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随访2 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验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2 a以上,并按时复查者110例(206眼)纳入研究,按照近视度数和角膜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 D)和中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6.00 D)、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 D)和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46.0 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39±0.080)logMAR、(0.029±0.070)logMAR、(0.025±0.090)logMAR、(0.016±0.050)logMAR、(0.300±0.830)logMAR,与戴镜前(0.710±0.280)logMA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在戴镜后1 a、2 a与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 a、2 a分别为(38.75±0.35)D、(39.96±1.96)D,与戴镜后1个月[(40.04±0.14)D]、3个月[(39.75±2.05)D]、6个月[(39.18±1.06)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个月[(41.98±1.09)D]、2 a[(40.85±2.20)D]与戴镜后3个月[(41.47±1.09)D]、6个月[(41.02±1.12)D]、1 a[(40.63±1.13)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下,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3.
李琳  席守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378-1381
目的:观察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2/2014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5例89眼,年龄9~20岁,屈光度≤-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随机分成两组,日戴组29眼,夜戴组60眼,戴镜时间8~10h,检查戴镜后1 wk;1,3,6 mo患者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角膜有无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结果:戴镜1 wk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残余屈光度明显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8±1.13 D下降为40.79±1.26D(日戴组),42.18±1.03D 下降为40.35±0.99D(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1,3,6mo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mo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最为显著,与戴镜前比较分别下降了7 .26±1.38μm (日戴组)和15 .15±0.50μm(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阳性数增加,分别为9眼(31%,日戴组)和28眼(47%,夜戴组)。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但不能忽视验配带来的风险,应以规范的验配流程、熟练的验配技术提高配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6.5~17.0岁近视患者110例(213眼)。按戴镜前年龄分为3组:A组,6.5~10.0岁组;B组,11.0~13.0岁组;C组,14.0~17.0岁组。按戴镜前近视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6.00 D)。按戴镜前散光度分为3组:<0.50 D散光组,0.50~1.00 D散光组,≥1.00 D散光组。按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不同偏心量分为:轻度偏中心组(<0.5 mm),中度偏中心组(0.5~1.0 mm),重度偏中心组(>1.0 mm)。检测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记录光学区的偏中心分布。分析偏中心与患者戴镜前年龄、近视球镜度、散光度及角膜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偏心量为(0.53±0.33)mm,偏心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下方。配戴角膜接触镜3个月后偏心量<0.5 mm者111眼(52.1%),0.5~1.0 mm者81眼(38.0%),>1.0 mm者21眼(9.9%)。不同年龄组光学区偏心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近视度(t=1.76,P<0.05)和散光度(F=9.254,P<0.05)越大,偏心量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原始角膜曲率分析显示角膜鼻侧较颞侧偏平,重度偏心者鼻颞侧各位置角膜曲率均较轻中度偏心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偏心量与角膜参数(角膜平坦曲率、角膜陡峭曲率、角膜对称指数、角膜非对称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戴镜前球镜度和散光度呈正相关(r=0.354、0.127,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可发生光学区偏中心,偏中心的发生与戴镜前屈光状态及角膜生理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加压迫系数(ICF)的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眼患儿资料, 纳入右眼进行研究。依据患儿情况验配角膜塑形镜, 近视度数<3.00 D者为低度近视, ≥3.00 D者为中度近视, 低度和中度近视的患儿分别采用Excel随机数分为低度近视试验组、低度近视对照组和中度近视试验组、中度近视对照组, 分别验配ICF和常规压迫系数的角膜塑形镜。对比各组戴镜1年期间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数(SE)、最佳矫正视力(BCVA)、近视力、眼前节情况(Efron分级)、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补偿眼压(IOPcc)、泪膜破裂时间(BUT)、高阶像差、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AF)。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戴镜1年后, 低度近视试验组与低度近视对照组的AL、SE、BCVA、NVA、Efron分级、CH、CRF、IOPcc、BUT、高阶像差、调节幅度和A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6个月后,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屈光参差患儿38例给予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戴镜后1d;1wk;1,3,6mo;1,2,3a进行随诊,观察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戴镜后1d裸眼视力有大幅提高,在1wk后稳定。个别病例有轻微的结膜炎及点状角膜上皮剥脱,经治疗后均可恢复;角膜曲率变平,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3.42±1.17D,戴镜1wk后,平均角膜曲率为41.65±1.56D,与配戴前比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1,3,6mo;1,2,3a后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和3a后眼轴较前增长为0.18±0.13,0.22±0.11和0.25±0.10mm,与戴镜前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是青少年屈光参差的首选治疗方法,它可以充分矫治屈光参差,达到双眼平衡,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近视发展,进而减小屈光参差的度数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患者76例152眼,年龄8~1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92±1.1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夜间配戴8~10h,戴镜后1wk;1,3,6mo;1,2a随访,观察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戴镜前的UCVA为0.15±0.12,戴镜1wk;1,3,6mo;1,2a后提高至0.60±0.12,0.80±0.10,0.90±0.18,0.88±0.16,0.90±0.15,0.89±0.1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变平,分别降低2.31±0.82,2.41±0.91,2.12±0.75,2.21±1.01,2.51±1.12,2.46±0.98D,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1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13±0.11mm,2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25±0.1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戴镜满2a者停戴1wk后查近视度数并与戴镜前度数比较,近视度数增加很少,平均每年0.25±0.11D,戴镜后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剥脱、重影、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宏  柯新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30-1233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用以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历分析。抽取于2011-08/2012-02于我院就诊并按要求定期复诊2 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5例。其中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患者35例67眼作为试验组;30例60眼配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试验组分为A组(35眼)(近视≤-3.00D),B组(32眼)(-3.00D<近视≤-6.00D)。试验组于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mo;1,1.5,2a定期回门诊复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检查、裸眼视力、电脑验光、眼压、角膜地形图。于戴镜前和戴镜2a后还需检查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数、主觉验光、干眼分级各项。对照组于戴镜前和戴镜2a后需检查裂隙灯、裸眼视力、电脑验光、主觉验光和眼压各项。戴镜前后各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戴镜1d后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A组患者提高更为显著。试验组戴镜2 a后停戴2 wk测得的角膜曲率(包括垂直曲率和水平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眼轴长度也有所增长,B组的增长速度(0.33±0.31)mm 低于A组的增长速度(0.43±0.25)mm;主觉验光的近视度数虽比戴镜前增长(0.68±0.49)D,但较之对照组增长的(2.08±0.57)D,控制近视效果明显。干眼分级检查结果较戴镜前干眼加重,但A、B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矫正近视的方法,长期应用还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控制中度近视比控制低度近视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07于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3岁近视患者94例94眼(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者,选取该眼作为观察眼,双眼均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患者则以右眼作为观察眼),根据患者所配戴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设计不同分为观察组: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6例; 对照组:配戴基弧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8例。根据两组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SE)不同进一步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戴镜1mo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0.12±0.08与对照组(-0.17±0.07)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戴镜后6mo,1a眼轴增长平均值均无差异(均P>0.05)。低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19±0.17mm,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18mm)(P<0.05); 中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22±0.18mm,与对照组(0.19±0.12mm)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后6mo,1a观察组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眼轴增长值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低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戴镜后6mo(0.15±0.13 vs 0.05±0.12mm)、1a(0.31±0.18 vs 0.19±0.12mm)眼轴增长值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对于低度近视患者,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延缓眼轴增长的效果优于基弧球面设计。  相似文献   


11.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2012,21(6):371-374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7年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00-2005年间在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60眼)患者,使用综合验光仪、裂隙灯、A超等仪器,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l 、3、5和7年时间点的屈光度、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检查的比较,综合各指标评估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球/柱镜度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平均K 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 戴镜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从4.26±0.28提高到4.71± 0.36(P=0.00),角膜曲率平均K值从(43.66±1.85)D变平坦到(42.41±1.66)D(P=0.00),球镜屈光度(-4.76±2.20)D明显减小到(-2.06±2.90)D(P=0.00);戴镜6个月至7年,裸眼视力、球镜度、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别为4.70、-2.80 D、42.40 D,基本趋于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至戴镜7年及以上眼轴长度从(25.59±1.07)mm缓慢增加到(26.28±1.44) mm。结论 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7 年的结果显示,其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眼科, 2012, 21: 371-37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评价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曲率的影响及视力的变化。方法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127名(250只眼)进行配戴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曲率、屈光度及视力的变化。结果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曲率、屈光度及视力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地形图既可观察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表面形态变化,也是作为验配角膜塑形镜不可或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轻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共78例(15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框架眼镜组(A组)、角膜塑形镜组(B组),比较两组矫正后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等情况。结果戴镜1年后,B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A组原框架眼镜矫正视力;B组患者的屈光度明显低于A组的屈光度(P〈0.05);A组患者戴镜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增高,B组患者戴镜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控制近视的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谢培英  王志昕  杨丽娜  郭曦  唐琰 《眼科》2009,18(5):297-300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3年以上的视力矫正效果,屈光度和处方参数变化以及角膜塑形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RGPCL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73例(136眼)。方法患者于戴镜前、戴镜1、2、3年检测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圆锥角膜筛查软件检测。观察戴镜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其他角膜形态学改变;对比RGPCL处方基弧、屈光度的变化。根据病变程度按轻度圆锥角膜组(A组)和中、重度组(B组)分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数,RGPCL基弧,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结果患者平均戴镜(49.3±15.3)个月(36~76个月)。初诊裸眼视力(UVA)平均3.76±0.45,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4.57±0.53,RGPCL矫正视力(RGPVA)4.89±0.14,视力有显著提高(F=171.994,P=0.000);末诊RGPVA4.95±0.11,与初诊比较有显著提高(t=-6.733,P=0.000)。B组比A组提高更显著。RGPVA可达0.8或以上的比率,戴镜初期、1年、2年和3年后分别为85.13%、86.76%、85.60%和84.62%。初诊与末诊检查相比较,近视度为(7.13±4.01)D和(6.23±3.42)D(辟0.014),角膜散光度为(6.23±3.24)D和(4.42±2.34)D(P=0.000)。初诊与末诊RGPCL处方基弧为(7.38±0.50)him和(7.54±0.42)mm(P=0.000),RGPCL处方度为(-6.22±3.59)D和(-5.33±3.09)D(P=0.000)。与A组比较,B组的屈光度与镜片弧度的变化更显著。角膜地形图各项表面参数除SAI、IAI和AA3项其初、末诊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能较好地获得持久的矫正视力,并可获得显著角膜塑形效果,明显降低近视度和散光度,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Q值)的改变以及SimK值的改变。方法 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5人43只眼,选配合适的RGP,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其矫正视力,并进行OPD-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采集角膜中央散光值、SimK值、Q值等参数,分析Q值及SimK值随配戴时间的变化,SimK值改变与角膜Q值改变有无相关性。结果 患者配戴RGP前,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分别为-6.03±2.66、50.12±5.65、-2.29±1.17。配戴RGP 3个月后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分别为-4.07±1.97、49.47±5.55、-1.62±0.95。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在配戴RGP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K值改变与角膜Q值改变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98。配戴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为圆锥角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视力矫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从而控制圆锥角膜病情的发展。这种改变在配戴后3个月较为明显。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状态。方法老年性白内障52例(68眼)。术前应用手动角膜曲率计及眼科A/B超测量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全部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曲率、散光及实际屈光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月,裸眼视力0.5~0.8者51眼(75.00%),裸眼视力〉0.8者13眼(19.12%);最佳矫正视力〈0.5者4眼(5.88%)(检查发现此4眼为老年性黄斑变性)。角膜曲率平均K值44.22±1.45,角膜散光(0.98±0.76)D,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0.10±0.95)D,与术前预测目标屈光度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现代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手术安全,并发症少。但术后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存在差别,应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准确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寻找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接受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124例(195只眼)分别进行手术前后视力、泪液分泌(Schirmer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地形图变化的比较;并对其中的30例(49只眼)专项进行了手术前后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的观察。结果术后4只眼复发,占2.1%;做专项光学比较的49只眼中除5只眼因翼状胬肉太大测不出之外,其余44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以顺规性散光为主。角膜地形图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3.40±2.76)D,术后1周为(1.41±1.27)D,术后1个月为(1.05±1.04)D,术后3个月为(1.02±0.98)D;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与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0.05)。平均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为(0.55±0.25),术后1周为(0.67±0.21),术后1个月为(0.80±0.23),术后3个月为(0.81±0.21);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与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0.05)。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3.78d;BUT恢复时间为(4.6±0.8)d。结论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角膜上皮修复快,散光得以改善,视力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过矫的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掀开角膜瓣后再次激光切削的方式治疗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过矫的患者7例(13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个月检查患者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术后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视力:术前及术后第1天、1周、3个月分别为1.02±0.25、0.95±0.26、0.98±0.25、1.03±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术前(+2.75±0.75)DS,术后3个月(-0.37±0.50)DS;散光:术前(+1.05±0.35)DC,术后3个月(-0.50±0.37)DC,术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t=12.48,P=0.000;散光:t=10.972 8 ,P=0.000).结论 掀开角膜瓣后再次激光切削治疗高度近视LASIK术后过矫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