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较早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较早与身体素质的相关关系.方法 资料均来自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数据,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年龄的第10百分位数(P10)概率界值,将界值以前已来月经者定义为月经初潮较早(9.0~11.6岁),共筛选出初潮较早女生1072名,按城乡、年龄(精确到0.1岁),以1∶1频数匹配未来初潮女生,共1072名,并选取其50 m跑、立定跳远、50 m×8往返跑(7~12岁)、仰卧起坐4项身体素质指标.按年龄、城乡分层采用单水平t检验分析初潮较早组与未来潮组女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差异;构建多水平单因变量和多因变量模型分析月经初潮较早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144名学生,城市11.0 ~11.6岁组初潮较早女生的50 m跑时间、立定跳远距离、仰卧起坐个数分别为(9.78±0.85)s、(153.81±18.59) cm、(27.79±10.25)个,未来潮学生分别为(10.01 ±0.90)s、(149.71±18.72)cm、(26.28±10.1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2、3.43、2.31,P值均<0.01);农村11.0~11.6岁组初潮较早女生50 m×8往返跑时间、仰卧起坐个数分别为(120.92±13.06)s、(24.96±8.97)个,未来潮女生分别为(120.92±13.06)s、(22.96±9.8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9、2.77,P值均<0.01),10.0 ~10.9岁初潮较早、未来潮女生50 m×8往返跑时间分别为(128.52±15.74)s、(123.89±13.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多水平分析结果显示,月经初潮较早女生50 m跑时间、立定跳远距离、仰卧起坐个数分别比未来潮女生高0.12s、3.14 cm、1.11个(Waldx2值分别为4.00、6.22、4.07,P值均<0.05),而50 m×8往返跑时间比未来潮学生低1.95 s(Waldx2=3.96,P<0.05).结论 中国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较早可能与身体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肌力素质增加及耐力素质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7~17岁女生青春期月经初潮较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 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选择体测项目(身高、体重、血压等)、月经初潮史等资料记录完整的7~17岁女生作为研究对象,共76 869名.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第10百分位数(P10)概率界值,月经初潮出现年龄小于其对应的界值定义为初潮时间较早,按城乡、年龄进行1∶2匹配未来初潮者,初潮较早者和未来潮者分别作为初潮较早组和未来潮组,收缩压或舒张压大于其对应的同年龄第95百分位数(P95)值定义为“收缩压或舒张压偏高”,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大于其对应的同年龄P95值定义为“血压偏高”.采用x2检验分析已来潮和未来潮女生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差异,并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初潮较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 76 869名女生身高为(152.2±10.4)cm,BMI为(18.7±3.1) kg/m2,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分别为(103.4±11.0) mm Hg(1 mm Hg =0.133 kPa)和(65.0±9.1) mm Hg,已来潮女生有47 942名(62.4%),未来潮女生有28 927名(37.6%).女生9岁开始出现月经初潮,13岁时有81.5%(7123/8736)的女生已出现月经来潮.11岁组、12岁组、13岁组已来潮女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6.71% (100/1490)、5.99%(265/4423) 、5.38%(383/7123),明显高于同龄未来潮女生的3.78% (265/7005)、3.33% (144/4328)、4.09%(66/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32.36、4.46,P值均<0.05).初潮较早者年龄在9~11岁,其中11岁组血压偏高、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6.08% (49/806)、4.84%(39/806)、3.35% (27/806),明显高于同年龄未来潮组的3.11% (50/1607)、2.30%(37/1607)、1.43% (23/1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02、11.32、9.74,P值均<0.01).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在控制了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年龄后,初潮较早者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仍然高于同龄未来潮者[OR =2.188(95% CI:1.254~3.818)],其中初潮较早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均高于同龄未来潮者[OR(95% CI)值分别为1.925(1.097~3.379)、2.088(1.072 ~4.065)].结论 月经初潮较早可能与血压升高有关联,可能会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年龄进一步提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较早与身体形态发育的关系.方法 资料均来自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数据,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年龄的第10百分位数(P10)概率界值,将界值以前已来月经者定义为月经初潮较早(9.0~11.6岁),共筛选出初潮较早女生1072名,按城乡、年龄(精确到0.1岁)1∶2频数匹配未来潮女生2144名,并选取其身高、体重、坐高、胸围、BMI和身高坐高指数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9.0~11.6岁各组中月经初潮较组与未来潮女生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x2检验分析超重、肥胖率的差异;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月经初潮较早与各项形态指标及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纳入1072名月经初潮较早者以及2144名未来潮者.初潮较早组女生身高、坐高、胸围、体重和BMI分别为(151.42±7.46) cm、(80.86±4.21)cm、(73.88 ±7.72)cm、(44.32±9.35)kg和(19.18 ±3.03) kg/m2,未来潮组分别为(144.86±7.55)cm、(76.96±4.05)cm、(67.25±6.94) cm、(36.07 ±7.88)kg和(16.64±2.48) 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0、-23.69、-24.38、-23.12、-20.17、-6.33,P值均<0.01);多水平分析结果显示,9.0~11.6岁组月经初潮较早与各项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均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初潮较早组女生与未来潮组比较,身高、坐高、胸围、体重和BMI分别高5.28 cm、3.37 cm、5.53 cm、6.37 kg、1.79 kg/m2;分年龄段分析,发现初潮较早组与未来潮组之间身高、坐高和体重的差异随年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胸围呈“U”形变化;9.0~10.8、10.9~11.0、11.1 ~11.2岁组初潮较早女生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未来潮组的2.98倍(95% CI:1.92 ~4.63)、6.76倍(95% CI:2.79 ~16.39)、2.99倍(95%CI:1.40~6.40).结论 中国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较早与身高、坐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有关,且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无锡市普通中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已来潮女生3 122名,进行月经初潮年龄及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该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0岁,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矛盾性、情感表达、亲密度为影响月经初潮的主要因素。结论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改善不良家庭关系,创造良好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君  张洪波  陶芳标  许娟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19-1320
目的了解安徽省女生月经初潮及初潮前后体脂变化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要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南、中、北3个地区城乡9-18岁中小学女生3000人进行调查,并测量体质指数(BMI)、腹部皮脂厚度、上臂皮脂厚度和肩胛下皮脂厚度4项指标。结果城市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76岁,农村女生13.11岁,城乡最小月经初潮年龄均为10岁。体质指数、腹部皮脂厚度、上臂皮脂厚度和肩胛下皮脂厚度4项指标均值来潮组均大于未来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因素关系密切;安徽省汉族学生月经初潮年龄呈现提前趋势,性教育应提前,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了解云南省女生月经初潮与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开展青春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对云南省7个民族9~18岁女生月经来潮对身高、体重、胸围、维尔威克指数的影响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2010年云南省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年龄最小为汉族(12.62岁)、纳西族(12.64岁),最大为佤族(13.06岁)、哈尼族(13.12岁).11~ 14岁各民族来潮组女生形态发育优于未来潮组(P<0.01).月经来潮早的汉族、纳西族各年龄段女生的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其他民族女生,并一直持续到18岁成年期之后.结论 女生月经初潮与形态发育关系密切.初潮年龄与经济水平、营养状况有关,且受儿童期体格发育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女生月经初潮现状,探讨女生月经来潮时间早晚与体力活动和睡眠时间的关系,为开展女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女生5 393名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共有1 848名女生经历了月经初潮,月经来潮女生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2.5±1.1)岁.控制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等协变量后,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组的女生平均每周进行≥5d的高、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分别是非提前组的1.35(1.07~ 1.70)和1.38(1.06~ 1.66)倍;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组女生平均每天静态行为时间≥2h是非提前组0.76(0.59~ 0.97)倍;女生月经初潮提前组与非提前组在睡眠时间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1.P<0.05).结论 月经初潮时间的早晚会影响女生的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且月经初潮提前组睡眠时间长于非提前组.学校和家庭应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青春期女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月经初潮早发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无锡市市区调查26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3 865名,筛选出192名初潮早发女生(初潮年龄<11岁),采用1∶2配对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2例初潮早发女孩及对照女孩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10项负性生活事件中有9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考试失败或不理想、感到受人歧视或冷遇、经常与同学发生纠纷、预期评选(如三好学生)落空、感到升学压力大等均进入多因素模型。结论女性月经初潮早发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月经初潮年龄是评价青少年青春期生长发育、性成熟的重要指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为了解永州市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为生理卫生课的开设时间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1999年10月~12月对永州市中学、中专部分女生月经初潮年龄进行了一次调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永州市三所普通中学、三所中专学校15~19岁7000名女生,其中汉族6652人,瑶族348人。1.2 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回顾性调  相似文献   

10.
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女生月经初潮时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女生月经初潮的季节和月份分布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和1985年出生的1416名河北籍汉族女生为对象,分为农村和城镇2组,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组女生月经初潮出现在夏季的占36.71,出现在7月的占14.77,出现在1月的占11.81;城镇组女生月经初潮出现在夏季的占39.57,出现在7月的占17.02,出现在2月的占12.77。结论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女生月经初潮季节和月份分布曲线均呈双峰性特征。第1高峰在夏季(7月),第2高峰在冬季(1-2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成熟较早的女孩手腕骨骨龄、重点标志及骨皮质发育特点,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相关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春期发育调查基础上,选择11岁前发生月经初潮的62名女生,拍照手腕骨X线片,判定骨龄,并观察重点骨发育标志,测量第Ⅱ掌骨骨皮质厚度。结果被检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均值为10.6岁,平均骨龄达13.3岁,其中52人(83.9%)初潮骨龄处于13.0~14.0岁之间。该群体的初潮平均骨龄比她们的初潮平均时间年龄大2.7岁。本组女生月经初潮时59人拇指内侧种籽骨已萌出,但有3例尚未见该籽骨。被检对象的第Ⅱ掌骨皮质厚度已达到该地区12.3岁发育水平。结论采用平均骨龄预测女孩月经初潮,无论对普通女孩,还是对性成熟较早者,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学生情绪管理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宣城、淮北、蚌埠市12所学校的5 8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情绪管理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男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女生,高中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情绪管理能力组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低情绪管理能力组(P<0.01).在控制性别、学段、父母文化程度等变量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情绪管理能力对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力(β=-0.368,P<0.01).结论 中学生情绪管理和攻击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应提升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唐玲  陶芳标  朱鹏  徐红  赵玉秋  王惠  张悦  周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275-5279
目的:了解安徽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变化情况及不同经济状况地区月经初潮年龄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月经初潮年龄与肥胖度的关系。方法:按照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的相关要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南、北、中3个地区的城乡7~18岁中小学女生共6 840人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腹部、上臂、肩胛下皮褶厚度等指标,并对她们是否有月经初潮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安徽省汉族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44岁,与往年相比呈现提前趋势。城乡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2.39及12.49岁。体质指数、腰高比及3个部位皮下脂肪厚度等指标的均值来潮组均大于未来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因素关系密切,呈现负相关;应该提前加强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及让中小学生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减缓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了解安徽省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指标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测量分布情况,探寻月经初潮年龄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相关要求,测量安徽省合肥、宿州、池州3个地区城乡7~18岁汉族女生共4 844人的上臂、腹部、肩胛下皮褶厚度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计算体脂率、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和腰臀比;利用问卷调查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应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年龄.结果 安徽省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1.95岁,合肥、池州和宿州3个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2.11岁、12.32岁和11.40岁.城乡女生半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1.68岁和12.21岁,城乡相差0.53岁.9~13岁组初潮组中体脂率高的人数百分比比未初潮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对应分析体脂率、皮褶厚度与月经初潮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BMI、腰高比和腰臀比与月经初潮只存在一定关联性.安徽省女童月经初潮年龄与体脂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变化趋势及与体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陈丽萍  居文 《中国校医》2007,21(6):614-616
目的了解福建省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现状及其变化规律。探讨月经初潮与形态、机能、素质的关系,为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法,对7~18岁3847名女生进行现状调查,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平均年龄(MMA)。结果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5岁,城乡月经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形态指标(身高、体质量、胸围、坐高)、维尔维克指数、劳累尔指数、肺活量,均为来潮组明显大于未来潮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则表现为未来潮组高于来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学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提前趋势依然存在。形态发育、机能指标与青春期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无锡市女中学生初潮年龄落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无锡市4 978名初一到初三女生,对其进行月经初潮情况、家庭环境及负性生活事件调查。将初潮年龄≥14岁定义为初潮年龄落后,排除器质性病变,检出142名初潮年龄落后女生;按照1∶2配对设立对照组。结果中学女生初潮年龄落后检出率为6.1%。初潮年龄落后组与对照组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环境因素中除情感表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及负性生活事件对初潮年龄落后女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9~18岁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与形态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9~18岁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与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少数民族女生生长发育规律和开展青春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对蒙、回、壮、朝鲜族9~18岁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身高、体重、胸围和BM I等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检验。结果 2005年蒙、回、壮和朝鲜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分别为12.78,13.28,12.71,12.35岁。18岁组蒙、回、壮和朝鲜族女生身高分别为159.0,159.0,155.1和157.5 cm,体重分别为54.7,53.3,47.6和52.3 kg,胸围分别为78.7,78.8,75.7和79.4 cm。11~14岁已来潮女生形态发育情况要好于未来潮女生(P值均<0.01)。结论朝鲜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早于蒙、回、壮族,蒙古族和回族女生成年身高较高,月经初潮与形态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安芹  满晓琛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486-1488
考察初中生和高中生亲子三角关系、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差异,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山东省2 所中学选取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共411 名初中生和422 名高中生,采用亲子三角关系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自我分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心理弹性在亲子三角关系和自我分化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0%; 学段调节了中介过程,在前半路径初中生亲子三角关系负向预测心理弹性(t = -4.61,P<0.01),但高中生无统计学意义(t = -0.72,P>0.05); 在后半路径初中生(t = 13.84,P<0.01) 和高中生(t = 16.37,P<0.01) 心理弹性对自我分化都具有预测作用,但高中生预测作用更强.结论 心理弹性在亲子三角关系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且该中介效应受学段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