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以家族遗传方式起病,中年发病且逐渐进展的缺血性卒中样病程,弥漫性多发性白质病变,明确的MRI白质异常信号以及病理学明确的小动脉病变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基本特征.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Notch3基因的多种点突变与cADASIL有关.基因诊断与外周组织活检相结合有可能是CADASIL最有价值的生前诊断手段.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研究CADASIL,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在影像学和病理学上与Binswanger病相似,其易感原因是与家族性偏头痛和Alzheimer病相同的特殊类型的小血管病。文章对近年来对该病的遗传学、影像学及病理学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在影像学和病理学上与Bin swanger病相似 ,其易感原因是与家族性偏头痛和Alzheimer病相同的特殊类型的小血管病。文章对近年来与该病的遗传学、影像学及病理学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Jin DX  Chen XY  Zhang X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924-927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征、病理与基因改变及诊断方法。方法调查先证者及其家族的发病情况及遗传方式,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先证者中年起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波动渐进性记忆、认知功能减退,痴呆。磁共振显示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或小灶性梗死,脑深部白质广泛稀疏,呈现典型的O’Sullivin征。皮肤血管活检:电镜下见小动脉基底膜增厚,其中存在嗜锇颗粒物质沉积;基因测序显示Notch-3基因第4号外显子突变。全家系5代,已有4代15人呈临床或亚临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该家系的临床、影像、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符合CADASIL诊断标准。该病凭皮肤活检和基因测序而不经脑组织活检,可以在生前确诊。  相似文献   

5.
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性遗传性脑血管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一种由位于19号染色体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为特点的系统性小动脉肌病,其临床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脑小动脉的硬化程度,比较不同部位、不同节段脑小动脉硬化指数的差异。方法对4例CADASIL患者的脑组织标本(疾病组)及对照组脑组织标本4例,进行平行及垂直于大脑表面方向切片,HE染色后,观察额叶中外径<300μm的小动脉病理学变化,比较疾病组和对照组、穿支动脉及其分支、灰质和白质以及不同节段小动脉的硬化指数(SI)。结果疾病组小动脉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和透明变性。不同切片方法、不同节段和不同部位比较,疾病组脑小动脉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疾病组灰质及白质SI分别为0.36±0.10、0.44±0.1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外径<100μm和>100μm的小动脉SI分别为0.40±0.17、0.37±0.11,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穿动脉主干和分支所得结果相似。结论CADASIL患者存在小动脉狭窄和管壁纤维性增厚,病变主要发生在白质,且以小动脉末端病变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47岁,2003年10月31日因突发行走不稳,言语不清1d入院。2000年以来因“脑梗死”住院2次,头颅CT示多发腔隙灶,治疗后缓解。出院后坚持抗凝治疗,但经常头晕、耳呜、阵发肢体麻木,门诊治疗后改善。近6个月来症状加重,伴记忆力减退、反应慢、心慌、情绪不稳。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疾病史,无偏头痛史。其母亲及舅舅均因“脑梗死”去世。查体:内科查体未见异常。神清,情感及智能反应正常。构音不清,语速慢。  相似文献   

8.
韩磊 《山东医药》2010,(4):50-50
伴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遗传性脑微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包括脑卒中、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躯体残疾等。从骨髓中提取的内皮祖细胞和循环祖细胞能够促进血管结构和功能重建,改善缺血区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9.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cerebral autosomal recessive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RASIL)是一种在青年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痴呆、卒中、腰痛和脱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目前的病例大多数来自日本.HTRAI基因3~6号外显子点突变与CARASIL发病有关.脑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动脉内膜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脱失以及玻璃样变.颅脑MRI表现为弥漫性白质异常信号以及皮质下多发性梗死.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以及基因检测.该病应与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病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NOTCH3基因错义突变致其编码的半胱氨酸发生奇数变化进而影响NOTCH3蛋白构象和功能,异常的NOTCH3蛋白具有血管平滑肌毒性并最终沉积于脑小血管而引发病变.CADASIL通常可凭典型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而疑诊,确诊则需基因检测或皮肤活检电镜发现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嗜锇性颗粒状物质沉积或免疫组化NOTCH3 ECD染色阳性.近20年来,有关CADASIL的遗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许多重要问题并未完全阐明且有新的发现,例如NOTCH3基因的突变方式和位点、基因表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诊断流程的优化、致病机制的深度研究和新发现、新治疗靶点和概念的探索.文章对CADASIL的遗传特征、致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Jin DX  Chen XY  Huang H  Zhang X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996-999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该组病例来自CADASIL同一家系。病例组6例,有症状者4例,无症状者2例,均有特征性MRI异常。对照组24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所有观察对象的脑底动脉,包括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速(Vp)、平均流速(Vm)、舒张末流速(Vd)和搏动指数(PI)进行了常规检测,将结果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并应用16层螺旋CT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选择性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病例组的TCD频谱形态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天幕下血管(VA/BA)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幕上两侧前动脉和后动脉的Vp、Vm、Vd明显下降(P〈0.05)。两侧中动脉的血流参数除左Vm和右PI外均有改变(P〈0.05)。病例组屏气后中动脉的Vm、Vd和PI与屏气前比较有明显变化(P〈0.01)。脑CT灌注成像显示双额叶局部脑血流量、脑血容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该组病例的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以天幕上三大动脉的血流速度下降为特征,与该病中早期以额颞叶缺血为主的病理或影像学改变相符。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0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天"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躯体突然向左侧倾倒,上肢上抬困难,下肢行走拖曳,无意识障碍、头晕、头痛,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肢体抽搐等.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考虑"急性脑梗死",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  相似文献   

13.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的一个主要亚型。最近修订的VaD诊断标准包含了SIVD。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中应用这些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硬化症一个家系氯离子通道7(chloride channel 7,CLCN7)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骨硬化症家系中2例患者及先证者父母共4人的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CLCN7外显子并对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2例患者及先证者父亲均存在CLCN7第10号外显子856位核苷酸C变成T,导致286位的精氨酸(Arg)被色氨酸(Trp)代替(R286W),为一已知突变;先证者母亲无此突变。存在CLCN7突变的3人临床表现不同,提示该遗传疾病存在外显不全。结论CLC7R286W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骨硬化症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人类19p13上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动脉硬化或淀粉样变性的缺血性脑小动脉病,是一种在成人期发病的脑小动脉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中年起病的反复发  相似文献   

16.
17.
1977~1994年间欧洲报道一组新的导致卒中和痴呆的家族性疾病,曾命名为遗传性多梗塞痴呆或慢性家族性血管性脑病。现在已知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塞及白质脑病(CADASIL)。作者搜集分布在法国各地的高加索人7个家系148名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肾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DPKD的发病机制和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分别检测CTGF和TGF-β1在67例ADPKD患者肾组织(ADPKD组)和24例正常肾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指标在ADPKD组表达的关系。结果CTGF与TGF-β1在ADPKD组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58/67)、83.6%(56/67),在对照组分别为54.2%(13/24)、62.5%(15/24),两两比较P均〈0.05;CTGF与TGF-β1在ADPKD组肾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1(P〈0.05);CTGF在ADPKD组术侧肾功能代偿和失代偿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28/37)、96.7%(29/30),在术侧肾脏体积≤750cm^3和〉750cm^3者分别为76.5%(26/34)、97.0%(32/33),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CTGF和TGF-β1在ADPKD肾脏组织中高表达,两者可能在囊肿的发生、发展和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协同作用;以CTGF为治疗靶点可能成为减轻ADPKD肾组织纤维化进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低钙血症1型(autosomal dominant hypocalcemia type 1,ADH1)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致病分子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一个ADH1家系的初诊及随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白细胞提取DNA,进行CASR基因Sanger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为出生后短期起病,以手足搐搦为首发症状,血钙最低分别为1.69和1.49 mmol/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 iPTH)分别为小于3和18.9 pg/mL,伴高磷血症,治疗过程中血镁最低0.64和0.56 mmol/L,给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后多次出现尿钙升高,分别在起病后的5年和30年被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 HP)。基因检测发现存在CASR基因c.2299G>C(p.Glu767Gln)杂合错义变异,已有文献报道并经体外实验验证为激活性变异。结论 对于起病年龄早且治疗期间易出现尿钙升高的HP患者,及时行CASR基因筛查有助于尽早将ADH1从HP患者中筛出。ADH1患者应将血钙控制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值,避免出现高钙尿症和肾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和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4月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35例患者行单侧或双侧EDAS,共行64侧EDAS,4例合并动脉瘤的患者先期行血管内栓塞术。另3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1)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占同期收治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10.8%(38/353),其中成人37例,儿童1例,男∶女=1∶3.22(9/29),发病年龄为12~59岁,平均(39±11)岁。4例合并动脉瘤,其余34例未合并动脉瘤患者的铃木分期分布、脉络膜前动脉扩张情况及后交通动脉扩张情况,在出血侧与非出血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后随访13~125个月,平均(51±27)个月,有2例发生再出血,1例为脑室出血,1例为脑实质出血,35例接受EDAS治疗患者的术后改良Rankin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术后3~19个月复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显示,23侧手术半球中,17侧半球代谢较术前改善,6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3例患者于术后5~30个月复查全脑DSA,示23侧手术半球中,19侧血管重建有效。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好发于成人,女性多见。EDAS可获得良好的血管重建效果及改善患者的脑代谢,从而缓解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