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不同人群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为与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相关或经上颌窦外侧骨壁入路的手术,提供手术指导以及来评估术前风险和了解手术的难易程度。方法选择331例CBCT检查的影像资料中,牙位15、16、17、25、26、27对应上颌窦外侧骨壁完好的影像资料,通过Planmeca Romexis 3.1.0.R软件进行测量,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资料中,上颌窦外侧骨壁几乎都是在16、26处骨壁最厚;所有数据中,最薄处骨壁见于上颌第二磨牙处,为0.5 mm,最厚处骨壁见于上颌第一磨牙处,为10.92 mm。相同牙位情况下,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及有、无牙间,除27男女间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BCT可以很精确的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年龄、性别、种族、有无牙情况对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并无太大影响,但不同牙位及个体间具体骨厚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CBCT影像观察统计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生率、直径,与剩余牙槽骨、上颌窦外侧壁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172名,拍摄CBCT测量其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剩余牙槽嵴高度,骨孔下缘至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172名患者中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现率为53.3%(112/210).骨孔的平均直径为(1.27±0.36)mm;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平均值为(1.81±0.55)mm;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值为(7.85±3.09)mm;骨孔下缘距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均值为(17.49±3.64)mm.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骨孔直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间距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显著正相关,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与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显著正相关.结论CBCT在检测牙槽上颌窦动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为手术中避免血管出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上颌磨牙缺失患者上颌窦生理及病理CB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各类异常的发生率,为种植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及静安区牙病防治所,2014-01-01—2015-05-01期间,收治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202例,共404侧上颌窦。由2名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观察项目分为3类:正常上颌窦、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测量3种类型病例缺牙区窦嵴距、上颌窦的宽度、外侧骨壁厚度、外侧骨壁血管位置与直径,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4侧上颌窦中,正常上颌窦185侧(45.80%);上颌窦炎118侧(29.20%);上颌窦囊肿101侧(25.00%)。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上颌窦炎,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上颌窦的宽度、外侧骨壁厚度、外侧骨壁血管位置与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颊棚区适合微螺钉解剖学植入的区域位点,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62例行正畸治疗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A)、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B)、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C)的牙槽嵴顶下方3 mm(D1)、6 mm(D2)、9 mm(D3)断层骨宽度。比较不同性别、左右两侧、不同位置骨宽度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颊棚区不同位置骨宽度在男、女之间,左右两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颊棚区同一位置不同距离、同一距离不同位置骨宽度差异显著(P<0.05),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9 mm处骨宽度最大,为(10.62±1.38)mm,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3 mm处骨宽度最小,为(2.65±0.38)mm。结论: 下颌颊棚区骨宽度在性别、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但下颌颊棚区不同解剖位点差异较大,自近中向远中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牙弓曲线上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探讨其对无牙颌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05例患者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别测量其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前牙区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处牙弓曲线水平面上的最大骨内距离。筛选出磨牙区牙槽嵴高度≤10 mm的49例患者,统计其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并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槽嵴高度的平均值依次为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105例患者的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水平距离平均值分别为(82.40±27.56)和(70.54±29.70)mm,49例患者的测量值分别是(67.85±28.53)和(52.75±24.90)mm。由此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夹角平均值为(23.55±39.13)°。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组别之间以及同一组别不同水平面上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分析CBCT测量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种植手术计划,开展上颌窦提升术及无牙颌倾斜种植体植入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颌窦前外侧壁动脉位置、窦壁骨分隔的解剖特点,以减少上颌窦提升等种植手术并发症。方法 术前拍摄155名种植患者的CBCT,测量上颌窦前外侧壁动脉的位置、直径、缺牙区距离牙槽嵴顶颊侧的距离;测量上颌窦内骨分隔的发生率、骨分隔高度及位置。结果 血管检出率57.96%±10.09%,位于骨内占比58.82%±13.64%,直径0.5~1mm占51.80%±5.84%,直径1~1.5mm占37.89%±4.43%。缺牙区血管距牙槽嵴顶颊侧距离第一、二磨牙小于第二前磨牙。共分析310例上颌窦分隔,分隔发生率19.03%,其中上颌窦下部占比最高为42.37%,分隔高度为(6.68±2.60)mm。结论 上颌窦外侧壁动脉的检出率较高。上颌窦骨分隔的存在影响种植手术的设计,需谨慎处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青少年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区域上颌窦高度。方法:收集60位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CBCT扫描数据,其中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冠状层面(第1层:平行牙根长轴且平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距,第2层:平分第一磨牙根分叉,第3层:平行牙根长轴且平分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牙根间距)上颌窦的高度(即H1、H2、H3)。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骨处上颌窦高度差异以及在性别、左右侧差异。结果:青少年骨性Ⅱ类在颧牙槽嵴骨处上颌窦高度在性别、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在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高角>均角>低角的变化趋势;组内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高度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层面由前向后逐渐增高即H3>H2>H1。结论: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三维成像分析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以及牙根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00例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牙槽骨高度、牙根至上颌窦底距离、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位置关系(垂直和水平关系),按照牙位和年龄将这些数据分组,分析在不同牙位和年龄段的差异。结果 上颌前磨牙的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1.31±7.39)和(9.52±7.98)mm,显著高于上颌磨牙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槽骨高度降低。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至上颌窦底距离最短,其平均值为(1.73±3.63)mm;第一前磨牙牙根至上颌窦底的平均值为(9.53±5.79)mm,至上颌窦底距离最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根与上颌窦底间距离变短。在牙根与上颌窦的垂直关系中,三个牙根均不与上颌窦下壁接触的情况显著高于其他分类;水平关系中,在根尖至根分叉水平观察到上颌窦最为常见;随诊年龄的增长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更加密切。结论 不同年龄和牙位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差异较大,利用锥形束CT可精确分析上颌后牙区解剖结构,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医源性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CBCT影像研究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的数量、位置及发生率,分析CBCT在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1-70岁之间、上颌牙列完整的500例汉族人群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对其左右侧上颌窦骨分隔数量、方向及对应牙位、窦底小骨尖/嵴数量及对应牙位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当研究对象为上颌窦数,骨分隔的发生率为21.6%;当研究对象为人数,其发生率是28.8%;骨分隔数量多为一个,占88.4%;分隔方向多为矢状向,占67.6%;骨分隔最好发的位置在上颌第二磨牙(M2)对应的上颌窦底区域,占43.9%,其次在上颌第一磨牙(M1)区.2.以上颌窦数为研究对象,窦底小骨尖/嵴的检出率为36.0%;以人数为研究对象,其检出率为50.2%;窦底小骨尖/嵴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M2)、上颌第一磨牙(M1)、上颌第二前磨牙(PM2)、上颌第一前磨牙(PM1)及上颌第三磨牙(M3),占比分别为31.6%、27.0%、23.3%、9.2%及8.8%.小骨尖/嵴的发生率远高于上颌窦骨分隔,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结论:术前通过对CBCT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可以对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做出准确评估,能够为上颌窦手术的路径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CBCT影像研究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的数量、位置及发生率,分析CBCT在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1-70岁之间、上颌牙列完整的500例汉族人群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对其左右侧上颌窦骨分隔数量、方向及对应牙位、窦底小骨尖/嵴数量及对应牙位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当研究对象为上颌窦数,骨分隔的发生率为21.6%;当研究对象为人数,其发生率是28.8%;骨分隔数量多为一个,占88.4%;分隔方向多为矢状向,占67.6%;骨分隔最好发的位置在上颌第二磨牙(M2)对应的上颌窦底区域,占43.9%,其次在上颌第一磨牙(M1)区.2.以上颌窦数为研究对象,窦底小骨尖/嵴的检出率为36.0%;以人数为研究对象,其检出率为50.2%;窦底小骨尖/嵴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M2)、上颌第一磨牙(M1)、上颌第二前磨牙(PM2)、上颌第一前磨牙(PM1)及上颌第三磨牙(M3),占比分别为31.6%、27.0%、23.3%、9.2%及8.8%.小骨尖/嵴的发生率远高于上颌窦骨分隔,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结论:术前通过对CBCT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可以对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做出准确评估,能够为上颌窦手术的路径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Posterior maxillary reg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challenging area for dental implant placement. Lateral window opening is the gold standard procedure for maxillary sinus augmentation in this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lateral wall thickness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or sinus augmentation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edentulous patients.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of 302 patients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as the reference point in edentulous regions, lateral wall thickness was measured on CT scans. After drawing a tangent line at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sinus floor, another perpendicular line to the tangent line was drawn at the same point of the sinus floor. Thickness of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maxillary sinus was measured using 10DR implant software at 3 (R1), 10 (R2) and 15 mm (R3) from the sinus floor. The mean thickness of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rom the first premolar to second molar was 1·69 ± 0·71, 1·50 ± 0·72, 1·77 ± 0·78 and 1·89 ± 0·85 mm, respectively. The thicknes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t the R2 and R3 points. Women had thinner lateral walls at the R1 and R2 points at the premolars than did men. At the R2 and R3 points at the second premolar, the mean thickness of smoker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non-smoke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ge or reasons for tooth loss. The changes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lateral wall at different reference points were observed, and CT examinations may help make lateral window without membrane perfor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 收集34名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①上颌距离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mm~(8.1±0.1)mm。②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平面11 mm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平面16 mm时最大。③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 ①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②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层面基准线(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在水平线)上方13、15、17mm处骨密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源分析。结果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91±0.54)~(2.62±0.74)mm。在3个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骨密质最厚,第一磨牙近颊根上方骨密质最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30±0.51)~(3.08±1.01)mm。在不同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密质最厚,最薄处则位于第二磨牙近颊根上方或第一磨牙远颊根上方。结论就骨密质厚度而言,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成年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各位点骨密质厚度均可为微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数据参考。方法: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上颌骨标本上,对上颌后区牙根、牙龈缘(牙槽嵴未吸收)至上颌窦底距离和吸收牙槽嵴至上颌窦底距离进行观测(其中固定标本均为粘膜厚度计入测量)。结果:固定标本上颌窦底至吸收牙槽嵴黏膜前、中、后距离分别为(13.13±0.74)ram、(8.80±3.58)mm、(12.67±2.38)mm,上颌窦底长为(22.70±3.80)mm。牙槽嵴未吸收固定标本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牙龈缘至窦底的距离分别为(14.50±3.50)ram、(12.58±3.31)mm、(13.05±2.85)ram、(16.40±3.73)mm、(18.95±4.05)mm。上颌骨标本上颌窦至吸收牙槽嵴前、中、后距离分别为(10.33±1.40)mm、(7.89±1.50)mm、(9.89±1.42)mm。牙槽嵴未吸收上颌骨标本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牙根距上颌窦底高度分别为(2.55±1.65)mm、(3.40±0.50)ram、(2.45±0.15)mm(m、(3.05±0.55)mm。牙槽嵴未吸收上颌骨标本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牙槽嵴距上颔窦底高度分别为(9.23±2.02)mm、(10.83±2.00)mm、(10.93±2.02)mm、(14.20±1.40)mm。结论:通过对口腔上颌窦解剖学数据的观测,能够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形态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牙周健康人群中上颌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分布、位置及表面黏膜厚度.方法:采用CBCT观察245名受试者上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分布,并测量骨突顶点距对应磨牙CEJ的距离和表面最薄处黏膜厚度.结果:245名受试者中在上颌第一、第二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发现率分别为2.45%、31.22%和2...  相似文献   

16.
Jiang H  Shi XW  Xu P  Shi ZP  Zhou H  Wang ZW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63-16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X线平片加大垂直角投照法鉴别上颌前磨牙双根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上颌牙需做CT检查的患者31例,上颌前磨牙患牙共109颗。在CT三维重建影像上测量患牙牙根的实际径值及在水平角38.5°和垂直角为45°时的牙根投影值并对比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上颌前磨牙根尖实际宽度(3.74±0.22)mm与投影宽度(3.69±0.16)mm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牙根中1/3水平截面颊舌向实际宽度(7.87±0.66)mm与CT投影测得值(7.95±0.52)mm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锥形束CT为上颌前磨牙双根鉴别X线平片加大垂直角投照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