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提高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治效果。方法 1995~2000年诊治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10例,其中8例行肾癌根治术加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1例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和下腔静脉节段切除术。1例因故未做手术。癌栓均经CT、彩色多普勒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确诊。结果 2例伴有远处转移者分别存活15和17个月。未能完全切除侵及下腔静脉壁的2例分别存活21和25个月。完全切除侵及下腔静脉壁的2例分别存活32和35个月。1例下腔静脉壁节段切除者随访4个月,现仍存活。2例癌栓与下腔静脉壁未粘连者分别随访38和43个月,现仍存活。结论 CT、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可以准确判断癌栓的位置,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无远处转移者,术后有较高的存活率,应积极手术,已侵及下腕静脉壁者应将受浸润的下腔静脉壁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漏诊原因,以减少此类疾病的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上尿路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4例,伴腺性分化1例,术前行超声造影、静脉尿路造影(IVU)、CT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手段辅助诊断。结果 2例获术前诊断后行肾-输尿管切除术,1例PCNL术中见可疑病变,快速病理证实后行肾-输尿管切除术,1例行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未进一步治疗;此4例获3~18个月随访,1例因肿瘤远处转移死亡,余3例存活。结论上尿路结石继发肾重度积水、肾功能减退及组织坏死等危险因素时,需警惕其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超声造影可提高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早期诊断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必要时应积极手术探查并送快速病理,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3.
完全腹腔镜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在我院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肾盂癌8例,输尿管癌4例,其中2例输尿管癌突入膀胱内。术中采用70°健侧卧位,建立人工气腹,置5枚套管,首先在肾周筋膜外行患侧肾切除,再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其中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未侵入膀胱病例切开部分逼尿肌,将输尿管开口及部分膀胱黏膜拉出膀胱壁外,Hem-o-lock夹毕切断;输尿管癌侵入膀胱病例术前膀胱内保留灌注100 mL稀释后的50 mg羟基喜树碱,切开膀胱前将灌注液自导尿管放出,沿输尿管膀胱入口处周围2 cm环形切除膀胱壁及输尿管开口处肿瘤,2-0可吸收线缝合膀胱。结果该组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50~20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出血80~150 mL,平均95 mL;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9 d,平均7 d,术后病理均为尿路上皮癌。8例患者术后辅以4次GC方案全身化疗。术后随访2~30个月,1例术后7个月因膀胱内肿瘤复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满意,同时具有创伤小、不需要术中更换体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癌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资料。结果:12例腔静脉癌栓均为膈下型,其中肾静脉型1例(8.3%),肝下型9例(75%),肝内型2例(16.7%),无膈上型。彩超诊断腔静脉癌栓的准确率为66.7%(8/12)。假阴性16.7%(2/12)。CT准确率83.3%(10/12)。假阴性16.7%(2/12)。MRI准确率100%。术后3例失访,4例死于全身衰竭和肝转移,平均存活时间22个月,余5例均健在,存活时间6~38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征象。结论: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诊断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的较好方法。对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应采取积极手术的态度,手术方式取决于癌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诊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肾盂癌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报告移行细胞癌8例,鳞癌2例,腺癌2例。肿瘤侵犯肾实质9例,侵犯肾包膜6例,肾门淋巴结有转移5例,输尿管浸润3例,并膀胱肿瘤2例,侵犯肾血管、腹主动脉1例,侵犯肾上腺1例,侵犯十二指肠、胰腺1例。随防6月-10年,1年生存率72.7%,5年生存率3.82%,平均生存3.6年。结论:肾孟癌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的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后腹腔镜下将肾切除后,经膀胱镜行同侧输尿管口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做6~8 cm切口,经腹腔途径将远端输尿管切至膀胱壁内段后,将输尿管完整取出,并经此切口完整取出标本。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3 min,平均术中出血245 mL,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2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病理结果显示:3例肾盂、1例肾盂和输尿管、3例肾盂和膀胱、1例双侧肾盂、4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和膀胱和1例双侧输尿管内可见移行细胞癌。平均随访35个月,无1例患者后腹腔内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并发膀胱癌患者中在随访时发现有2例复发膀胱癌,4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切除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对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下腹正中经腹腔切口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合并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输尿管结石合并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8例中5例为输尿管结石合并输尿管癌,其中3例术前确诊,2例为输尿管镜取石术中发现输尿管肿物。3例为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盂癌,其中2例术前确诊,1例为输尿管镜取石术后血尿不缓解,复查增强CT发现肾盂肿物。8例均行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其中3例伴局部鳞癌样分化。结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与输尿管结石关系密切,且结石引起的梗阻、积水、感染等症状极易掩盖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症状,造成漏诊,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实质浸润为主的肾盂尿路上皮癌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9例患者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结果 CT平扫为肾实质内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MR呈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混杂,边缘不清,肾盏增大、破坏,增强后混杂性轻中度强化,延迟期不均匀强化,且强化幅度有所增加,6例患侧肾脏局部肿大,肾包膜模糊,4例肾周脂肪受侵,1例输尿管上段受侵,1例侵犯右肾动静脉,2例伴有肾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的CT与MR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仔细分析这些征象对正确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肾盂癌(附3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盂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36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手术治疗 ,手术顺利 ,病理检查示移行细胞癌 32例 ,鳞癌 2例 ,肿瘤侵犯肾实质 31例 ,肾门淋巴结有转移 9例 ,侵犯肾包膜 9例 ,输尿管浸润 8例 ,膀胱发现肿瘤 2例 ,侵犯肾血管、腹主动脉 1例 ,侵犯肾上腺并出血 1例。随访 6月~ 11年 ,1年生存率 82 % ,5年生存率 5 5 .6 % ,平均生存 5 .3年 ,肿瘤侵犯膀胱者均定期膀胱镜检复查 ,膀胱内灌注化疗。结论 :肾盂癌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 ,早期诊断 ,及时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应重视输尿管肾镜及经皮肾镜在诊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临床上少见的肾上腺区巨大肿瘤合并静脉瘤栓的诊断和手术经验。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共8例肾上腺区巨大肿瘤(>7cm)合并静脉瘤栓病例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包括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0.6岁(31~62岁),右侧6例、左侧2例。首发症状包括腹部不适、高血压、Cushing面容、月经异常;特殊既往史包括肝硬化、肺癌。所有病例行影像学和内分泌学检查,术前影像学已明确合并下腔静脉瘤栓5例、左肾静脉瘤栓1例;术中发现合并肾上腺中央静脉瘤栓2例。4例右侧合并下腔静脉瘤栓且瘤栓上极较高病例实施开放肿瘤切除及瘤栓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手术(右侧2例、左侧1例),1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平均肿瘤大小8.9 cm(7~11 cm),平均手术时间319 min(120~510 min),平均出血量629 mL(50~1 200 mL),术中输血2例,伤口感染1例。肿瘤类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癌3例、肾上腺转移瘤2例、肾上腺区平滑肌肉瘤2例。术中发现嗜铬细胞瘤瘤栓中混合机化血栓;肾上腺皮质癌层次欠清,包膜极易破;肾上腺转移瘤血供丰富;肾上腺区平滑肌肉瘤均侵犯下腔静脉形成瘤栓,血供不丰富。平均随访时间8.4个月(1~15个月),1例肾上腺皮质癌术后4个月发生肝转移,于1年后死亡。结论:合并瘤栓的肾上腺区巨大肿瘤种类多,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需全面评估和完善术前准备;其手术难度大,方式多样,开放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均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和C-erb B-2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C-erb B-2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5%、54.1%。Fascin和C-erb B-2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为正相关。结论推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Fascin和C-erb B-2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Fascin和C-erb B-2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5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病理诊断为脐尿管癌的1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例脐尿管癌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0~65岁,平均45岁。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10例(其中2例伴黏液尿),下腹部疼痛1例。肿瘤均位于膀胱顶壁或前壁。组织学类型包括黏液腺癌5例,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肠型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4例镜下见脐尿管剩余结构。腺癌均表达CK20和CDX-2,部分病例不同程度表达CK7和34BE12。腺神经内分泌癌还表达CD56、P16和CgA。Sheldon分期Ⅱ期2例,Ⅲa期9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2~65个月,1例术后9个月死于腹腔广泛转移,1例术后23个月出现肺转移,余5例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脐尿管癌是罕见肿瘤,发现时常分期较晚。病理诊断需结合肿瘤部位,免疫组化染色在脐尿管腺癌、膀胱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腺癌的鉴别诊断作用有限,但有助于神经内分泌癌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下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方法:选择 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40岁及以下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的2.2%,男性3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岁(23~40岁)。初诊时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7例(62.8%), 体检发现异常者9例(20.9%),以膀胱刺激症状或排尿异常起病者7例(16.3%)。肿瘤单发者34例(79.1%),多发者9例(20.9%),且多发者均在31~40岁亚组。根据患者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 术后病理分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9例(67.4%),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4例(32.6%)。Ta期31例(72.1%),T1期7例(16.3%), T3期1例(2.3%), T4期3例(7.0%),T1期合并Tis 1例(2.3%)。术后3例失访,另40例随访5~165个月,随访患者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12.5%(5/40), 平均复发时间39个月(3~105个月), 2例患者进展,进展率5%(2/40)。多发患者组复发率33%(3/9),单发患者组复发率5.9%(2/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结论:青年膀胱癌的发病比例呈增长趋势, 无痛性肉眼血尿是青年膀胱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青年患者的下尿路刺激症状同样需警惕肿瘤的发生,术后的复发情况可能与多发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保留肾脏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1988年1月-2014年12月对原发性输尿管癌43例做了保留肾脏的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2~84岁,平均67.3岁。肿瘤发生在左输尿管20侧,右输尿管16侧,双侧输尿管同时发生肿瘤7例。34侧肿瘤发生在远段输尿管,16侧发生在中上段输尿管。行输尿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16侧,行输尿管下段及膀胱袖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30侧,4侧行输尿管镜手术。结果  随访6~312个月,死亡11例,其中5例死于心脑血管疾患;4例死于其他原因,2例死于癌转移,其余32例均存活。输尿管镜手术在1年内均复发,再次切开手术。其中6例在术后6~38个月膀胱再发肿瘤,均经尿道肿瘤切除后无瘤存活。结论  对低级、低期的原发性输尿管肿瘤保留肾脏手术是可行的。其预后良好,但有局部复发的危险,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孟淑娟  陈小君  尹丰  王勇  于永利 《西部医学》2014,26(11):1426-1428
目的 探讨Fasc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cin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20例腺性膀胱炎中仅2例表达(2/20),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3.5% (91/109).癌旁粘膜组与腺性膀胱炎组织比较无差异(P>0.05)、癌旁粘膜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腺性膀胱炎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P>0.05).结论 提示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Fascin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从1997至2007年间我院收治的10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发现有远处转移者,或术中发现为局部晚期考虑手术可能切除不净者,术后行辅助性放疗、化疗或生物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10例均为肉瘤样肾细胞癌.10例患者的临床TNM分期为:T1N0M0 1例,T2N0M0 3例,T3N0M0 1例,T4N0M0 1例,T2N0M1 3例,T4N0M1 1例.其中60%(6/10)的病例发现时已经出现了肾外播散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转移4例,其中1例同时出现脑转移、骨转移及下腔静脉瘤栓各有1例.10位患者总的平均生存期为17个月,晚期病例的平均生存期为8个月,早期病例从诊断到转移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0个月.结论 肉瘤样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少见,恶性程度高,以快速进展为特征,预后不佳.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放化疗敏感性差.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肾脏术式治疗输尿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保留肾脏术式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19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6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4例,腰痛2例;B超偶然发现肾积水3例。结果 19例患者均行保留肾脏手术。行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的患者4例;输尿管下端及膀胱袖口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患者11例;输尿管镜下切除的患者4例。病理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G15例;G28例;G2~G33例;G33例。分期:Ta 1例;T15例;T29例;T34例。17例病例获得随访(89.5%),5年生存率为58.8%(10/17)。术后6个月~2年膀胱癌发生率29.4%(5/17);术后1年~6年同侧上尿路癌复发者29.4%(5/17)。3例患者于术后1~3年死于内科疾病。结论原发输尿管癌为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不佳。对低分级、低分期的肿瘤保留肾脏术式预后良好,但保肾手术有复发的风险,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原发癌合并肾癌的治疗及预后,并进行风险分层。方法: 回顾性研究两个中心的27例多原发癌合并肾癌资料,包括多原发癌的病种及具体治疗方法、各原发癌的间隔时间等,同时随访生存情况,包括复发、转移及存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两种原发癌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为同时性多原发癌,6个月以上为异时性多原发癌。对病例进行简单的风险分层:多原发癌中只要有一种恶性肿瘤分期在Ⅲ期及以上者定义为高风险,否则为低风险。结果: 本组27例患者中,男20例,女7例。第一原发癌(首发癌)年龄42~82岁,平均(61.3±11.7)岁;发现肾癌时年龄43~87岁,平均(66.0±11.3)岁。首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间隔时间18个月(0~360个月)。27例患者中二重癌21例,三重癌4例,四重癌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7例,同时性多原发癌10例。肾癌合并的多原发癌中以累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具体为膀胱癌、肺癌、结肠癌。从最后一种原发癌开始计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2~156个月),有14例存活,死亡的13例中有11例与肿瘤相关。肿瘤分期是预后的影响因素,有一种肿瘤分期在Ⅲ期及以上者(高风险组)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多原发癌合并肾癌相对少见,治疗过程中应对各肿瘤进行标准化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各肿瘤中分期最高者,简单风险分层显示高风险组预后更差,此种分层方法可能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水通道蛋白1、3(AQP1、AQP3)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对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3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AQP1及AQP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与其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AQ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主要表达在微血管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AQP3主要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癌细胞的胞膜及胞质中。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常膀胱组织与不同分级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及AQP3的蛋白表达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膀胱组织与不同病理分期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及AQP3的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QP1及AQP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QP1和AQP3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组织学分级及病理分期有关,在膀胱癌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预测膀胱癌的侵袭性、分期及临床诊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