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度颅脑外伤(s TBI)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主要致病病原菌及护理对策,为临床防治重度颅脑外伤患者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淄博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使用呼吸机时长>48 h的共90例s TBI患者临床资料,观察VAP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主要病原菌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s TBI患者VAP的发病率为65.6%,病死率为26.4%,。患者的年龄,与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连接方式,机械通气时间,是否误吸与VAP的发生相关,而患者的性别与VAP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强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患者免疫力,防止误吸是降低VAP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ICU神经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病死率、危险因素以及诊治体会,为预防和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重症监护中心(ICU)神经外科患者机械通气下发生VAP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各种临床资料和痰培养结果,总结诊治经验,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结果在ICU监护的神经外科VAP发生率为37.76%,死亡20例(54.05%),相关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昏迷、各种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3d(P均〈0.05)。主要病原体为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真菌。结论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患者VAP发生率高,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增加了VAP发生率,且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可能早脱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7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VAP危险因素以及制订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未发生VAP患者37例,发生VAP患者33例,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误吸等与VAP发生有关。结论重症监护室VAP患者病死率高,临床需要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规范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加强消毒隔离,避免声门下吸引防误吸等,对降低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讨论避免其发生的防止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分为VAP组(28例)以及非VAP组(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并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AP组患者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均高于非VAP组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因素。结论做好环境管理、加强手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误吸以及返流、正确吸痰等,是降低VAP死亡率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连丽  孙科伟  张歌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13-1614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等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VAP 269例临床资料.结果:VAP 232例,占86.24%.VAP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等.从插管到发生VAP的时间为2~53 d,平均(8.4±6.3)d.早发性VAP患者(机械通气≤4d)64例(占27.59%),迟发性VAP患者(机械通气>4 d)168例(占72.4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5.01%,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为29.97%,18.65%,15.29%,7.03%.结论:VAP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针对VAP的各种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的认识 ,降低病死率。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4年4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标准分发生VAP组和未发生VA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78例次,发生VAP组38例次(38/78,48.7 %),未发生VAP组40例次。发生VAP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VAP组(机械通气≥20天者,发生VAP组占39.5 %,未发生VAP组占10.0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比例也高于未发生VAP组。发生VAP组中有35例次病原菌培养阳性,主要致病菌为不动杆菌属、真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发生VAP组死亡15例,未发生VAP组死亡3例(P<0.05)。结论 :VAP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病死率,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机械通气过程中VAP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在PICU住院治疗且行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419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VAP将其分为VAP组与非VAP组,对VA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19例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儿中,46例发生VAP,VAP的发病率为15.04%;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基础疾病、白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PICU住院时间、APACHE评分、留置胃管及是否使用激素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OR=1.356,P<0.05)、机械通气时间(OR=2.135,P<0.01)、插管次数(OR=1.892,P<0.05)、PICU住院时间(OR=1.683,P<0.05)、APACHE评分(OR=2.642,P<0.05)、留置胃管(OR=1.869,P<0.01)为PICU患儿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CU患儿VAP的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结局。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0月~2017年收治的98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统计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98例患者中,共36例患者发生VAP,发生率为36.7%。根据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非感染性肺疾病、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抗菌药物持续治疗时间以及合并慢性疾病等是影响老年患者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有非感染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时间5d、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持续治疗时间7d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VAP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老年VAP患者死亡率(36.1%)显著高于非VAP患者(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病房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预防高危因素,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2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50.42%,死亡率30.25%;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的病原菌。机械通气时间长、高龄、伴有COPD等慢性疾病、应用抑酸药物等因素是VAP的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机械辅助通气患者的管理,可以有效防止VAP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研究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其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原有疾病、机械通气时间等的关系;并研究其护理对策及护理效果。结果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龄超过65岁、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d,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机会增加;切开气管并未使VAP发生的危险增加。结论高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时间机械通气等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纠正心功能、防治感染、有效排痰、充分的口腔及胃肠道护理是预防VAP的重要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有创通气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现对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致病菌,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重症监护室内行机械通气患儿31例,其中符合VAP诊断标准19例,对其进行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结果:重症监护室VAP发生率62%(19/31),病死率13%(4/31),病原菌的阳性率100%,其中G-菌占89%。结论:积极做好重症监护室内常规护理的同时,应严格掌握有创机械通气指征,提倡早期无创机械通气及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是减少重症监护室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构成。方法回顾性收集重症监护室(ICU)收住的118例机械通气患者中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4.9%,其中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53例VAP以G-菌感染为主(68.2%),其次为G-菌(25.9%)和真菌(5.9%),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多种临床因素与VAP的发病有关;VAP病原菌以G-菌为主,耐药率高;VAP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有关的防控意见。方法选择本区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110例接受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留置胃管、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使用情况等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使用情况是导致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留置胃管并不是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具体而言,年龄超过60岁(含)、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d(含)以及使用抑酸药是导致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7d、有使用抑酸药患者的VAP感染率分别为64.06%、76.64%、75.00%。结论针对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必要加强环境管理和空气护理,同时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以降低VAP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85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检测,其中56例发生VAP,发生率为65.9%,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VAP的主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6.4%,革兰阳性杆菌占27.0%,真菌占6.6%;VAP患者感染发生率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而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机械通气、病房环境、患者及医务人员因素、侵入性操作、应用抗酸剂、滥用抗生索等为ICU病房患者发生VAP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患者发生VAP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可有效切断VAP感染途径和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ICU病房肺炎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行机械通气患者1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VAP的发生率为37.20%,病死率30.12%。共检出病原菌75株,其中G-杆菌70.12%、G+菌10.31%、真菌19.57%。非VAP组病死率15%。结论VAP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机械通气时间、高龄、慢性基础疾病COPD、昏迷、使用抑酸剂、留置胃管是VAP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AP的主要致病茵为G-杆菌;尽量缩短上机时间和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是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183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P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昏迷、使用抑酸剂、气管切开和48 h前使用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昏迷、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使用抑酸剂,OR值分别为9.76、3.53、2.26、2.17.结论 重症监护室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昏迷、机械通气时间长、APACHEⅡ评分高、使用抑酸剂是其危险因素,通过分析并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入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70例,对发生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26例发生VAP,占37.1%。26例VAP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01±1.95)d,未发生VAP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11±1.07)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占66.1%;革兰阳性菌29株,占27.4%;真菌7株,占6.6%。结论 ICU患者VAP的发生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滥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及预防措施.可有效切断VAP感染途径并有效减少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早产儿VA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早产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将发生VAP的早产儿(61例)归为VAP组,未发生VAP的早产儿(28例)归为对照组。分析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细菌感染情况等因素对发生VAP的影响。结果 2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细菌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感染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结论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多次气管插管、长时间机械通气、细菌感染等是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王龙梅  俞兴群 《安徽医药》2017,38(3):301-30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患者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 10月至2015年 12 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48 h以上的80例患者,36例患者发生VAP(VAP组),44例患者未发生VAP(非VAP组),分析VA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V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6.0%)、肺炎克雷伯菌(16.0%)、金黄色葡萄球菌(16.0%)、铜绿假单胞菌(10.0%)、溶血葡萄球菌(8.0%)等。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5 d、APACHE Ⅱ评分≥15 分、意识障碍、误吸、留置胃管、营养状况、抑酸剂、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机械通气时间≥5 d、误吸、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发生VAP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主要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VAP的危险因素有机械通气时间≥5 d、误吸、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