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凝血象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 E)患者血凝象改变及免疫吸附治疗对 SL E凝血象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 ACL 2 0 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及纤溶 ,用发色底物法测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 ( t-PA)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 ( PAI-1 )。结果 :SLE患者 FIB、PT、APTT、TT、AT- 出现多种组合形式异常 ;t-PA及 PAI-1活性均增强 ,治疗后 SLE患者部分 APTT恢复正常 ,AT- 活性升高。结论 :综合检测 SLE血凝指标 ,可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 CHD)合并心房纤颤( AF)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95例CHD合并A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5.53%,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m研究组Ccr水平(67.53±15.67)ml/min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可显著减少CHD合并AF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且对肾功能损伤小。  相似文献   

5.
龙静 《海南医学》2008,19(9):137-137
目的 探讨临产产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血凝自动分析仪检测144例临产产妇及96例非孕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缩短,Fbg高于对照组.结论 临产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剂量华法林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AF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华法林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剂量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复合终点事件、安全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两组缺血性及无症状脑卒中、全因死亡、腔隙性脑梗死、肺栓塞及外周血管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牙龈出血、肾脏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NR为(1.71±0.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剂量和低剂量华法林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相当,但低剂量华法林的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9.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凝四项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组(48例)、正常妊娠组(30例)和正常未孕组(30例)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PT、APTT、TT、FIB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正常妊娠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APTT和FIB均显著增高(P〈0.01),PT和TT均明显增高(P〈0.05);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APTT和FIB显著增高(P〈0.01),PT和TT明显增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均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呈重度高凝状态,检测妊娠妇女血凝四项指标,有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年龄I〉6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根据INR目标值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控制INR情况下,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林满华 《河北医学》2001,7(6):481-483
目的:探讨脑梗塞(CI)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欧家农四通道血凝仪检测118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计算其国际标准比率(INR),其中35例患者服药前,后还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的TP,INR两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FIB两指标相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患者者服药前,后的PT,INR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而APTT,FIB相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有明显改变,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尖性及功能改变引起,该结果为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凝血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预后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系统测定11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h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Fr)、D-二聚体(D—Dimer)、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FBG(纤维蛋白酶原)、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结果PT、APTT、INR、FBG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重度损伤组INR、D—D明显高于其他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PT、AFFT、INR、DD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T、FBG、PLT则未显示出差异(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INR、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患者90例,45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4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组内比较,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PT、APTT、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PT水平与术前比较,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INR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FIB、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两组的FIB、D-D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胃癌均可使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腹腔镜手术术后造成患者高凝状态的几率更高,形成血栓的风险更大,应在围术期对患者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患有肿瘤的患者在经过肿瘤切除术治疗后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8名患有肿瘤的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8名肿瘤妇科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时又以128名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对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 水平以及肿瘤妇科患者与正常女性之间进行监测比较.结果 对比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可以明显发现手术前,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高,在手术完成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的各项指标都低.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高,妇科患者的凝血功能亢进,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通过监测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可以降低妇科患者在完成手术切除术发生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血栓前状态(PTS)及血栓形成机制。方法: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TEE)检查风心病患者203例,确定心腔内云雾状回声、血栓形成、左心房增大情况,同时检测15例风心病房颤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血液血浆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激活标记物一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血浆纤维蛋白D-二聚体(D-D)水平。评实PTS的存在并探讨其在血栓栓塞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风心病患者90.1%发现云雾状回声、血栓形成30.5%,其中心房纤颤者与窦性心律者比较血栓形成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液学指标:VWF:AG、GMP-140、FPA和D-D血浆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风心病房颤患者存在血栓栓塞的基础-PTS,凝血系统异常尤为显著,且TEE检测左房自发性超声对比现象(LASEC)是存在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力预测因子,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良性肿瘤妇科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纳入该院因非恶性肿瘤疾病拟行子宫全切手术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组57例,开腹手术组53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观察患者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在术后24、48和72h行双下肢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术毕PT低于其余各时间点(P<0.05);术毕时和术后24hAPTT低于其余观测时间点(P<0.05);术毕时和术后24h血浆FIB水平高于其余观测时间点(P<0.05);两组间PT、AP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D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腹腔镜组术后24hD‐D水平高于开腹手术组,术后48hD‐D水平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72h内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4.04%(8/57)、5.66%(3/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均明显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并不降低子宫切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元水平的变化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测量 48例房颤患者 (其中风心病 2 8例 ,冠心病 2 0例 )和 30例正常人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元(Fg) ;并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D -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 (0 .47± 0 .45对 0 .14± 0 .0 6mg L ;P <0 .0 1) ,纤维蛋白元水平也显著升高 (3.34± 0 .94对 2 .5 4±0 .5 5g L ,P <0 .0 1)。而PT、APTT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 -dimer,Fg及PT、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D -dimer和Fg水平升高 ,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疏血通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应用疏血通治疗2周,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应用疏血通治疗2周后,患者凝血指标发生变化: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影响凝血功能,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抗凝预防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比较抗凝药物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微RNA-29b(miR-29b)、微RNA-223(miR-223)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4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1∶1配对原则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73例(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利伐沙班组予以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栓塞或血栓形成、脑出血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iR-29b、miR-223。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PT、TT、APTT、INR、血清miR-29b水平高于治疗前,IL-6、hs-CRP、TNF-α、miR-223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PT、TT、APTT、INR、血清IL-6、hs-CRP、TNF-α、miR-223、miR-29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栓塞或血栓形成、脑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利伐沙班均能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反应,调控血清miR-29b、miR-223水平,但利伐沙班有助于降低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