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大肠癌是当前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自 2 0世纪 70~ 90年代 ,全国大肠癌的发病率由不足 10 / 10万升到2 2 / 10万 ,大肠癌的总死亡率增加了 15 %~ 2 2 % ( 1 )。根治性切除术后 5年生存率达 2 2 .5 %~ 48.6 % ( 2 ) ,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内专家强调指出 ( 3 ) ,手术切除是大肠癌当前唯一能治愈的措施 ,早期的结、直肠癌切除效果较好 ,但较晚期直肠癌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 ,除手术之外 ,应考虑术中或术后放射治疗 ,术后化疗应列为常规的治疗。1 手术治疗在大肠癌手术治疗中 ,改变最大的为低位直肠癌的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发病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10万增长到目前56/10万,增速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有报道称:我国人群中大肠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及胃癌,位列第3位[1]。结直肠癌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较低,到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且大肠癌的高复发转移率,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障碍,虽然近年来晚期大肠癌的疗 相似文献
5.
1990年美国 Fowler医生首先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 ,其后腹腔镜结肠手术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但是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在开展初期争议很大 ,焦点是腹腔镜能否根治性切除和穿刺孔肿瘤复发。经过近 10年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认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1 病例选择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成功与否和严格选择患者及正确选择术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指征与开腹手术基本相同 ,但下列情况应列为禁忌证。 1肥胖患者、Dukes’B、C期 ,肿瘤直径 >6 cm、有巨大淋巴结转移者。因为肥胖患者的肠… 相似文献
6.
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目前的治疗手段仍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术后 5年生存率约 5 0 %左右 ,约半数的患者在术后出现转移和复发 ;除部分早期患者外 ,晚期和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均需接受化疗。大肠癌患者的化疗 ,主要适用于 :1术前化疗 ,又称新辅助化疗 ,其目的在于术前用药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 ,缩小肿瘤体积 ,纤维化 ,减少肿瘤与周围组织的侵犯粘连 ,提高切除率 ;杀灭入侵血道、淋巴道的游离癌细胞 ,预防术后发生转移 ;彻底杀灭手术难以发现与清除的亚临床病灶 ,减少复发。2根治术后辅助化疗 ,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 ,延长生存期。3晚期姑息化疗 ,用于晚… 相似文献
8.
20 0 0~ 2 0 0 1年 ,我们应用含奥沙利铂药物联合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36例 ,男 2 5例 ,女 11例 ;年龄 18~ 70岁 ,平均 49岁。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结—直肠癌 ,KPS评分 >70分 ,预计生存期 >3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18例 ,对照组 18例 ,两组资料有可比性。方法 :实验组应用奥沙利铂 130 m g/ m2静滴 2小时、第 1天 ,CF2 0 0 mg/ m2 静滴 2小时、第 1- 5天 ,5 - Fu30 0 mg/ m2 (≤5 0 0 mg/ d)静滴 4小时、第 1- 5天 (CF滴完后用 ) ,第 3周重复。对照组采用顺铂 DDP80 mg/ m… 相似文献
9.
10.
蛋白质组学在大肠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蛋白质组学的出现,使大肠癌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就国内外蛋白质组学在大肠癌诊断、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陈乃玲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12):1069-1071
分子靶向治疗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它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分子及其调控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拮抗剂对大肠癌的药物治疗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拟就其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12.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探讨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78年-1999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91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单纯镜治疗48例(51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43例(47个癌灶)。内镜的癌灶完全切除率达96.8%(61/63),无无严重并发症产生。单纯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2年随访,除失访4例、3例死于心脏病外,患者无1例复发,存活率达10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肠癌确诊后 5年内仍有近 5 0 %的患者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复发或 (和 )转移。据文献报道首诊时大肠癌肝转移率为 15 %~ 2 5 % ,癌原发灶根治术后转移率为 2 0 %~ 40 %。大肠癌肝转移率高与大肠癌的转移与浸润方式有关 ,其传播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腹腔移植和局部浸润 ,其中以血行转移发生率最高 ,多数学者认为这主要与大肠癌的组织学改变有关 :80 %以上的大肠癌为高分化腺癌和乳头状腺癌 ,此类癌细胞容易脱落到血管内 ,有的以癌细胞块的形式脱落而引起门静脉栓塞导致着床、增殖。故此种组织类型的癌易发生血行肝转移。相反低分…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为DC后,主要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具有诱发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DC。DC摄取并提呈肿瘤相关抗原(TAA)给初始T细胞,T细胞活化后通过识别TAA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杀伤肿瘤细胞。大肠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可以利用其特异性表面抗原作为TAA,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细胞毒反应,产生杀瘤细胞作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明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在大肠癌手术后微小残存病和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为DC后,主要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具有诱发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DC。DC摄取并提呈肿瘤相关抗原(TAA)给初始T细胞,T细胞活化后通过识别TAA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杀伤肿瘤细胞。大肠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可以利用其特异性表面抗原作为TAA,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细胞毒反应,产生杀瘤细胞作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明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在大肠癌手术后微小残存病和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组技术在大肠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二维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外,最近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电泳、靶蛋白芯片等新技术被应用于大肠癌蛋白质组的研究。继初期建立蛋白质组数据库后,大肠癌蛋白质组研究更加深入:在大肠粘膜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在转化过程中和转化后有多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变化,不同的基因如p53基因和APC基因突变引起不同的细胞内变化;在放化疗机制方面的研究初步表明肿瘤化放疗后的改变涉及凋亡、信号传导等多种机制;在标志物的的研究方面发现了3个较特异的标志物——S100A8、S100A9、S100A11。 相似文献
17.
老年大肠癌152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 ,老年大肠癌患者日渐增多。我院 1986年 12月~ 1998年 12月共收治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老年大肠癌患者共 15 2例 ,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0 8例 ,女 44例 ;年龄 70~ 87岁 ,平均 75 6岁 ,其中 80岁以上的 15例。病程 :自发病到就诊时间 1月~ 2年 ,平均 7月。误诊 2 8例 ,占18 4%。1 2 肿瘤部位及大小 升结肠 2 1例 ,横结肠 6例 ,降结肠 17例 ,乙状结肠 2 8例 ,直肠 75例 ,肛管 5例。肿瘤直径 <3cm者 2 5例 ,3~ 5cm者 6 7例 ,>5cm者 6 1例。伴有肝转移者 13例 ,肺转移 2例 ,腹腔广泛… 相似文献
18.
19.
大肠癌(clolrectal cancer, CRC)在国内其发病率排第3位,恶性肿瘤致死因素排第5位,且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手术治疗作为CRC的首选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仅在50%左右.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学者采用在CRC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以包括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在提高CRC患者,特别是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临床常见。有研究表明,大肠癌起源于大肠隐窝干细胞,其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导致大肠癌发生。通过靶向干扰大肠癌干细胞及其异常的调节信号传导通路,可为大肠癌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