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评价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双眼视觉改变,以讨论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可能性。方法对3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前后双眼注视状态及双眼单视功能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在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儿童中,其双眼单视功能有改变并发生单眼注视、立体视降低,有少数病例术后视力下降并不能矫正。结论在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中,由于手术过矫,术后存在出现抑制性暗点的可能性,故尔有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危险。手术过矫的原则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及视功能发育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2.
曾俊  刘陇黔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8):1448-145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7-01/2018-08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和斜视度及术后第1d斜视度等资料,探讨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47例(60%),其中术前集合不足型患者43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18例(42%); 基本型患者31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26例(84%); 分开过强型患者4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3例(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与无效者斜视类型、术前视近斜视度具有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类型(基本型)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危险因素(OR=5.769,95%CI:1.790~18.595,P<0.05)。

结论:斜视类型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手术后远期获得中心凹立体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16例4~15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并于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及手术后≥1年时行眼位、双眼视功能、近及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检查.术后远期平均随访3.68年.结果 术后≥1年,216例中有90.74%的儿童获得≤60"的近立体视锐度,74.07%的儿童获得≤60″的远立体视锐度,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手术年龄将患者分为≤6岁组、6~9岁组和≥9岁组,三组间术后远期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锐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有150例(69.44%)眼位正位,66例(30.56%)眼位欠矫,远期正位组与远期欠矫组≤60″的近立体视锐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正位组≤60"的远立体视锐度检出率为80.00%,远期欠矫组≤60″的远立体视锐度检出率为60.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远期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的检出率与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远立体视锐度的密切相关.术后远期保持正位与检出中心凹立体视相关.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近、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不受手术年龄影响.影响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锐度形成的不良因素为远期眼位回退.术前存在远立体视有利于术后形成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故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远立体视丧失以前.  相似文献   

4.

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管理中,眼位控制力至关重要,它是评价手术时机的重要参考指标及监测和判断病情发展严重程度的必要指标之一。因此,眼位控制能力的量化成为间歇性外斜视评估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位控制力评估方法做一综述,帮助临床医生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84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4年至2008年我科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儿8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3~15岁。本组斜视角为-10°(-25△)~-45°(-90△)。  相似文献   

6.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斜视术后训练组采用双眼视功能训练软件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2mo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mo的眼位回退率。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12mo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7.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了术前双眼视觉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具有完好健全的双眼视觉。但因检查手段不同,可影响客观反映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功能。为巩固、改善其双眼视觉,手术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不能控制正位,双眼视觉功能开始恶化之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8.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  梁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49-450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眼位正位率为64%;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恢复62例,占83%;术后有Ⅰ级视功能者40例,占5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申长礼,米琳,范永太原市人民医院贾佩珩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上较为常见,尤以儿童发病较高。目前关于间歇性外斜视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时机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知觉学习训练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同时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中,经同视机检查训练前Ⅰ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到24、27、32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Ⅱ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6、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Ⅲ级视功能18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5、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训练前近立体视19例,训练后增加至21、23、29例,训练前与训练后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远方斜视角为28.33△±11.15△,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分别为27.81△±10.87△,27.98△±11.28△,27.69△±11.56△,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觉学习训练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斜视度,对于未达到手术指证患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在动态与静态刺激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

方法:选取5~12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采用多维空间感知觉训练软件分别进行动态与静态刺激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检查,比较不同刺激下的立体视功能。

结果:动态与静态立体视均存在的患者17例(30%),动态或/和静态立体视功能有缺损者39例(70%),在39例有立体视缺损的患儿中,仅存在静态立体视的患者10例(26%),仅存在动态立体视者25例(64%),立体视缺失者4例(10%)。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动态立体视的检出率高于静态立体视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动态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优于静态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AIM: To assess strabismus control and motor ocular alignment for basic exotropia surgery at 5y follow-up.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80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d less than 17 years of age,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basic exotropia by a single surgeon between years 2000 to 2009 and completed a minimum of 5y follow-up post-operatively were reviewed. Pre- and post-operative characteristics were documented at 1wk, 6mo, 1, 3 and 5y follow-up. Subjects at 5-year follow-up were assigned to the success group if they had a post-operative angle of deviation within 10 prism diopters of exotropia or within 5 prism diopters of esotropia for distance on prism cover test, and had moderate to good strabismus control. The remaining subjects were assigned to the failure group. RESULTS: Post-operative surgical success at one week was 75%, which decreased to 41% at 5y follow-up. The success group was noted to have more patching pre-operatively (P=0.003). The duration of patching a day (P=0.020) and total duration of patching pre-operatively (P=0.030) was higher in the success group. Surgical success at 1y (P=0.004) and 3y (P=0.002)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urgical success at 5y follow-up.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motor alignment and strabismus control for basic exotropia surgery at 1y and beyond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exotropia surgery success at 5-year follow-up.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pre-operative patching and 5-year surgical success of basic intermittent exotropia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的系统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检索MEDILINE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对7篇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标准进行系统评述。结果7篇Ⅱ级证据文献由于资料描述不完整或手术时机选择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均不一致,不能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论一般以年龄大于4岁、斜视度> 20Δ、抑制性暗点的出现、远立体视丢失或丢失趋势中的一个或综合多个指标作为手术干预指征,但由于各文献报道的标准极不一致,难以形成一致性结论,建议为此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间歇性外斜视占中国儿童斜视的44.9%,其自然病程的结局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能眼位恢复正常,还可能患者的斜视度稳定,保持不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观察、遮盖、三棱镜矫正、A型肉毒素注射等.  相似文献   

15.
间接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患者为维持双眼视轴的平行而做出过度的辐辏时,可导致视力、屈光度的一过性改变,出现调节性近视.研究表明,IXT可能促进近视发展,在眼球正位时出现屈光状态改变,此时双眼调节力加强,表现为调节超前,而调节超前与近视有一定联系.因此临床工作中对IXT患者选择适当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3组:Ⅰ组年龄2~5岁,Ⅱ组年龄6~18岁,Ⅲ组年龄19~45岁,观察不同年龄组术前眼位设计、手术前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术后眼位满意率73.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84.2%;Ⅱ组术后眼位满意率89.2%,获双眼单视者78.4%;Ⅲ组眼位满意率75.0%,有双眼单视者50.0%。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设计应根据病人年龄、眼位、融合状态及视疲劳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提高术后正位率及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卢燕  焦永红 《眼科》2013,22(5):324-327
目的 分析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原因并探讨个性化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7例诊断为连续性外斜视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发现内斜视的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发生连续性外斜视年龄、斜视角度、眼球运动、屈光度、双眼视觉、实施外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等。主要指标 发病年龄、屈光度、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1例1岁以前发现内斜视;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2~19岁,平均(6.79±5.39)岁(中位数年龄4岁);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3~21岁,平均(9.00±4.97)岁(中位数年龄8岁)。屈光度为-1.0 ~ +2.0 D者9例(52.9%),>+2.0 D者7例(41.2%),1例(5.9%)为高度近视(-10.0 D)。4例伴有单眼弱视;13例无双眼视功能;平均外斜视角度看近为45△(15△ ~ 95△),看远为50△(20△ ~ 105△);5例(29.4%)内转受限。3例行内直肌复位术,14例行内直肌复位术+外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14例(82.4%)正位,欠矫3例,1例术后半年眼位发生外斜漂移现象;术后三级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本组连续性外斜视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内斜视矫正手术实施年龄小,常伴有单眼弱视、无双眼视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对连续性外斜视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设计,效果较好。(眼科, 2013, 22: 324-3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探讨手术时机。方法17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均应用同视机检测双眼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且7岁以下的患儿改善幅度更加明显。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mm,矫正2^Δ~3^Δ及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Δ~5^Δ计算,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1例行内直肌缩短,4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45例局麻下手术,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5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2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48例,占85.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止确选择手术时机,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术后目标眼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ang XL  Wei Y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964-966
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一段时期内可维持正常眼位及双眼视功能,但是病程多呈进行性,随病程发展可以不同程度影响双眼视功能.一方面,术后眼位有不同程度回退的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矫或复发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术后眼位过矫正继发内斜视者有增加趋势.这些给临床医生决定手术时机以及设计手术目标眼位带来一定困惑: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究竟是早做还是推迟做手术?术后眼位是过矫正好还是欠矫正好?临床存在不同见解甚至误解.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