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卷入度的有效测量指标;分析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的特征及与网络使用卷入度间的关系.方法 结合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编制问卷,对青少年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网络使用卷入度的测量模型与数据拟合符合统计要求(x2=3.58,P =0.311,x2/df=1.192 <3,RSMEA =0.014);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分为情感获取性和信息获取性动机两个维度,均与网络使用卷入度各项指标存在正相关;心理动机和网络使用卷入度的关系模型与数据拟合达到统计学要求(x2=11.32,P=0.333>0.05,x2/df=1.33 <3,RSMEA =0.011),情感获取性动机路径系数(0.875)大于信息获取性动机(0.640).结论 上网广度、上网时长、上网方式多样性、上网地点多样性和网络技能等5项指标对青少年网络使用卷入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情感获取性动机对网络使用卷入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污名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赣南地区3所院校60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施测.结果 心理污名感受量表总分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8,P<0.01),不同院校类型大学生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总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76,7.321,P值均<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分与心理污名呈正相关(r=0.367,P<0.01),社会支持与心理污名呈负相关(r=-0.19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污名、社会支持、院校类型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污名可以预测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编制可供评估网络成瘾倾向的自评量表。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对197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测试。结果①初步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共46条目,包括2个分量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类型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倾向分量表分为成瘾症状成分(即成瘾症状、消极影响2个维度)和认知、情感体验成分(即内心体验、自我认知2个维度);网络成瘾类型分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和网络性成瘾4个维度;②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成瘾倾向分量表及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为0·80~0·95,网络成瘾类型分量表为0·78,符合测量学标准;网络成瘾倾向分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除消极影响为0·67外,其他为0·75~0·88,网络成瘾类型分量表为0·74,也都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③本量表成瘾倾向分量表的成瘾标志和消极影响维度与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各个因子以及总分的相关(0·78~0·83)均显示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结论该量表评价内容范围较宽、提供信息量较大,题目量适中,并且其信、效度较好,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贾黎斋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3):4479-4481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成就动机和自尊,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取河南省3所大学学生,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我和谐量表(SCCS)、成就动机量表(AMS)和自尊量表(SES)进行测查. [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8%,男生高于女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23,P<0.01);网络成瘾与非成瘾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结果成就动机和自尊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网络成瘾与自我和谐、成就动机、自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的类型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问卷"和K10量表对5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可分为两类:"逃避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二者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r=0.246,-0.279,P<0.01)。经常使用手机上网聊天等功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逃避性动机水平与不经常使用这一功能的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t=0.58,P>0.05)。结论:大学生手机使用以"工具性动机"为主,也伴有"逃避性动机",这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不应过分担心经常手机上网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和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了解恋爱中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倦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增强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及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方法 采用情感倦怠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恋爱效能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沈阳、杭州等地8所高校的438名正在恋爱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恋爱次数大学生的情感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P<0.05),恋爱次数在4次及以上的大学生低于恋爱次数1~3次的大学生;不同恋爱持续时间大学生的情感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P<0.05),恋爱2~3a的大学生情感倦怠得分最高;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情感倦怠水平低于其他3种依恋类型(F=15.94,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恋爱效能中的“乐观坚定”“自卑怀疑”“矛盾化解”维度,依恋的“焦虑”维度均能显著预测情感倦怠,共同解释39.1%的变异量.结论 依恋类型、恋爱效能、恋爱次数、恋爱持续时间是影响大学生情感倦怠的重要因素;恋爱低自我评价是情感倦怠的核心评估维度.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自尊量表(SES)、孤独量表(UCLA),对随机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50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除突显性外)与自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强迫性上网、消极后果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是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及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孤独感是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干预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筛查问卷筛选出实验组与控制组大学生各44名,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孤独感问卷(Loneliness Scale,Univesity of California of Los Angels,UCLA)、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ate Boredon Scale,MSBS)、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筛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孤独感问卷、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交往焦虑量表、行为评估问卷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检出率由100.0%下降到45.8%;实验组干预前后孤独感问卷、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交往焦虑量表、行为评估问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时孤独感问卷、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交往焦虑量表、行为评估问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能有效改善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降低负性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分类量表进行修订并验证信效度。方法以胡丹丹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分类量表为基础,根据DSM-5中网络游戏障碍标准进行条目的修订。随机抽取1 080名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经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最后确定正式量表。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量表包含网络社交成瘾、网络娱乐成瘾、网络信息搜集成瘾、网络购物成瘾4个维度,共21条目,解释总变异的49.879%。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修正后的模型NC=3.690,RMSES=0.051,GFI=0.941,NFI=0.887,IFI=0.915,CFI=0.915,与观察数据适配较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45,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2。结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分类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作为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了解家长抚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对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明确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行为及影响行为因素的差异.方法 对哈尔滨市幼儿园头胎儿童(二胎已生育家庭)与独生儿童(同性别、同班级、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个月的独生儿童1∶1配对)共156对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父母抚养行为问卷(CRPR)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结果 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心理行为总分分别为(17.88±5.93)(19.13±6.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两组家长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1,0.40,P值均>0.05).在抚养方式上,头胎儿童父母的接纳和鼓励成就得分高于独生儿童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2.12,P值均<0.05);在家庭功能方面,两组家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05).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得分与家长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家长抚养方式及家庭功能有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头胎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受同胞关系影响(B=8.74),独生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受家庭角色功能影响(B=1.27).结论 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没有差别,但和谐的同胞关系、家长良好的情绪、适宜的抚养方式和健全的家庭功能可以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