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龄儿童家长铅中毒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掌握学龄儿童家长儿童铅中毒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规划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大理市城区16所小学随机抽取35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测评其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态度、行为知晓率。结果:学龄儿童家长对工业性铅污染源的认识较清楚(66.1%~83.0%),但对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铅污染源认识存在不足(56.9%~83.9%)。掌握铅污染源、铅在体内转运转化知识较多者主要是父母的文化层次和家庭经济收入较高者,多数家长对儿童铅中毒健康教育持赞成态度。结论:学龄儿童家长对铅中毒知识了解不够,亟待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2.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14所中学共5 781名学生使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中学生学习压力源量表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学校类型、学段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学生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24,4.59,4.17,3.29,P值均<0.05),男生生活环境状况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5);女生社会心理功能得分高于男生(P值均<0.05);重点中学学生得分高于普通中学学生(P值均<0.01);初中生比高中生得分高(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源总分及各维度、年龄、性别等因素与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P值均<0.05).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应采取相关策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宿州市0~15岁儿童血铅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宿州市0~15岁儿童的血铅水平,为防治儿童铅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4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就诊的4113名宿州市0~1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结果儿童血铅均值为(53.05±19.44)μg/L,平均铅中毒率为1.8%。男童血铅均值和铅中毒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值均0.01),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婴幼儿(P0.01),学龄前儿童铅中毒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值均0.05)。结论宿州市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是铅中毒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了解西安市小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和行为形成情况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制定学生传染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14个区/县93所小学的4 454名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8.5%,男女生知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36,P=0.164);城区学生知晓率为54.5%,郊县学生为47.3%,农村学生为38.9%(x2=1 115.45,P<0.01).学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8.9%,绝大多数行为形成率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种行为形成率均为城区高于郊县、郊县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农村、主要监护人学历较低的学生,其相关知识答对题数较少(β值分别为-0.948,0.344,P值均<0.01);农村、监护人学历较低、男生及近1年患过传染病的学生,其健康行为答对题数较少(β值分别为-0.479,0.292,0.518,0.475,P值均<0.01).结论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健康相关行为有待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应主抓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5.
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对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为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改善及营养知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北平泉县、湖北五峰县、云南隆阳区、湖南平江县、吉林敦化市5个县区二~六年级2 939名小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为21.4% ~97.4%,其中对营养早餐的食物组成认知率最低,为21.4%,而合理选择零食的(97.4%)正答率最高.住宿生多数知识点的正答率高于走读生(P值均<0.01);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或仅父亲外出打工学生的正答率高于父母都外出打工或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P值均<0.01).各个知识点的正答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且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6.03±1.75)分,不同年级、地区、是否住宿和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学生间营养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应积极开展营养知识宣教,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8个区县98所中学7 691名中学生进行学生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题的知晓率在19.6%~ 94.7%之间.传染病传播途径方面题目的平均得分较低,为(0.48±0.19)分.城区学生传染病知识得分高于郊区学生,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1).除传染病预防外,其他知识得分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除温度计使用外,其他知识得分均为受过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者得分较高(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所在地、年级、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接受过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是传染病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5.37,-4.97,6.64,-6.40,-11.91,P值均<0.01).结论 北京中小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待提高,特别是传播途径方面.传染病知识的获得受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了解儿童伤害现况及其教育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和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干预后使用同一问卷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复测,干预组儿童在复测3个月后进行有关伤害知识问卷追踪,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儿童及家长伤害相关知识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5%,伤害原因依次为交通伤害(33.2%)、跌落坠伤(31.6%)、动物抓咬伤(16.0%)、其他(3.2%).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应急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48,5.429,P值均<0.05);父亲温暖理解得分、母亲温暖理解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母亲惩罚严厉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56,2.108,-2.401,P值均<0.05).干预组儿童干预后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和行为及格率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611,82.692,20.449,10.491,P值均<0.05);教育干预后总伤害、交通伤及跌落伤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儿童与家长对伤害的了解,同时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连市三~五年级小学生铅中毒知识的知晓状况以及健康相关行为,评价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大连市2个区15所学校的三~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全校师生开展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干预,以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三~五年级小学生关于儿童铅中毒相关知识及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后平均得分均明显提高(P<0.01)。不同年级学生知识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五年级高于四年级,四年级高于三年级(F=25.876,P<0.01);干预后四、五年级高于三年级(F=7.687,P<0.05)。不同年级学生干预前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8,P>0.05),干预后三、四年级学生行为得分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F=3.948,P<0.05)。女生行为得分在干预前后均明显高于男生。结论对小学生进行预防儿童铅中毒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小学生对铅中毒的认识及预防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小珍  李奕慧  唐宏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04-1507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特征及其背景影响因素,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3城市6所小学1 354名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和自编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得分低于正常儿童(t=-13.20,P<0.01),自我意识总分偏低者(得分<46分)比例高达64.79%.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总分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32,P<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权威型、专断型和溺爱型家庭(F=-2.32,P<0.01),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及父亲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非留守儿童高于独生子女与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01,-2.33,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上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儿童得分高于其他文化水平的儿童(F=-3.86,P<0.05);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因子得分上男生、城镇生源、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困难儿童高于女生、农村生源、独生子女的儿童(t值分别为4.98,2.57,-3.09,P值均<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儿童(F=3.21,P<0.05);自我意识量表合群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88,P<0.01),父亲民主教养方式、母亲民主教养方式高于父母其他教养方式儿童(F值分别为3.24,2.77,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于其他文化水平、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其他教养方式(F值分别为3.70,8.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的因素(B=2.58,P<0.01).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亟待提高,母亲教养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肖雨  金宇  郭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37-1639,1644
揭示青春期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与家庭关系的关联,为维护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按地域分布,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广州、珠海、中山、东莞各整群抽取1所政府指定务工子弟学校,将全部在校青春期流动儿童共1 478名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及安全感量表调查.结果 青春期流动儿童中女生安全感各维度得分均低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感情尚可、父母经常在家、父母感情不佳、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的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父母不经常在家父母较少与孩子沟通的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5岁前后不与父母分离的流动儿童相比,5岁前后都与父母分离的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较低,5岁前与父母不分离、5岁后与父母分离的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也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年与父母分离期间由不同主要照顾者照顾的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青春期流动儿童女生、早年与父母分离特别是5岁前分离或在分离期间主要由父母流动地照顾的流动儿童安全感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1.
了解“二孩家庭”中出生顺序及2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对学龄儿童情绪行为的影响,为父母更合理地生育和养育二孩提供参考.方法 在广州市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482名二至五年级来自“二孩家庭”的小学生(排除双胞胎)为研究对象,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其情绪行为.结果 长子女的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得分较幼子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09,-0.16,-0.09,-0.10,P值均<0.05).与长子女0~3岁的年龄差相比,6~<9岁的年龄差时长子女的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得分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0,0.21,P值均<0.05);对于幼子女,不同年龄差间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二孩家庭”的学龄期儿童中,长子女的情绪行为状况较幼子女差.二孩间的年龄差对长子女有影响,但对幼子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儿童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为帮助家长针对不同性别儿童找到更为理想的教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2015年4-10月,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中的2 644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完成《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和《WHO神经行为核心测验组合》测试.结果 经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数字跨度顺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70,3.207,P值均<0.05);不同性别儿童数字跨度顺序得分不同(F=4.682,P=0.031);儿童性别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F=2.603,P=0.034)、数字跨度顺序得分(F=3.139,P=0.014)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经分层方差分析,男童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F=2.691,P=0.030)、数字跨度顺序得分(F=3.291,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童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F=3.162,P=0.013)、数字跨度顺序得分(F=3.180,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t检验,女童数字跨度顺序得分高于男童(t=-2.590,P=0.010),男童习惯用手2次得分之和、非习惯用手2次得分之和高于女童(t值分别为4.204,7.572,P值均<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除直接影响儿童神经行为外,两者对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还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评价学龄儿童食物营养素养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营养健康教育和儿童营养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市2所初中、3所小学4 359名三至八年级在校生进行食物营养素养评价,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食物环境等相关信息.儿童食物营养素养得分采用相对评价法,均折算为百分制.结果 学龄儿童食物营养素养平均得分为(61.91±9.22)分,其中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素养水平得分依次递增;食物营养相关知识与理念得分高于技能得分,其中“摄入食物”技能得分最低(60.45±11.00)分.小学阶段儿童食物营养素养随年龄、年级呈上升趋势,但初中阶段食物营养素养水平反而低于小学高年级(P值均<0.05);女生、独生子女、非寄宿生、城镇户口、家庭富足、主要照顾人为父母/祖父母且受教育水平较高、学习过营养健康知识的儿童食物营养素养高于对应组别(P值均<0.05).独生子女、非寄宿生、城镇户口儿童的互动性食物营养素养水平低于对应组别(P值均<0.05).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食物营养素养水平明显相关,家中经常备有水果、较少在外就餐、家人进餐专注、经常交流食物营养信息的儿童食物营养素养总得分较高(P值均<0.05).结论 学龄儿童食物营养素养水平得分率较低.社会人口学特征、学校营养教育经历和家庭食物环境是影响儿童食物营养素养的主要因素.应将农村地区、低龄、家庭子女数量较多、寄宿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缺乏父母/祖父母照顾、学校无营养教育、家庭食物环境较差的儿童作为下一步营养教育和营养改善的主要目标人群.  相似文献   

14.
研究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与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为探讨父母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锦州市2所小学共835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7.01%,其中男生为16.43%,女生为17.5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0,P<0.01).男生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6,0.176,0.129,P值均<0.01);女生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9,0.108,0.165,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独生情况及性别均呈线性回归关系(R2=0.16,F=20.03,P<0.01).结论 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儿童家长在子女教育态度方面存在问题.应纠正问题儿童家长教育态度,并提供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了解西安市7~ 10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为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多阶段随机整群抽取西安市1 180名7~ 10岁儿童,采用集体填写学龄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龋齿病因及日常防龋方法的知晓率均不足85%,正确刷牙率低于70%.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正确刷牙率,城市优于农村(χ2值分别为46.227,108.645,P值均<0.01),女孩好于男孩(Fisher确切概率法,P值均<0.05),较高年级组的知晓率也较高(x2=23.056,P<0.01).结论 应该加强农村地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作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对儿童及家长同时进行宣教.  相似文献   

16.
了解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和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关联,为儿童忽视防治及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农村6所幼儿园中1 326名3~6岁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用问卷”和“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乌鲁木齐农村儿童总忽视率为51.89%,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37%.有行为问题组的儿童忽视各层面的得分均高于行为正常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4.05,2.95,2.44,3.01,2.71,P值均<0.05).情感层面忽视除与心身问题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8,0.80,0.15,0.14,0.19,P值均<0.05);教育层面忽视除与焦虑、多动指数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0.05,0.62,0.08,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行为问题比较多见.有关部门及家长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为网络成瘾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观察组)和9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应对方式总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解决问题和求助2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状况差和父母教养粗放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的治疗除药物以外,青少年和父母的心理重建以及构建良好的多层次、多角度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了解潍坊市城乡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对适宜儿童实施窝沟封闭项目状况,为更好地开展口腔教育和防龋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潍坊市19所城乡小学二年级儿童共2 967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口腔卫生知识问卷调查,对适宜儿童实施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术.结果 乡村儿童乳牙患龋率和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均高于城区儿童(P值均<0.05),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率城区高于乡村(x2=41.622,P<0.01).城区儿童对引起龋齿的不良行为和牙齿的自我保护方法知识掌握程度高于乡村儿童;将口腔卫生保健教育纳入学生课堂教育学校的儿童口腔卫生知识掌握程度高于未开展口腔卫生保健教育的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区儿童刷牙行为较农村儿童明显规范(P值均<0.01).结论 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学校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影响较大.学校、社会和家长应共同努力,积极实施窝沟封闭项目,预防儿童第一恒磨牙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南宁市青秀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Conner's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对南宁青秀区3 061名6~14岁学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49%,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皆高于女童(P值均<0.01);低、中龄组儿童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均高于高龄组(P值均<0.05);父母亲低学历组儿童的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均高于父母亲中、高等学历组儿童 (P值均<0.05) 。父母关系、学习成绩等是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 南宁青秀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略高于全国水平,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探索广州市6~12岁儿童夜间睡眠时长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儿童夜间睡眠时长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区儿童4 160名,采用父母版困难与长处问卷和自编睡眠问卷测量心理行为问题和夜间睡眠时长.结果 广州市城区学龄儿童日均夜间睡眠时长为(9.07±0.76)h,睡眠时间不足9 h的有1 912人(46.0%),在9~11 h之间的2 193人(52.7%),超过11 h的55人(1.3%).不同睡眠时间型及母亲教育水平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睡眠时间儿童静态行为时间、午睡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夜间睡眠时长与学龄儿童的困难总得分以及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分量表得分呈正向U型曲线关系(P值均<0.05).儿童的困难总得分以及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分量表的夜间睡眠时长拐点值分别为9.65,9.25,9.42和9.30 h.结论 夜间睡眠时长与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非线性关系;夜间睡眠时长在9~10 h之间时,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