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脾脏被认为是对健康生命无足轻重的器官,与阑尾、扁桃体一样,留之无用,去之有益,不仅在牌外伤理应切除,而且对于某些非创伤性疾病也行脾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脾脏功能有了进一步了解,保留脾脏的意义才渐被人们所重视。脾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造血、破血、滤血、储血等功能外,尚有抗感染免疫功能和抗肿瘤免疫功能。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约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在最初的免疫功能中,抗原物质由脾脏巨噬细胞所处理,然后交于淋巴系统的免疫活性细胞处理。当这种抗原第… 相似文献
2.
<正>1病历介绍患者,女,56岁,于3 d前无诱因出现左上腹间断性疼痛,钝痛,不放散,伴轻度胸闷,无呼吸困难及呕吐,1 a前曾有受伤史。在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3 d无好转。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无胃肠型,腹软。查体欠合作,未触及明显肿物。叩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腹部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症候群,也是FGID(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据最新罗马Ⅲ标准本病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过去单一的生物学病因疾病模型,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及心理因素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现代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认为症状既可以是病理原因引起的,也可受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付国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71-72
目的:分析探讨保留脾脏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脾脏保留的手术方法,实施烧灼粘合止血3例,进行单纯修补术20例,实施脾动静脉结扎合并修补术5例,其余12例实施缝合修补合并部分脾切除术。对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无死亡病例,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应尽量保留脾脏,可有效杜绝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给出黏膜的中医五藏、五体定位。方法:以正常人体黏膜的分布及功能为研究资料,黏膜的功能归属为依据,建立黏膜与中医五藏、五体的联系,实现黏膜的中医五藏、五体定位。结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屏障作用和免疫效应与中医"皮"的防御功能相似;消化道黏膜吸收营养物质、分泌消化液辅助消化功能属于中医脾藏主运化功能范畴;输尿管黏膜和膀胱黏膜防止尿液渗漏、倒流的作用属于中医肾藏主水功能范畴;女性子宫内膜和输卵管黏膜辅助排卵、营养卵子的作用属于中医肾藏主生殖功能范畴;黏膜中的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产生特殊感觉信号的作用属于中医肝藏主疏泄功能范畴。结论:黏膜同时归属于中医的脾藏、肾藏、肝藏和皮,因此黏膜出现病变时,应从这4个方面进行病位辨识。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胃癌前病变(GPL)的早诊早治对于降低胃癌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GPL病位在脾胃,其发病与脾虚关系密切。“脾藏营”是指脾具有藏纳、输布营血于全身的作用,这与现代医学中机体能量代谢的概念相吻合。能量代谢是“脾藏营”理论的生物学基础,而能量代谢障碍则是“脾营失调”的微观体现。GPL的发生发展及恶变往往与能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健脾调营法可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调节能量代谢,而发挥其延缓及逆转GPL恶性演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藏象理论中,“肝藏”具有丰富内涵,区别于现代医学中的“肝”。中医“肝藏”功能主要为“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等。现代研究赋予了“肝藏”新的内涵,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肝窦内皮功能、以及金属硫蛋白等方面解释肝主疏泄;将机体内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改变等因素与肝主藏血功能相联系;从“肺-肝轴”、“肝-肠轴”等方面解释“肝藏”与其他脏腑间关系。本文以中医“肝藏”的功能为纲,结合脏腑关系,综述其研究进展,讨论中、西医对“肝藏”的不同理解,为认识和发展中医“肝藏”基础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总结高天舒教授基于《黄帝内经》“脾藏意”理论,以脾为切入点,从脾论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经验。提出脾虚痰瘀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疾病的根本病机,治疗当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主。临床应用自拟方“健脾化痰活血方”加减治疗疾病且取得了较好疗效,在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抗体、减轻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都独有特色,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临床防治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者常徘徊于结构性五脏与功能性五藏之间。基于中、西医学都是关于人体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完备认识,本文将中医学的五脏(六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官窍和经络整合为功能性五藏,发现功能性五藏有15种功能,以这些功能为线索,将西医学具有固定结构和毗邻关系的人体组成部分整合为对应的15个执行结构。对比功能性五藏的核心功能细胞与三胚层衍化的组织器官,发现脏腑性五藏的脾藏和肺藏的核心功能细胞来自内胚层,肾藏的核心功能细胞来自中胚层,肝藏和心藏的核心功能细胞来自外胚层,按照脾、肺、肾、肝、心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五体性五藏的皮的核心功能细胞来自内胚层,脉、骨和肉的核心功能细胞来自中胚层,筋的核心功能细胞来自外胚层,按照皮、脉、骨、肉、筋的五行反克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根据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脾不藏意型不寐的理论依据临诊脾不藏意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脾不藏意型失眠症患者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促眠、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等西药治疗及心理疏导安慰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加减六君子汤治疗,1 个月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医脾应是一脏三体,包括肝、胰及脾三个器官,广义上讲,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医脾作为后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可分为气血阴阳水火六个方面。中医脾胃功能在大脑及下丘脑、垂体的主导下,由神经内分泌免疫从中调节,其消化代谢产物可进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脾藏营”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本质是脾主转运。脾的正常转运是脾藏营功能正常的基础,是五脏六腑畅达的重要生理环节。脾藏营失司则脾营不足、脾营不运,机体代谢异常。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病程日久引起脾不升,胃不降,以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即脾藏营失司是糖尿病胃轻瘫核心病理环节。线粒体应激是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发病机制,线粒体是物质能量代谢的核心细胞器与中医学之“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健脾助运法能调节线粒体应激,恢复脾藏营功能,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症状。因此本文基于“脾藏营”理论探讨健脾助运法调节线粒体应激、恢复线粒体稳态,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