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四神丸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是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效果显著。实验研究表明,四神丸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胃肠运动、肠道内在敏感度、肠道菌群和保护肠黏膜屏障等,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四神丸治疗IBS-D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以期为四神丸的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发病机制多样,因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IBS-D患者因病情反复难愈,影响生活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焦虑,抑郁的状态亦可影响内脏感受,增加肠道敏感性,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IBS-D的主要发病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紊乱、肠道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均与脑肠互动紊乱相关。IBS-D患者长期精神慢性应激状态易诱发脑肠互动功能紊乱,脑肠互动是脑肠轴调控胃肠功能的主要调控方式,以脑肠轴及脑肠肽为物质基础进行脑与肠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医认为IBS-D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郁则情志不畅,而脑内各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及含量与情绪密切相关。痛泻要方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常用基础方,具有柔肝补脾,祛湿止泻的功能,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已有多项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及其对脑肠互动功能及脑肠肽含量的影响,但未将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联系起来。笔者以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基于脑肠互动紊乱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阐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笔者综合近5年来痛泻要方治疗IBS-D及痛泻药方与脑肠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探讨痛泻要方通过影响脑肠轴及脑肠肽来治疗IBS-D。  相似文献   

4.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可按症状分为便秘型IBS和腹泻型IBS(IBS-D),其中,IBS-D对患者的情绪及神经活动影响更大。本研究通过分析耳穴压贴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情绪的影响,以期为IBS-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IBS-D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  相似文献   

5.
朱惠萍  任光荣 《陕西中医》2013,(12):1670-1671
<正>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病变[1],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2]。IBS-D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目前,现代医学对于IBS-D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但葛恒松[3]、周军丽[4]等的研究均表明,中医对IBS-D的  相似文献   

6.
王云  赵崧 《陕西中医》2022,(5):612-615,62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类易受饮食、生活环境及心理精神影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机制仍在探索中,但内脏敏感性增高被认为是导致IBS-D发生的核心机制,其主要体现为感觉异常或阈值下降,即低于一般刺激时患者易出现腹痛、腹部不适及腹泻的症状。目前中医上对IBS-D患者病因病机认识尚有争议,但该病本于脾虚,病久导致脾肾阳虚的病机是公认的。结合二者临床特点及相关研究,推测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表现与内脏高敏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病因复杂,中医药因其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治疗IBS,不仅疗效高,而且不良反应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IBS主要临床类型,痛泻要方(TXYF)是当前IBS-D基础与临床研究最热门的中药处方,但其科学内涵需要深入发掘,通过对近年来TXYF治疗IBS-D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TXYF基础与临床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中医外治法如脐疗、针刺、灸法、中药灌肠、推拿、耳穴刺激等治疗IBS-D的临床实验研究。分析表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IBS-D,具有起效快、效果好、费用低、安全度高等特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具体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还需更多基础系统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肠易激综合征~([1])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2]),根据粪便形状改变可以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王国斌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其治疗IBS-D的经验介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为主,因此,建立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对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近年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建立IBS-D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方法与研究思路,为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理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阐述其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及选取马伟明主任中医师临床治疗IBS-D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组方规律;并分析...  相似文献   

1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内脏高敏感和胃肠动力异常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脑-肠相互作用在许多疼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尤其是IBS-D)中起重要作用,5-羟色胺(5-HT)作为调节胃肠功能的重要脑肠肽,通过脑-肠互动作用影响大脑活动、胃肠运动、疼痛感知、黏膜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与IBS-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凭借“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色理念,中医药在改善胃肠道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与调控5-HT信号通路关系密切。该文拟基于5-HT信号通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着重点,系统阐述中医药对IBS-D不同中医证候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特点,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习惯异常、大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以粪便性状之不同将其分作腹泻型、未定型、便秘型以及混合型4个类型,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率最高[1]。IB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待明确,多认为与遗传、免疫异常、饮食习惯、个人体质及精神等因素等有关[2]。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为主。IBS-D作为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甚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临床优势,古今文献都有大量相关记载和报道。笔者根据从医数十年的临床所得,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展开述评,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当前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病证结合模型造模方式多样,评价标准繁多,但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造模思路单一,造模方法病证堆砌缺乏中医理论指导,模型评价主观性强尚无特异性指标及评价体系不完善。虽然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显著,但其效应机制不明确,临床也未形成规范的指南,符合临床特征的病证模型既是研究的基石更是突破口。该文旨在对现有肝郁脾虚型IBS-D中医病证模型的制备思路、方法、评价展开讨论,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可行的模型制备思路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脾虚湿阻型IBS-D患者90例,符合罗马ⅢIBS-D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病机虽然有肝脾失调、肝旺脾虚、肝郁脾虚之别,但总与肝、脾两脏相关,且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三个方面综述肝郁脾虚型IBS-D的中医研究进展。以痛泻要方为代表,具有调肝理脾功效的中药方剂能很好地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及心理、行为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中医药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轴、内脏高敏感及相关离子转运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焦虑状态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的相关性,并评价中药复方加味理肠饮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通过焦虑量表(SAS)评分,调查IBS-D病人中伴随焦虑状态的发病率,以了解伴焦虑状态的IBS-D的发病特点。并随机选择60例伴有焦虑状态的IBS-D病人以加味理肠饮进行干预,通过给药前后焦虑状态的量化评分、临床症状、直肠肛门测压、血清IL-10和TNF-α水平变化等项目的对比,评价中药干预的疗效。结果 IBS-D病人中伴随焦虑状态的发病率高达60%,给药前后观察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均焦虑评分降低,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初始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状态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密切相关,加味理肠饮治疗伴有焦虑状态的IBS-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常见内科病症。目前,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往往难获满意的效果。传统医学,特别是穴位贴敷及其相关疗法,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且经济安全便捷。就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及其相关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是脾胃病科的常见病,亦属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近年来从肝脾论治IBS-D备受广大医家的推崇,已然成为中医主流辨证思维。本文围绕理论、临床及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概述从肝脾论治IBS-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以期为同道辨治IBS-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