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对抗凝病人大隐静脉剥脱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40例行单侧大隐静脉剥脱术的抗凝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病人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病人采用椎管内麻醉。观察2组麻醉阻滞前后血压及心率(HR)变化,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手术时间,评价2组麻醉效果及术后疼痛程度,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麻醉阻滞前后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HR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病人T2时的SBP、DBP均明显低于T0和T1(P<0.01),T3时SBP、DBP均明显高于T2(P<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T2时的SBP、DBP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术中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中升压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抗凝病人大隐静脉剥脱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术中血压稳定,输液量少,术后疼痛程度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骨折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该研究将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住该院需外科手术的老年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60例患者,随机分成神经阻滞组3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药物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过程中,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NB组较CSEA组平稳(P<0.05),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NB组发生率少于CSEA组(P<0.05),药物起效时间CSEA组优于NB组(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骨折手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3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30例).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结果 与EA组相比,NB组T2时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高于EA组(P<0.05);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小于EA组(P<0.05),阻滞维持时间大于EA组;NB组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小于EA组(P<0.05);两组在麻醉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NB组中的发生率低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方面比较,两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麻醉效果与硬膜外麻醉相似,且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刘妃妃  王云 《北京医学》2018,(6):543-546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神经阻滞组(N组)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组(C组),每组20例.N组采用超声平面内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及坐骨神经,C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2组术中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后2、4、6、12、24 h VAS评分及运动肌力分级,术后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 N组患者麻醉后2h的VAS评分为0.10±0.31,C组为0.20±0.52,2组麻醉效果均可满足手术要求(P>0.05);N组感觉阻滞时间为(14.75±2.98)h,C组为(5.65±1.03)h,N组时间长于C组(P=0.003),且N组患者下肢运动肌力分级评分优于C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平面内定位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既可满足手术要求又可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可自主活动,减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隐神经;EA组行L3-4间隙硬膜外阻滞。2组的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5 m L+0.75%罗哌卡因10 m L,分3次给药,共计15 m L。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及心率(HR)变化,术后24 h内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结果:2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组间优良率、感觉与运动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EA组长(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未被阻滞,而EA组双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均被阻滞;NB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麻醉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和HR低于麻醉前(P〈0.05);NB组术后24 h NRS显著低于E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应用于DF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循环稳定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配方传统股神经联合隐静脉孔处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患者单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老年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即地佐辛0.1mg/kg+0.375%罗哌卡因(A组),舒芬太尼0.15μg/kg+0.375%罗哌卡因(B组),0.375%罗哌卡因(C组)。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对阻滞效果的影响,同时记录手术满意度及舒芬太尼使用率。比较各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和阻滞成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配方均可满足老年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的镇痛需要。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C组(P0.01),A组与C组感觉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后两组比较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C组患者手术满意度明显低(P0.01),B组舒芬太尼使用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地佐辛组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单纯罗哌卡因或舒芬太尼组相比,更适合老年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镇痛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并发症的比较。方法:ASAⅠ~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又分两个亚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S+F组)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组(F+L组),每组22例。S+F组、F+L组应用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神经阻滞,膝关节以下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髋关节和股骨干部位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腰丛阻滞。E组于L3,L4间隙穿刺,间断给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控制在T10。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术毕无创血压(B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针刺法),术后随访镇痛维持时间,患者运动阻滞时间;观察术中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按“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评定。结果:神经阻滞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并发症少,镇痛维持时间长。结论: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阻滞效果完善,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安全而经济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股—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择期行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为单侧大隐静脉曲张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下股—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  相似文献   

9.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90例ASA Ⅱ级或Ⅲ级接受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腰-硬联合组(CSEA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组(NS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观察三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中、失败)、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自行排尿时间.结果 NSA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EA组,麻醉阻滞平面明显低于CSEA和EA组且满足手术要求.NSA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术中液体总量、术后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和不良反应明显低于CSEA组和EA组.结论 只要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术中仔细管理,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平稳的用于下肢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下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的镇痛与阻滞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下肢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针对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针对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感觉阻滞时间。结果:基于不同方式作用下,实验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同时,基于不同时点,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下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部分抽剥术联合TriVex系统与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ⅥfT)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效果、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价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部分抽剥术联合TriVex系统与腔内激光(EVLT)治疗1200例(1650条惠肢)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手术切口愈合、静脉曲张复发、隐神经损伤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肢手术切1:7均I期愈合,随访3年复发率3.27%(54/1650),隐神经损伤率4.72%(78/1650)。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部分抽剥术联合TriVex系统与EⅥ』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满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子宫切除术病人中 ,比较连续腰麻及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两种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子宫切除术病人 6 0例 ,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 (CSA组 )和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组 (CSEA组 )。CSA组蛛网膜下腔首量注入 0 .5 %的重比重布比卡因 2ml,然后分次小剂量追加布比卡因直至阻滞平面达T8以上 ;CSEA组先行T1 2 ~L1 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头侧置管用于术中麻醉维持 ,然后L2 - 3蛛网膜下腔注入同浓度、同比重的布比卡因 3ml。分析两种椎管内麻醉的阻滞效果和蛛网膜下腔用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阻滞平面达T8时CSA组的局麻药用量 (2 .5ml)明显少于CSEA组 (3ml) (P <0 .0 5 )。CSEA组阻滞平面达T8的时间 (5 .6min)明显早于CSA组 (10min) (P <0 .0 5 ) ,CSEA组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和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早于CSA组 (P <0 .0 5 )。CSA组血压自蛛网膜下腔用药后 2 5min起出现显著性下降 ,而CSEA组血压下降出现在 15min时 (P <0 .0 5 ) ,两组病人血压下降的最大幅度有明显差别 (P <0 .0 1)。结论 :在子宫切除术病人中 ,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的CSA法可以减少局麻药的用量 ,能提供可靠、可控性好的阻滞平面 ,并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naesthetic effect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between the continuous spinal anaesthesia(CSA) and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esthesia (CSEA) in patients for uterectom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undergoing uterec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SA group and CSEA group. Spinal anesthesia was performed at L2-3 interspace. An initial subarachnoid bolus of 0.5% hyperbaric bupivacaine 2 ml was injected in the CSA group; if analgesia did not reach T8, supplemental bupivacaine was injected by titrate incremental doses. In the CSEA group, epidural anesthesia was performed at T12-L1 with a catheter inserted into the epidural space for anesthesia maintenance, and then 0.5% hyperbaric bupivacaine 3 ml was injected to the subarachnoid at L2-3. The levels and times of sensory and motor block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 anesthetic dosage of the CSA group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SEA group (group P < 0.05). The times of sensory block to T8 or the maximal level and motor block were more rapid in the CSEA group than those of the CSA group (P < 0.05).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whic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as related with the baseline in the two groups; the time was 15 min and 25 min in the CSEA group and CSA group respectively (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maximum decline of MAP in the two groups (P < 0.01). CONCLUSION: CSA is a safe technique of spinal anesthesia with small anesthetic dosages, more reliable and hemodynamically stable in patients for uterectomy.  相似文献   

15.
刘志莲 《河北医学》2014,(11):1808-1811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B组)两组,每组25例。结果:A组患者的阻滞效果明显比B组好( P<0.05);A组患者T2-T5时的SBP、DBP 均明显比B组高(P<0.05);A组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比B组早(P<0.05),麻醉时间均明显比B组长(P<0.05);A组患者的术后2h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8%(2/25)明显比B组60%(15/25)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拟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65~90岁,体质量44~78 kg ,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将其均分为三组各30例:静吸复合全麻组(G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神经阻滞麻醉组(NB组)。GA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利多卡因0.5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2m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烷0.8~1.0 M AC ,根据需要间断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CSEA组L2~3穿刺,蛛网膜下腔给予0.5%布比卡因8~10 mg后置入硬膜外导管,麻醉平面上界调节在患侧T8以下,术中根据手术需要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3~5 mL ;NB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患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于手术前24h,手术后6h,24h,3d,7d采用简易认知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术前比较,GA组在术后6 h ,24 h MMSE评分明显降低( P<0.05),CSEA组与NB组在术后6 h MMSE评分明显降低( P <0.05),与GA组比较,CSEA组与NB组在术后6 h ,24 h MMSE评分明显高于GA组( P <0.05)。术后6 h ,24 h时CSEA组与NB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 P <0.05)。[结论]老年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麻比腰硬联合麻醉、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h,24h的 POCD 发生率更高,各种麻醉方式在手术后3d,7d的POCD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TAP)阻滞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IIN)阻滞在高龄患者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中的应用,评估这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A 组(TAP+IIN)阻滞麻醉和B 组IIN 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T0)、手术切皮时(T1)、疝囊剥离时(T2)、缝补片时(T3)、术毕(T4)的MAP、HR 的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感觉阻滞区域平面;临床麻醉效果评级及不良反应;2、4、6、8、12 和24 h的VAS 评分以及BCS 舒适度评分。结果A 组与B 组比较,T2及T3时点的HR、MA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但T0 、T1 及T4 时点HR 及MAP A组和B 组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6 和8 h各时点A组VAS 评分均低;BCS 舒适度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12 和24 h的VAS 及B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感觉阻滞平面高,麻醉效果好,术中的舒芬太尼用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穿刺损伤及感染。结论TAP阻滞联合髂腹股沟、IIN阻滞用于高龄患者行腹股沟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临床麻醉效果好。术中血压循环稳定,操作简单安全且并发症少,舒适度高,是高龄患者行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