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正>黑水城出土医方内有一则补益之方药,此方刊布于《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为ИHB.No.4384号医方第9页第1方[1]。此方为西夏文书写,长期以来不为人知,本文首次对此方进行了释读、考校与整理,认为此方为补益类方药,名曰"茯芋散",组方为"细辛、山芋、天雄、香椒、山茱萸、干姜、茯神、川芎、人参、远志",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二则西夏文医方进行破译、考校,并将此二则医方拟名为"治妇人产后恶露不净方""治妇人产后渴不止方",这两则医方用药简单,只有一味药物,此方民间偏方色彩浓厚,应为西夏党项族治疗妇人产后疾病的民间医方。  相似文献   

3.
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三则西夏文治疡医方进行破译、考校,认为这三则医方为"治一切恶疮方""治干湿疥疮方""治玉茎上生疮方",此三方用药均为外用药物治疗,其性质应属于西夏民间偏验方,所治疗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撰者应为西夏民间医家,在少数民族医学史及中医文献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三则西夏文治恶疮医方进行破译、考校,并将这三则医方命名为"不知名治疮方""治黑疮方""治一切恶疮方",所用药物均为外用方药,这三则医方应为西夏民间所流行的经验医方,具有西夏本土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破译黑水城出土的二则西夏文治杂病医方,探讨西夏民族医学的发展概况及与中原医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法]对出土的黑水城西夏文"治男女体内结块不能吞咽食物方""治男女大便不通方"两则杂病医方进行西夏文字整理、破译、释读,并结合中原医学相关理论,从病因病机、组方遣药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此二则西夏文治杂病医方具有西夏民间色彩,当为西夏民间医家所撰。[结论]西夏医学的医理多遵从中原医学理论,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西北民族特色,中原医学文化对周边民族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水城出土的四则西夏文治风癞疮治医方进行破译、考校,认为这四则医方为"治一切风癞疮医方""治大人小儿面生疳疮方""治身上遽生硬红风疮""治一切癞疥疮方",这四则医方中既有内服方药,也有外用药物,其性质应为西夏民间偏验方,应为西夏民间医家所撰,在民族中医文献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一则西夏文药方进行翻译、释读与考校,认为此西夏文药方为“治大人小儿等口疮之方”.组方为“白矾、乳香、麝香”.此西夏文药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次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ИHB.No.4979西夏文医药文献第2~3页所载药方进行了释读、考校。文章认为此药方为治疗男性痿病之方,组方为:五味子、远志、蛇床子、鹿茸、续断、山药、苁蓉。此方可命名为"苁蓉补虚益阳方",药方所依据的底本应源于已佚的唐本《千金方》,该方保存了宋代校书前医药文献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一则西夏文药方进行翻译、释读与考校,认为此药方名为“黄耆丸”,主治“肾脏风虚,耳鸣,腰肩沉重”,组方为“威灵仙、防风、黄耆、沙苑蒺藜”.此西夏文药方所依据的底本可能为已佚的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黑水城出土的两则西夏治妇科病方,探讨了西夏民族的医学理论与中原医药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对"治妇人心痛方"和"治妇人血风病方"两则医方进行整理、破译与释读,并从病因病机、组方遣药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这两则医方地域色彩明确,属于偏验方性质,应为西夏本土民间医家抄录而成。可以确定,西夏医学理论多借鉴中原医学理论,其医学水平远远低于中原医学水平,反映了中原医学文化对周边民族医学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出土的黑水城西夏文调理脾胃的宽中散、八味丸二则医方进行西夏文录文、整理、翻译、考校,并结合中原汉医典籍,从组方药物、病因病机等方面探讨西夏医药的发展与中原医药文化的联系。认为此二则医方的底本应来源于中原已亡佚医籍,中原医学对周边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为ИHB.NO.4384的西夏文医书中第1页所载药方进行了释读、考校。认为此方为治疗风冷湿痹、虚劳、腰脚疼痛、补脾肾、益气力之萆薢丸,药物组成为杜仲、补骨脂、萆薢、附子、胡桃、茯苓、沉香。此西夏医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水城出土的五则西夏文药方进行了翻译、释读与考校,认为此系列药方应为治疗眼疾之方。第一方为通利膏;第二方为治经年风红眼疮方;第三方五倍丸;第四方为治疗眼红病之洗方;第五方为治眼红、眼白布满血丝,冷热流泪,不能视物方。此组西夏文医方所依据的底本可能为某种已佚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14.
<正>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主根为乌头,乌头之独生者(乌头不生出附子的块根)称为天雄。附子、乌头和天雄同出一本。但因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亦有差异,天雄性味功用与乌、附基本相同,但比附子作用和毒性都大。此类植物多有支根,故天雄稀少。乌头镇痛首屈一指,而强心和驱寒作用不及附子,且乌头碱含量高、毒性大,临床投用需慎重。附子虽镇痛效力不及乌头,但回阳、驱寒作用显著,且其毒性低于乌头,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5.
蝶鞍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一例孙抒,李日镛,朴东明,安天雄延边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延边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关键词纤维瘤,软骨,蝶鞍中图法分类号R739.41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起源于形成软骨的结缔组织骨肿瘤,此瘤少见,约占骨肿瘤的1%。发病部位以下肢为多见,发...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7年第1期选登了胡天雄教授《素问补识·阴阳应象大论》(摘要)后,有不少专家、学者来函,或赞誉、或切磋,也有一些读者写信请教《内经》有关问题。本期特请胡天雄教授回答湖南省涟源市卫生局《窗友》编辑室李煌庆同志所提四则问题,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7.
黑水城出土文献数量众多,除汉文文献外,还保存有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尤其是西夏文世俗文献已成为研究西北民族特别是党项民族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原始资料.西夏文医药文献是世俗文献的重要部分,是研究西夏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西夏文医药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释读与研究,将为西夏医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一些已佚古方在今天的临床医学上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静如开中国西夏学研究的先河。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刊载于《西夏研究》(1—3辑)。《西夏研究》刊布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主要是对西夏经卷的研究;版式和装帧设计已经融入了现代元素。《西夏研究》是西夏学奠基性的学术成果,不仅在提出西夏学概念的基础上开辟了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的路径,而且为地域历史文献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示范。王静如阐明了西夏研究的难处与破译途径,并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俄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医学文献中有7首治痢方药,借助《文海》、《同音》、《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西夏文工具书,利用古代汉语知识,结合传世医学文献,对7首治痢方药进行破译、注释及方源考证,得知西夏文治痢7方,基本均系宋代传人西夏国的中原医方,西夏医家或者原方原药照用,或者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使用,如加入当地常用食物番糖、乳酪等.关于用法、用量,或者因袭原方,或者根据西夏国民族饮食习俗特点稍作改动.  相似文献   

20.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所载编号为ИHB.NO.4384的医方计9页,其中第7页和第4页缀合后为一完整医方.此医方原无方名,其药物组成为川乌头、苍术、茴香.经核查汉文医籍,此医方应定名“三仙丹”,其来源可上溯至《陈氏经验方》.《陈氏经验方》已佚,但从其他医籍引文来看,其行文平铺直叙,与这则西夏文医方所用的歌诀形式不同.故,这则西夏文医方所依据的文本,很有可能为“淳祐”之后的某种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