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人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与两人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效果的比较。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的一人行胸外按压一人控制气囊的操作方法,B组采用一人行胸外按压两人控制气囊的操作方法并与C组胸外按压加气管插管通气复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成功率为36.0%,B组成功率53.3%,C组成功率53.6%。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人操作心肺复苏方法较两人操作心肺复苏方法成功率高,而与胸外按压加气管插管通气复苏效果进行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不同氧浓度对行心肺复苏术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50例,A组、B组及C组分别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给予21%、50%及100%浓度氧气吸入。比较3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血清NSE水平等。结果C组患者Pa O2和Sa O2水平均高于A组、B组(P<0.05),B组患者Pa O2和Sa O2水平均高于A组(P<0.05);3组患者Pa CO2和p 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NDS评分均优于A组、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NDS评分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复苏后30 min、3 h及6 h血清NSE水平均低于A组、C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中50%浓度氧气吸入用于行心肺复苏术患者可有效促进自主循环恢复,降低神经损伤程度,并有助于降低血清NSE水平,效果优于21%和100%浓度氧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较为简单而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方法 总结该院儿科收治的66例(84次)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的经验体会.根据心肺复苏(cPR)时使用面罩气囊加压呼吸与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方式的不同,按成组设计分组,66例分为A、B两组,两组基本治法相同,A组38例(53次)为面罩气囊加压呼吸组,B组28例(31次)为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组.比较两组的心脏停搏时间(Tca)、心脏复律时间(Tr)、CPR操作时间(Tc)、CPR成功率、24 h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Pca、Tr、Te、CPR成功率、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比B组,分别为Tea[(0.99±0.75)min与(0.92±0.69)rain,P=0.69];Tr[(3.58±2.15)min与(3.66±2.01)min,P=0.87];Tc[(23.28±9.26)min与(23.73±9.51)min,P=0.84];CPR成功率[88.68%与83.87%,P>0.05];24 h生存率[84.21%与82.14%,P>0.05].结论 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面罩气囊加压呼吸为-简单、安全、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只在少数气道阻力增高的病例,可使用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心搏呼吸骤停者,依据气管插管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延时插管(入院后由院内麻醉师进行),观察组给予及时插管(由院前急救医务者进行),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插管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率、存活率相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中,及早进行气管插管,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可以考虑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5):175-17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从2014年1月~12月,共60例心跳骤停的患者,采用普通心肺复苏方法进行抢救,观察组从2015年1月~2016年8月结束,共80例心跳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实施CPR时间、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1)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观察组87.5%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CPR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除颤时间(1.30±1.33)min、气管插管(2.60±2.61)min、静脉输液时间(125.75±28.50)s明显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心肺复苏抢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优秀的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78例于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147)和对照组(n=131)。将我院护理人员分为两组,其中接受过系统培训,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优秀的护理人员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急救;未接受过培训,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普通的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急救。观察并比较接受两组护理人员急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24h存活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急危重症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急救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和24h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优秀的护理人员能够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24h存活率。因此应加强我院各科室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心肺复苏和器官插管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方式在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采用心肺复苏机治疗的对象30例纳入机控组,选择同期采用人工操作的心脏骤停的对象30例纳入人工组,对比复苏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复苏成功者相关指标以及复苏时间。结果:机控组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与人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复苏成功者术后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低于机控组,人工组二氧化碳分压、复苏时间高于机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复苏以及复苏机复苏治疗在复苏成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人工复苏在指标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电除颤对提高急诊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的64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0例,心脏骤停至室颤时间2 min内给予电除颤;B组34例,心脏骤停至室颤时间超过2 min以上给予电除颤.所有病例均选择非同步直流电双向波200J电击除颤.结果 室颤时间2 min内给予电除颤的30例中,14例复苏成功,成功率46.66%,26例除颤有效,有效率86.67%;超过2 min以上给予电除颤的34例中,复苏成功5例,成功率14.71%,除颤有效13例,有效率38.24 %.两组相比复苏成功率提高31.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颤有效率提高48.4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并确定适应证的前提下,及早给予心脏电除颤,并配合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快速气管插管、合理复苏药物应用,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中心肺复苏时及时气管插管的重要性。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急诊组和麻醉组各55例。急诊组患者入院后由重症监护中心的急诊医生或护士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治疗,麻醉组患者入院后由麻醉科医生到急诊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结果急诊组患者的插管成功率与麻醉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延迟插管组患者(P<0.05)。急诊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麻醉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重症监护中心肺复苏时进行及时气管插管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可以有效的提高急诊重症监护中心的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院前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存活率.方法 146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发生地点分为院前组(n=87)和院内组(n=59).2组均给予心肺复苏治疗,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畅通呼吸道、电除颤等,比较2组复苏总有效率、自助循环恢复情况、血压、心肺复苏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院前组、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11.49%、74.58%,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分别为13.79%、79.66%,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8.60±1.03)min、(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院前组比较,院内组SBP、DBP、存活率显著升高,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显著缩短,乳酸浓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与第一旁观者的救治尤其相关,心肺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术必须向普通群众普及,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洛酮应用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接诊后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戴冰帽头部降温,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持续监测血压、心电等常规心肺脑复苏救治,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每3~5 min推注1次,直到复苏成功或抢救终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30 min重复1次,不超过10 mg。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2.9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纳洛酮应用于心肺脑复苏,可有效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缩短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Glidescope可视喉镜在麻醉科外急诊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麻醉科外需紧急气管插管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可视喉镜组(A组)和普通喉镜组(B组)各40例,分别观察两组气管插管时的声门暴露分级程度、声门暴露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时间;气管插管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声门暴露分级Ⅰ~Ⅱ级39例(97.5%),B组声门暴露分级Ⅰ~Ⅱ级28例(70%);B组声门暴露平均时间(7.49±1.48)s明显长于A组(4.58±1.1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一次性成功插管25例(62.5%),A组一次性插管成功36例(90%);B组平均插管时间(26.1±10.9)s明显长于A组(16.8±1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呛咳、屏气、躁动及牙龈或口腔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Glidescope可视喉镜可提高麻醉科外急诊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术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用于急救插管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民营医疗机构心肺复苏质量,评估流程核查评分表及无线模拟报告考核方法优点及不足。方法由佛山市南海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局选取该区民营机构医师122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两组均由不同医院考官进行30:2单人心肺复苏考核,采用心肺复苏流程核查评分表及挪度小安妮QCPR模型挪度无线报告系统进行考核。结果 (1)医师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流程基本熟悉(两组分数为85.1分及78.5分),但流程核查评分表计分带有主观性,不同考官得出评分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大部分医师心肺复苏为低质量心肺复苏(系统评分低于75分)(A组47.2分,B组49.0分),其中按压时间占比过低(A组54.35%,B组54.85%)、按压频率过快和过慢(A组65.57%,B组67.21%)、成功通气比例低(A组3.1次/min,B组2.9次/min)、过度通气(A组34.98%,B组42.12%)是主要原因;(3)无线报告考核系统更客观便捷反应复苏质量,心肺复苏流程核查评分表联合挪度无线报告系统能更全面的评估心肺复苏质量。结论民营医疗机构心肺复苏质量相对较差,应加强心肺复苏考核方式,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78-147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进行CPR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始CPR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插管组(A组,210例)、及时插管组(B组,115例)和延时插管组(C组,95例),统计分析三组间CPR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经治疗后,CPR成功:A组43例(20.48%),B组17例(14.78%),C组6例(6.32%),C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x2=9.74、4.32,均P<0.05),B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x2=6.43,P<0.05);A组、B组、C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2.31)d、(22.73±1.82)d、(29.78±2.32)d,三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5.).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ICU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的抢救流程。方法:98例在ICU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插管组,每组49例,常规组严格按照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以100至120次每分钟的速率持续按压,使用皮囊一瓣膜一面罩复苏器(BVM)行人工呼吸,按30:2的比例进行,插管组待气管插管前准备完成后立即予经口气管插管,并在连接呼吸机的同时予以100至120次每分钟的速率持续胸外按压,予每6秒给予1次呼吸(每分钟10次呼吸),结果:常规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36.7%,插管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29例,成功率5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有充分监护的ICU患者,可以发现早期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进行气管插管可以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院前急救中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心肺复苏的临床价值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将76例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操作难易程度、时间和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和心肺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5.34±6.35)s、97.37%、36.84%和(212.28±15.34)s、26.3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在院前抢救时操作简答、时间短且安全有效,便于安全转移患者,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脉血氧合指数(Pa O2/Fi O2)变化对困难脱机患者拔管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困难脱机患者中成功经历两步脱机策略后给予拔除气管插管的68例患者入选为研究对象。根据拔管失败定义(在24 h内需要重新插管)进一步分为拔管成功A组和拔管失败B组,各34例。测量两组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前及试验后1 h的各项参数。结果 SBT前A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T后1 h A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BT前后组内比较动脉血氧合指数下降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氧合指数是困难脱机患者拔管失败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1 h内下降3.3%以上可作为预测阈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与垂体后叶素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n=35)和B组(n=43)。A组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B组患者通过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治疗后血乳酸水平变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B组6h内复苏成功率比A组高,MODS发生率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24、48h,B组患者血乳酸水平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垂体后叶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优于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减轻疾病损伤、改善组织缺氧、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与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C可视喉镜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H组(300例)采用HC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M组(300例),采用普通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比较两组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总时间、一次成功率、声门暴露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HR)及心率与收缩压乘积(PPR)。结果 H组声门暴露时间及插管总时间均较M组短(P0.05),一次插管成功率、声门暴露满意率均高于M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麻醉后(T1)两组患者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诱导前(T0)下降,气管插管时(T2)又较T1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成功后,各项统计指标逐步下降,至插管后5min(T5)时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各时间点均低于M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喉镜能够清晰暴露声门部,减少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并不会对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过程的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0.
陈鸿  周京利 《河北医药》2013,(20):3065-3066
目的比较预注法和非预注法罗库溴铵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60例全麻择期手术ASAⅠ~Ⅱ级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预注组(A组)、非预注组(B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和芬太尼。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方式,以麻醉前T1颤搐值(%)作为判断指标,待T1稳定(100%)后10 s内快速静脉注射肌松药。同时予纯氧面罩吸入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患者插管条件、能否顺利进行气管插管、首次剂量后自行恢复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最大阻滞分别是(99.3±2.0)%、(99.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分别为(1.9±1.1)、(2.6±2.1)min,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临床作用时间分别(33.5±11)、(35±13)min,A组临床作用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声门暴露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插管一次成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库溴铵预注法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在起效时间、声门暴露效果方面均优于非预注组,能够提供更好的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