性影像学表现的小儿HFMD合并脑干脑炎、脊髓炎患者的MRI特征性表现.结果 4例病灶以桥脑、延脑交界部为主,1例位于桥脑,呈略长T1、长T2斑片状信号.2例病灶在横断位上表现为对称性小斑片状信号.2例病灶均位于脊髓圆锥,呈长条形略长T1、长T2信号,病灶在横断位上表现为对称性小斑片状信号.结论 HFMD合并脑干脑炎、脊髓炎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能真实地显示HFMD脑干脑炎、脊髓炎脑部、脊髓受损情况,可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儿手足口病脑炎的MRI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脑炎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儿手足口病脑炎的MRI表现。结果:3例病灶局限在脑桥和延脑交界部,1例病灶以脑桥和延脑交界为主向两侧延伸,1例病灶位于脑桥偏背侧。5例病变均呈略长T1、略长T2斑片状信号,边界不清,DWI图呈略高信号。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脑炎MRI表现主要为位于脑桥和延脑交界区斑片状信号,MRI能真实地显示其脑炎脑部受损情况,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占位性小脑梗死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占位性小脑梗死的MR影像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1例临床确诊的小脑梗死病例,观察MRI图像上病灶的形态、范围、T1WI、T2WI信号特点和Gd—DTPA增强扫描时的强化特点。结果:11例占位性小脑梗死均位于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T1WI梗死区呈低信号,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8例发现“阶梯征”,即T2WI上在高信号梗死区中见更高信号的脑沟影。结论:“阶梯征”常出现于小脑梗死的急性后期,是诊断小脑梗死的可靠征象,认识此征象,有助于与小脑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内真菌感染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诊断为脑真菌感染患者的MRI形态及信号表现特征。结果6例脑内真菌感染MRI均有清晰显示,其中2例为单发,位于额叶皮层和皮层下;4例为多发病变,位于半球脑皮层、皮层下、深部白质和基底节区,呈多发斑片状。MRI T 1WI均呈等低信号,T 2WI均呈周围高中间稍低信号,DWI呈等和稍高信号;MRI增强检查病灶表现为斑片状、不规则环状或脑回样较明显强化,病灶中心坏死区均无强化。结论脑内真菌感染临床和影像缺少特异性,但部分患者MRI如果表现为多发,累及范围较大,T 2WI呈周围高中间低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I增强检查表现为斑片状、不规则环状或脑回样较明显强化,应考虑到本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影像学梗死模式在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责任血管及发生机制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分为颈内动脉(ICA)梗死组68例,大脑中动脉(MCA)梗死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对不同狭窄程度下的脑梗死模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ICA梗死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MCA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4±0.70)mmol/L vs.(2.08±0.49)mmol/L,t=2.00,P<0.05];两组间的临床病史、侧支循环情况、单双侧梗死、单发及多发梗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5例脑梗死患者共累及108支血管。其中37支为MCA病变所致,71支为ICA病变所致。ICA组中轻度狭窄血管的比例高于M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 vs. 8.1%,P<0.05);两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血管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A梗死组和MCA梗死组发生大面积梗死分别为1/0例,散在皮层梗死2/2例,单独内分水岭梗死3/13例,单独外分水岭梗死7/9例,单独穿动脉梗死7/13例,散在皮层及内分水混合梗死4/16例,穿动脉及内分水岭混合梗死4/8例,穿动脉、散在皮层及内分水岭混合梗死9/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程度的ICA与MCA两组间梗死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塞的MCA组中发生穿动脉梗死的比例高于闭塞的ICA组(4/13 vs. 0/16,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影像学梗死模式在临床判定责任血管的价值依赖于后期更严谨的研究设计,此类依靠管腔狭窄程度作为分组指标的方法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与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 对我院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 1 1例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有长期饮酒史者 7例 ,营养不良者 4例 ,出现低血钠者 1 0例 ;MRI均表现桥脑中央长T1 及长T2 信号 ,4例伴有皮层下白质及基底节病灶 ,3例病灶周边强化 ,2例病灶中央显著强化 ,4例不强化。结论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结合临床表现及激素试验性治疗 ,可早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 在1.5T 超高场MR扫描仪上,运用常规MRI序列、DWI、MRA和SWI序列对15例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MR表现进行综合评价.SWI采用3D FLASH序列,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小强度投影重建以显示脑内整体的静脉情况.结果 15例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在DWI上均呈高信号,MRA上2例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的闭塞,13例显示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SWI上见9例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1例静脉血管完全消失.15例中有3例显示脑梗死病灶引流静脉内部显著低信号,3例除梗死病灶外,另可见脑内的微出血灶,2例合并出血,1例显示动脉内血栓与MRA上所示动脉阻断位置大致吻合.结论 SWI技术在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加深对急性脑梗死型原发性中枢神经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临床诊断为PACNS且以急性脑梗死为主要表现患者的MRI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中,多发5例,单发3例。幕上5例,幕下2例,同时受累1例。共检出病灶37处,其中脑白质病灶占70.27%(26/37),深部核团病灶占13.51%(5/37),灰质及灰白质交界区病灶占16.22%(6/37)。结合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病灶72.97%(27/37),脑软化灶13.51%(5/37),其他类型13.51%(5/37)。3例MRI增强扫描发现2个病灶出现轻微斑片状强化。8例MRA观察到双侧多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僵直,累及颈内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8例,椎动脉1例。8例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4例复查MRI显示部分病变吸收或形成软化灶,1例复发入院显示病变明显增多。结论:急性脑梗死型PACNS好发于中青年,病变多位于脑白质,对激素和(或)免疫抑制治疗敏感。DWI和MRA有利于显示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7.
自体血栓栓塞性兔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影像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建立兔自体血栓性脑梗死模型的方法 ,观察是否适合使用常规影像学设备研究.材料与方法 家兔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颈部正中切口,穿刺颈外动脉,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自体静脉血栓,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3h后行CT灌注(CTP)成像、MR常规及扩散加权、扩散张量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血流灌注、MR信号及血管是否异常.结果 实验组26只(86.67%)动物可见手术侧MCA区CT灌注异常、MRI异常信号及DSA上手术侧MCA闭塞,其中8只(30.77%,8/26)同时可见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异常灌注及MR信号异常,病理学表现为Evans蓝(EB)异常染色,镜下可见急性脑梗死典型征象.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P灌注参数差异明显(P<0.01或0.05).结论 自体血栓性兔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制作较简单,成功率较高,各种临床型影像学设备均能显示其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V71感染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3.0T 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EV71感染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3.0T MRI表现.结果:5例病灶局限住脑桥和延髓交界部,1例病灶以脑桥和延髓交界为卡向两侧延伸,1例病灶位丁脑桥偏背侧.1例位十中脑.8例病变均旱略长T1、长T2斑片状信号,边界欠清,DWI呈高信号.结论:EV71感染小儿手足门病介并脑炎3.0T MRI表现主要为位于脑桥和延髓交界区斑片状信号,3.0T MRI能真实地显示其脑炎脑部受损情况,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低场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共20个病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转移瘤的低场MRI表现。结果:11例中,单发4例,多发7例。共检出20个囊性转移病灶,位于幕上皮髓质交界区15个,幕下小脑病灶5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周围伴轻度水肿9个(45%);中度水肿4个(20%);重度水肿2个(10%);无水肿5个(25%)。根据囊壁形态,分为:规整型、结节型、不规整型。囊壁MRI 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囊内容物呈稍高于脑脊液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结论:囊性脑转移瘤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低场MRI在囊性脑转移瘤诊断方面作用等同于高场MR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为单发,5例多发,共有15个病灶,幕上13例,幕下2例,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7个,占46.6%,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4个,占26.6%,位于小脑部2个,占13.3%。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