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运用水外(注射用水),采用皮内穴位封闭的方法治疗148例各种癌症(如胃痛、头痛、痛经、胆囊区疼痛等),经一次注射即可止痛,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48例中,男性69例,女性79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3岁;病种:胃痛40例,病经37例,头痛21例,胆囊炎15例,胆道蛔虫症32例,胰腺炎3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2、治疗方法2.1、取穴:一般按三种方法取穴,即无应穴(阿是穴)取穴法:有多处痛点者,寻找最痛点,以痛为脱;病症取穴法:如前头痛取印堂穴,胃病取中院穴等;神经分布取穴法:如前头痛取眶上神经…  相似文献   

2.
肩周炎的基本压痛点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告了301例肩周炎患者压痛点精确观察的结果。发现294例压痛点位于肱骨小结节骨突部,并可在局部压出一“最痛点”。同时,在痛点部位骨膜处采用激素准确封闭治疗或激光、射频仪热凝等物理疗法,均取得显著疗效。故认为肩周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并非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与网球肘相似,应为肱骨小结节骨突部微神经被变性之筋膜卡压所引起的疼痛、反射痛及肌痉挛等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夏晓文  王昊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1):74-75,90
目的探讨肌筋膜激痛点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收治的KOA患者7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传统经穴针刺治疗;研究组38例给予肌筋膜激痛点针刺治疗,将两组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较对照组的83.78%显著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26%,比对照组的24.32%明显少(P<0.05)。结论对于KOA患者而言,针刺刺激肌筋膜激痛点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设计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在31侧下肢标本上对股方肌的形态及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的血管进行了解剖观察。股方肌的止点为肌性,止点宽4.50±0.64cm,肌蒂长3.59±0.58cm。股方肌骨膜骨瓣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的大转子支及筋膜的血管。根据解剖观察,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5.
我们调查了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各穴位周围浅筋膜内及深筋膜下的神经,并探讨了神经支与穴位的局部解剖位置关系。商阳穴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此外有4例并有桡神经的第3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有1例并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二间穴和三间穴主要有桡神经的第3指背神经分布。但二间穴有1例为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三间穴有1例为尺神经指背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合谷穴主要为桡神经指背总神经分布,其中有1例并有桡神经的前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另1例为尺神经指背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 阳溪穴主要为桡神经浅支分布,但有1例除此外并有尺神经指背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手三里穴皆为桡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曲池穴主要为桡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只有1例另外尚有桡神经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臂臑穴主要为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但尚有4例并有桡神经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本经八穴80例除有11例为二重神经分布,3例为三重神经分布外,其余66例皆为单一神经分布。在深筋膜下的深神经:在手三里穴1.2~2.4厘米深处有桡神经深支通过。在曲池穴和臂臑穴1.3~3.3厘米深处有桡神经干通过。调查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共80例,其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56例占70.0%;一穴二支者21例占26.25%;一穴三支者3例占3.75%。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主要以单干的形式分布,商阳穴有5例,合谷穴有2例,三间穴和阳溪穴各有1例呈丛状分布,而商阳穴有5例呈网状分布。从局部解剖来看,神经支数多,以及神经走行呈丛状或网状的穴位,多为针剌得气快,效果较好的穴位,这可能是由于在此处行针易剌中神经之故。探讨了神经支在“穴区”内分布的位置。以穴中心10mm 以内为“穴区”,又以1mm、5 mm 和10mm 为半径的三个同心圆,由内向外将“穴区”分别又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三个分区。在80例中其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39例占48.75%;位于第二区内者35例占43.75%;位于第三区内者6例占7.5%。第一区及第二区出现神经支的合计占92.5%,且这些神经支除排列在穴中心处以外,多排列在穴中心的桡,尺两侧。这提示我们在行针时向桡,尺两侧提插,对神经支针剌的命中率就会增加,由此可能加速获得针剌效果.本经八个穴位的神经来源较广泛。系来自桡神经,个别尚有来自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支。本经主要沿桡神经分支区域内循行,这可能成为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柏龙文  张彤 《陕西医学杂志》1992,21(12):733-735
报告了108例慢性软组织痛射频仪热凝固痛点治疗的结果。结合一些痛点部位的解剖观察,认为一些慢性软组织痛的局限性压痛点,为微小神经被变性筋膜卡压所形成。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表明,射频仪热效应可使痛点部位组织变性失活,从而消除疼痛,取得显著疗效。本组总有效率为94.4%,治愈率为72.2%。  相似文献   

7.
第三章针挑点的寻找法第一节反应点的种类施术之前,首先按疾病的不同,确定治疗俞穴、针挑点便可进行治疗。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寻找皮肤“异点”、“痛点”,然后施术治疗,效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电刺激30只健康家兔“人中”穴区对颏舌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兔“人中”穴区使颏舌肌活动出现明显的易化效应,在切断双侧眶下神经干后此效应消失,提示电刺激“人中”穴能加强颏舌肌的活动从而减小上呼吸道的阻力,其传入途径为三叉神经传入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骨不连的有效方法。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确诊为骨不连患者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相关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如果内固定物失效需重新复位固定骨端,清除骨端硬化骨,打通髄腔,植入自体髂骨,然后以局部带筋膜蒂骨膜瓣转移覆盖骨折端至少包绕2/3,将骨膜瓣与受区残存骨膜及筋膜缝合牢固。结果:骨不连患者50例,术后经过6个月-3年(平均2.5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植治疗骨不连损伤小、愈合快、花费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五具尸体上针刺手太阳小肠经六个主要穴位(每穴10例共60例),然后以局部解剖学的方法调查了穴位周围浅筋膜内,及深筋膜下的神经。并探讨了神经支在“穴区”内的局部解剖位置关系、分布状态和神经支的来源。一、“穴区”的划分是以穴中心点10mm 以内的区域为“穴区”,并将此以1mm、5mm 和10mm 为半径形成三个同心环,由内向外将“穴区”再分别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三个分区。“穴区”内的神经,在60例穴位中分布于第一区内者33例占55.0%,分布于第二区内者21例占35.0%,分布于第三区内者6例占10.0%。二、我们观察了小肠经六个主要穴位的神经分布。少泽:除个别例由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背神经单独分布外,主要由二者双重神经分布。前谷:主要由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只有少数(2例)尚有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后溪:由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腕骨:主要由尺神经指掌侧总神经或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只有个别例由上二支双重神经分布,或由尺神经手背支单独分布。阳谷:皆由尺神经手背支分布。小海:主要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只有一例由臂内侧皮神经分布。三、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60例)的神经支数,其一穴一支者50例占83.3%,一穴二支者10例占16.7%。四、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呈单干单独走行者56例占93.3%,其余4例占6.7%呈网状。五、神经支在“穴区”内配布的位置,主要集中配布在第一区内,只有少数配布在第二区和第三区内的桡、尺两侧。在第一区内者多数可被刺中,在第二区和第三区内者,如行针进行提插时针尖可偏向桡、尺两侧,这样便可增加针刺的命中率。本经六个主要穴位的神经来源,主要来自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各穴位间乃沿着属于同一脊髓节段神经的分支区域循行。这可能构成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总结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常用进针点、操作方法和常规治疗流程,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尤其是筋膜学原理,探讨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可能作用机制。浮针进针点与面瘫传统取穴非常类似,操作手法通过肌肉再灌注改善了患病区域的血液供应,通过对局部浅筋膜的大幅度扫散引起细胞膜张力改变等生物学效应,较远端针刺点的生物学效应沿着皮下间隙和神经血管束之间的间隙向病灶传递,浮针通过严格的针尖朝向病所的操作配合肌肉再灌注,使这种传递更加精准;而较近端针刺点则通过刺激面部肌肉的筋膜,增加了瘫痪肌肉的活性最终起到增加肌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五具尸体上,针刺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穴位(每穴10例共70例),以局部解剖学方法调查了穴位周围浅筋膜内及深筋膜下的神经,并探讨了神经支在“穴区”内的局部解剖位置关系。一、将穴中心点10mm以内的区域称为“穴区”,并将“穴区”区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在“穴区”内的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23例占32.86%,于第二区内者26例占37.1%,于第三区内者21例占30%。二、我们观察了三焦经七个主要穴位各10例的神经分布。关冲:10例主要由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其中有4例尚有尺神经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液门:除1例为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外,其余皆由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中渚:10例皆由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阳池:10例中有7例由尺神经手背支分布,其中除1例由单一神经分布外,其余尚有桡神经浅支或前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或尚有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另外3例除皆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外,尚分别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二重神经分布。外关:10例皆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其中有2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4例尚有前臂外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其余4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深神经为骨间背侧神经分布。支沟:10例皆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其中有2例单独由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有5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有1例尚有前臂外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有2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深神经为桡神经的骨间背侧神经分布。天井:有3例单独由臂内侧皮神经分布,1例单独由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另有2例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1例由臂内侧皮神经和臂背侧皮神经,1例由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另有1例由臂内侧皮神经、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最后1例则由臂内侧皮神经,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四重神经分布。三、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穴位(70例)的神经支数,其一穴一支者共33例占47.14%一穴二支者共28例占40.0%,一穴三支者8例占11.43%,一穴四支者1例占1.43%, 四、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呈单干者27例占38.57%,呈丛状者38例占54.29%,呈网状者5例占7.14%,除液门、中渚二穴的神经支皆为一穴一支且为单干外,其余各穴主要呈丛状和网状。五、神经支在“穴区”内配布的位置,液门和中渚多出现在第一区,并且比较集中,其余各穴多出现在第二区或第三区的桡侧或尺侧,尤其多偏在于尺侧,据此在行针用提插法时,偏向穴中心桡侧,特别是尺侧,则刺中神经的命中率就会提高,而加速得气。所以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神经有关。本经七个主要穴位的神经来源,主要来自尺神经分支和桡神经分支。在阳池穴有桡、尺两个神经干的分支互相联系,并与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邻接,成为本经不同神经来源的连络点。另外本经的神经分支为1支呈单干者多集中在第一区内,而分布在第二区或第三区内者多为二支且呈丛状或网状,这种分布状态在针刺时就会增加针刺的命中率。木经各主要穴位沿尺神经和桡神经循行,这可能构成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颈椎病松解皮下-浅筋膜-深筋膜-骨膜等不同深度解剖层面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 将12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中央随机法分为4组,分别为皮下针刀松解组、浅筋膜针刀松解组、深筋膜针刀松解组、骨膜针刀松解组,每组各30例。在相同的治疗选点(两侧天柱次、完骨次,C2、C5~7棘突,两侧肩井次、巨骨次)前提下,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至皮下层、浅筋膜层、深筋膜层、骨膜层4个层次组,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量表评定,以及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结束后3个月骨膜针刀松解组总有效率为96.67%,较浅筋膜针刀松解组90.00%、深筋膜针刀松解组86.67%和皮下针刀松解组63.33%显著增高(P<0.05);在田中靖久评分方面,4组均能提高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P<0.05),骨膜针刀松解组评分水平较其余3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针刀治疗颈椎病患者松解至骨膜层能更显著地减轻颈部疼痛,改善颈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2005~2007年2月,笔者应用带刃针刀经皮松解治疗顽固性足跟痛30例36足,随访一年以上,优良率达94.4%.经临床治疗发现,跟痛症患者在足跟部的痛点有一定规律,常见痛,最有三处:其中跟骨结节中点偏前部痛点(即小趾展肌附着点)占81%,跟骨内侧缘痛点(即拇趾展肌附着点)和跟骨外侧缘痛点(即小趾展肌附着点)分别占7.4%和6.2%,这一规律提示绝大多数足跟痛是由于跟骨附着点的肌腱韧带的劳损无菌性炎症,局部增生肥厚卡压了该处的微小神经,与跟骨刺无关.采用带刃针疗法使紧张挛缩的纤维筋膜得以松解,被卡压的微小神经得以切断.从而阻断了疼痛的传导,临床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2005~2007年2月,笔者应用带刃针刀经皮松解治疗顽固性足跟痛30例36足,随访一年以上,优良率达94.4%。经临床治疗发现,跟痛症患者在足跟部的痛点有一定规律,常见痛点有三处:其中跟骨结节中点偏前部痛点(即小趾展肌附着点)占81%,跟骨内侧缘痛点(即拇趾展肌附着点)和跟骨外侧缘痛点(即小趾展肌附着点)分别占7.4%和6.2%,这一规律提示绝大多数足跟痛是由于跟骨附着点的肌腱韧带的劳损无菌性炎症,局部增生肥厚卡压了该处的微小神经,与跟骨刺无关。采用带刃针疗法使紧张挛缩的纤维筋膜得以松解,被卡压的微小神经得以切断。从而阻断了疼痛的传导,临床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郭永继 《河北医学》2005,11(7):617-619
目的:用筋膜蒂骨膜瓣加植骨术治疗尺桡骨骨折骨不连,观察其与单纯植骨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骨折端纤维及坏死骨去除之后,局部给以松质骨植骨并行钢板固定,之后将所取的筋膜蒂骨膜(骨)瓣包紧固定在骨折端周围,观察骨不连术后骨折的愈合情况。结果:手术36例,术后进行4个月至1年的随访,共有34例受访,其中有32例术后四月已有大量的骨痂形成,2例出现骨折的延迟愈合,一年后骨折端愈合。结论:对于尺桡骨骨折骨不连的病人,行再次手术时,进行单纯植骨内固定的同时,取附近筋膜蒂骨膜(骨)瓣包绕骨折端并将之固定,可提高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17.
对40只肌肉麻痹、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人工通气的家兔,研究电刺激“人中”灾区所致膈神经放电变化的机理.切断眶下神经,膈神经放电效应消失;刺激眶下神经中枢端引起相似的效应;叠体间去大脑不影响上述效应的性质;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电活动的改变,与膈神经电活动的改变相适应。结果表明,电刺激家兔“人中”穴区所致膈神经放电的变化是神经反射性的,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在此反射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下1/3段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尺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 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尺动脉腕上穿皮支1-3支,外径0.4~1.3mm。在尺骨茎突上6.0~16.0crn有骨间前动脉骨皮穿支2~3支,骨间后动脉骨皮穿支1~3支,外径0.4~1.2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尺动脉腕上穿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胡芝兰老师针刺治疗眼睑痉挛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整理老师以往临床病例资料,总结胡老师针刺治疗眼睑痉挛的治疗思路及操作方法,并附验案举隅。[结果]胡芝兰老师通过50余年临证,博采古今医家治疗之长,基于眼睑痉挛的病因病机,结合神经解剖学理论,总结出该病的针刺治疗方法。胡老师认为本病以虚证多见,亦常见因虚致实。临证时注重神经解剖,取用效穴翳风和牵正,明确神经支配,善用颈夹脊穴,强调"经络辨治,上下配伍"和"四诊合参,辨证选穴",用之于临床,屡用屡效。所举验案,疗效确切。[结论]胡芝兰老师针刺治疗眼睑痉挛经验独到,值得借鉴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人体四肢中,存在着许多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围成的间隔区,内有特定的肌肉、神经和血管。任何原因引起间隔区内压力升高,神经肌肉缺血,导致功能的丧失或坏死,称之为骨筋膜室综合症。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