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应性皮炎(AD)作为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疾病,其剧烈瘙痒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医内治法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回顾近7年中医内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从脏腑、外邪、气血津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方面对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论治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当前中医内治法对该病辨证论治方法多样,临床疗效确切,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于儿童期发病,其病程长,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据临床所见,特应性皮炎忠儿发病时常伴有纳呆、便秘、腹胀及舌苔厚腻等脾胃消化功能障碍症状,经治疗,随着脾胃功能改善,皮疹瘙痒也随之缓解。为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与脾胃功能障碍有无内在联系,笔者于2006年11月-2008年10月对来本院门诊就治的48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就治疗过程中脾胃功能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脾化湿清肺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运脾化湿清肺汤治疗,对照组给予消风止痒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2周、4周、8周皮疹形态、瘙痒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68.33%,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两组皮疹形态及瘙痒程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P0.05);组间治疗4周、8周后同期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化湿清肺汤能显著改善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皮炎是由于过敏或遗传因素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多种形式的湿疹样损害,其治疗主要依靠局部皮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系统抗组胺药物,甚至全身系统性免疫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欠佳。尤其老年患者多由衰老所引发免疫失衡、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伴发多种慢性疾病而使病情更为复杂,故治疗尤为棘手。此类患者常因复发而求助于中医治疗。笔者于临床遇到1例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其皮损严重、广泛,皮损局部干燥、粗糙,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经中医辨证论治,合理使用经方,临床疗效确切,现整理医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脱敏止痒汤治疗儿童重度特异性皮炎的疗效。方法:32例给予脱敏止痒汤治疗28天。结果:瘙痒及皮损较治疗前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总有效率分别为30%、47%、67%、87%。结论:脱敏止痒汤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虚心火型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单独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治疗组采用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4周,以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瘙痒、睡眠障碍程度作为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EASI、瘙痒、睡眠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EASI、瘙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睡眠障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不但可以改善患儿皮疹,缓解瘙痒,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及治疗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在治疗方面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本文主要总结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基于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及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结果:女性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常肝脾同病,肝郁脾虚湿蕴和肝郁脾虚血弱是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常见证型,临床可采用疏肝健脾祛湿法和疏肝健脾养血法进行治疗。典型病例中采用肝脾同调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皮疹,也可有效缓解瘙痒和不良情绪。结论:肝脾同调法是治疗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特应性皮炎又叫特应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中医病名奶癣,胎敛疮,血风疮,四弯风等与之相似.魏跃钢从事皮肤科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此病辨治经验丰富,临证效果较佳.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临证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验案2则,经验介绍如下,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从婴幼儿发展至青少年及成人期,常出现皮肤干燥、苔癣样变、剧烈瘙痒等血虚风燥的表现,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治疗也存在一定难度。三因制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在后代医家继承和发挥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基于三因制宜论治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以“人致病”为中心,结合“天致病”“地致病”,更有利于找准病机,整体看待疾病,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心与脾两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应健脾渗湿、清心培土、养血润肤等为主.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了本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多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型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干燥、瘙痒、皮损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特点,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近些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大量临床文献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主要的易感因素,有学者指出特应性皮炎属多基因遗传病。大量文献报道指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丝聚合蛋白基因(Filag Grin,FLG)相关,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具有发病率高、临床特征明显、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特应性皮炎是现代医学术语,古代医学并没有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名,古文献只是记载了类似的疾病但命名繁杂。故主要对多部古籍进行系统研究,对中医古籍中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从古代病名的源头、发展、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等进行深入探讨,归纳古代相关皮肤病证与特应性皮炎的异同,为该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特应性皮炎,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1],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而大量研究证明中药外用有很好的抗炎及保湿修复屏障功能,且红蓝光的生物效应近年来被不断扩展,不仅可用于痤疮治疗,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亦有较好疗效。我们应用紫草膏联合红蓝光局部照射治疗特应性皮炎24例取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35例的疗效。方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35例与西医对照组33例对比观察。结果:中医治疗组有效率为82.8%,明显高于对照组45.4%,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9例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针刺组和中药组3组,每组各33例,共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第4、8、12周记录皮损情况、瘙痒程度、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3组患者经治疗12周后,共脱落9例。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针刺组为79.31%,中药组为70.97%,临床综合疗效针药结合组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临床综合疗效、特应性皮炎皮损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疗法较单纯中药和(或)单纯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程度、皮损情况、睡眠指数,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正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疾病,其特应性特点体现在患者有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湿疹的家族性倾向,患者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高,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较多。特应性皮肤的病因较为复杂,多与患者的免疫调节失常、变态反应等有关。特应性皮炎常见于儿童患者,我国儿童的特应性标准化患病率为3.07%~[1]。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易造成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  相似文献   

17.
正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具有遗传倾向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病于婴儿期、儿童期或青少年期,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是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精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缺乏特异性疗法,且具有高复发率,终生患病率高达8%~18%~([2])。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快速缓解症状且疗效明显,是特应性皮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儿童皮肤面积与体重比相对较大,且皮肤发育相对不成熟,外用糖皮质激素的  相似文献   

18.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病常初发于婴儿期,但也有成年发病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皮肤屏障异常及多种致病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易感病毒的寄居,可以诱发或加重皮肤的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1-2],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又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组胺药、润肤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3],但远期疗效不佳,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大,患者不耐受。随着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的优势逐渐彰显。施丽婕,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二十余年,善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系病证,现将其治疗成年特应性皮炎验案1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正>特应性皮炎(topic dermatitis,AD)又名特应性湿疹,是以湿疹样皮疹伴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慢性、难治性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胎疮""四弯风""浸淫疮"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复杂,治疗甚为棘手。黄莺教授为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皮肤病的临床、教研工作,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治疗AD独具中医特色。笔者有幸跟习黄师,现将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具有遗传可能性的过敏性皮肤病,其患者以婴幼儿居多,与中医学的"胎敛疮"、"奶癣"、"湿疮"、"四弯风"、"血风疮"等病证相似。本病多以四肢屈侧出现多形皮疹为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呈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瘙痒剧烈,缠绵难愈。近年来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耐受性差等缺点使AD的治疗步入瓶颈,而与此同时中医方法尤其中医外治方法在AD治疗中的优势则得以体现,给AD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就特应性皮炎常用中医外治方法及其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