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手术创伤对脊髓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将10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n= 6),不做任何处理;麻醉组(A组,n = 24),仅行丙泊酚静脉麻醉;手术组(S1、S2、S3组,n = 24),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分别进行伤口大小为1、2、4cm的腹部手术,切割损伤至肌肉层。术后6 h、1 d、3 d、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HMGB1的表达情况,比较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OD),同时观察后足底机械痛阈(MT)和热痛阈(TL)的变化。【结果】 ①腹部创伤后胸段脊髓HMGB1表达上调,术后1 d开始明显增多,3 d达到峰值,7 d有所恢复,以上3个时点各手术组的OD值与C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HMGB1的表达量与组织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术后1 d,S3组的OD值(0.342 ± 0.009)明显大于S1组(0.238 ± 0.005,P= 0.000)和S2组(0.247 ± 0.008,P = 0.000);术后3 d,S3组的OD值(0.396 ± 0.008)明显大于S2组(P = 0.003)和S1组(P= 0.000),S2组(0.335 ± 0.006)明显大于S1组(0.282 ± 0.007,P = 0.006);术后7 d,S3组的OD值(0.298 ± 0.004)明显大于S2组(0.258 ± 0.004,P = 0.008)和S1组(0.245 ± 0.004,P = 0.006)。③术后6 h各手术组的机械痛阈均开始下降,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创伤程度正相关,S3组的机械痛阈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P= 0.013)。 【结论】 HMGB1参与手术应激与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量与组织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慢性手术疼痛的形成可能与HMGB1的持续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监测指标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接受肾部分切除术的145例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48 h根据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肾损伤组和非肾损伤组,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急性肾损伤早期监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肾损伤组术中液体负平衡量及术后6 h平均尿量均少于非肾损伤组,术后6 h血清胱抑素C高于非肾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血清胱抑素C对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优于术中液体负平衡量和术后6 h平均尿量;当术后6 h血清胱抑素C取临界值为0.98 mg/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75.6%。结论:术后6 h血清胱抑素C是预测肾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1月。纳入有关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5.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肠损伤、肠梗阻、术后出血、血清肿、血肿、感染、皮肤坏死),住院时间,复发率。采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RCT文献(最终纳入12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可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RR= 0.18,95%CI:0.10 ~ 0.33,P < 0.0001)和术后感染率(RR = 0.24,95%CI:0.13 ~ 0.42,P< 0.00001),但不能减少术后肠梗阻发生率(RR= 1.02,95%CI:0.41 ~ 2.55,P = 0.96)、术后出血发生率(RR=1.88,95%CI:0.41 ~ 8.71,P= 0.42)、术后血肿发生率(RR=0.92,95%CI:0.55~1.56,P=0.77)、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RR=0.66,95%CI:0.26~ 1.66, P= 0.37),不能降低复发率(RR=1.20,95%CI:0.82~ 1.75,P= 0.35),且术中肠损伤发生率高于开放组(RR=3.95,95%CI:0.99~ 15.74,P= 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由于异质性较大,未进行合并分析。【结论】切口疝腹腔镜下修补术对比开放修补术,术中肠损伤发生率增高,不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血肿发生率、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也不能降低复发率,但腔镜下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低。鉴于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不同,应开展设计样本量更大、质量更高的RCT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PTCA)后QT离散度早期变化。方法对起病6h以内的24例AMI患者施行PPTCA,分析术前0.5h和术后2hQT离散度——未校正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QT离散度比率(QTdR)。结果术前与术后QT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QTd(70±27)ms对(67±24)ms,P=0.6136;QTcd(82±34)ms对(77±27)ms,P=0.5785;QTdR(10±4.8)%对(9.2±3.8)%,P=0.5060。结论PPTCA不影响AMI早期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评价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联合检测在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病情评估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收治的90例AKI患者(AKI组)的血液标本,均符合AKI诊断标准。根据AKI分期标准分为AKI1期组(30例)、AKI2期组(30例)和AKI3期组(30例),记录其血清CysC、尿NGAL的变化,并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分析CysC及NGAL与APACHEⅡ的相关性,评价两者联合检测在AKI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与其它3组相比,AKI3期患者血清CysC及尿NGA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患者血清CysC、尿NGAL与APACHEⅡ成明显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877、0.717,P<0.05);AKI患者死亡率为28.89%(26/90),血清CysC及尿NGAL水平随APACHEⅡ评分增多而升高,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ysC+NGAL组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高CysC及高NG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AKI患者血清CysC和尿NGAL均升高,血清CysC及尿NGAL是反映AKI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以作为评价AK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17例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动态观察了围麻醉手术期红细胞(RBC)丙酮酸激酶(PK)活性、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显示:PK在手术结束后10min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24h仍无回升。术中血糖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但至术后10min和24h明显升高(分别P<0.001和0.01)。术中、术后血清胰岛素与术前比较亦无明显变化,但至术后24h呈非常显著上升(P<0.001)。PK的变化与血糖呈明显负相关(r=-0.939,P<0.05),而与胰岛素变化无相关性(r=-0.501,P>0.05)。血糖变化与胰岛素亦无相关性(r=0.198,P>0.05)。结果提示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下上腹部手术可引起明显的糖代谢障碍。我们认为糖酵解通路的抑制如PK活性抑制,是手术创伤后糖代谢障碍和葡萄糖利用下降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蒲公英合剂空气消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过程中持续空气消毒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空气采样器采样分析法,比较蒲公英合剂(为A组)与空气清菌片(为C组)及水蒸气(为B组)对手术过程中房间内空气自然菌的杀菌效果。【结果】①术中1h菌落下降率〉30%的例数:A组与B组、A组与C组及C组与B组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性(P〈0.01),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显性(P〈0.05),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显性(P〉0.05)。②术后切口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右旋美托咪啶组(Dex)采用右旋美托咪啶5 μg·kg-1·h-1恒速输注2 h;拮抗剂组(Dex+Yoh)于开启注射泵前10 min经尾静脉输注拮抗剂育亨宾1 mg/kg,余用法同上组;对照组(Con)以同等速度输注生理盐水2h。所有大鼠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观察术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水肿指数以及脑组织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核蛋白NF-κBp65表达量。 【结果】再灌注24h后,脑梗死体积的比较显示Dex组(17 ± 2.8)%较Dex+Yoh组(38 ± 4.9)%与Con组(42 ± 5.7)%明显减小(P < 0.05),水肿指数比较显示Dex组(1.021 ± 0.098)较Dex+Yoh组(1.342 ± 0.137)与Con组(1.417 ± 0.105)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脑组织IL-1β、TNF-α及NF-κBp65蛋白表达量的比较均显示Dex组较Dex+Yoh组与Con组明显下降(P < 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Th17 、Treg细胞的表达。【方法】 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22例、吸烟肺功能正常者(对照组)22例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ELISA 检测诱导痰IL-17、TGF-β1的水平。【结果】 急性加重期COPD组的外周血Th17比例(%)较稳定期COPD组增高(2.92 ± 0.16 vs 1.25±0.14,P < 0.001)、痰液IL-17水平(ng/L)较稳定期COPD组增高(82.33 ± 17.38 vs 12.64 ± 2.74,P < 0.001),外周血Treg比例(%)低于稳定期COPD组(8.52 ± 0.47 vs 11.45 ± 0.78,P < 0.001)。急性加重期COPD组、稳定期COPD组外周血中Th17比例与Treg比例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23和-0.674,P均< 0.001)。【结论】 急性加重期COPD的气道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以促炎的“Th17反应”占优势,稳定期COPD以“Treg反应”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患者高淀粉酶血症及化学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128例行ERC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66例患者,分别于ERCP术前及术后各静滴生长抑素250μg;对照组62例,仅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两组患者分别检查术前及术后4和24h血淀粉酶水平及观察化学性胰腺炎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ER-CP术后4,24h血清淀粉酶分别为(298±33)和(140±156)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0±33)和(240±210)U/L(P<0.01);预防组66例中发生化学性胰腺炎1例(1.5%),对照组发生3例(4.8%),相差显著(P<0.05)。结论:生长抑素能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化学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益肾排毒方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肾虚血瘀型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70例符合肾虚血瘀证型的尿酸性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益肾排毒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血尿酸(uricacid,UA)、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胱抑素C(cystatinC,Cys C)、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e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hUpro)、β2 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 MG)等指标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 (32/35),对照组为65.71%(23/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UA、BUN、Scr、Cys C 以及24hUpro、β2 M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犘均<0.05),eGFR 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86% (1/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排毒方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肾虚血瘀型尿酸性肾病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24hUpro、β2 MG 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血清 CD4+ / CD8+ 水平的 影响。方法:选取2016-10~ 2017-12 期间我院80 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按照麻醉方式分组,各40 例。全麻 组实施全身麻醉,腰-硬联合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前、麻醉后 5 min、10 min、30 min 应激反应[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 )]、麻醉前、术后 24 h、48 h 血清 CD4+ 、CD8+ 、CD4+ / CD8+ 水平。结果:腰-硬联合组麻醉优良率95.00%(38 / 40)较全麻组77.50%(31 / 40)高(P< 0.05);麻醉后 5 min、麻醉后10 min 腰-硬联合组 HR、SBP、SPO2 较全麻组高(P<0.05),腰-硬联合组 HR、SBP 波 动较全麻组小;术后 24 h 腰-硬联合组血清 CD4+ 、CD4+ / CD8+ 水平较全麻组高,CD8+ 水平较全麻组低(P< 0.05);腰-硬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7.50%(3 / 40)较全麻组25.00%(10 / 40)低(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近端 骨折病人手术中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良好,可减轻病人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特点。方法: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CI组:24h匀速泵入吗啡0.5mg/kg;IM组:疼痛时肌肉注射吗啡10mg。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VAS评分)、血清吗啡浓度变化、循环呼吸指标、夜间睡眠状况及相关副作用。结果:CI组镇痛效果满意(VAS低,轻度疼痛范围内),某些时段上效果明显优于IM组(P〈0.05)。CI组的血清吗啡浓度维持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109例胎膜早破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进行了测定。结果为:C-RP<5mg/L组,绒毛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5~10mg/L组,(P<0.05);C-RP>10mg/L的29例有28例(96.55%)发生绒毛膜炎,C-RP<5mg/L组的胎心率异常,羊水混浊的发生率明显低于5~10mg/L组和>10mg/L组(P<0.01),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卒<5mg/L组和5~10mg/L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mg/L时则差异显著(P<0.01)。胎膜早破至分娩时间,<24h的C-RP无明显变化,而≥24h组C-RP值5~10mg/L者明显高于<24b组(P<0.01),C-RP>10mg/L者从24h后逐渐增高(P<0.01),其绒毛膜炎的发生率则随着破膜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P<0.02~0.005),当≥48h,其发生率为92.86%。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法测定负载Fura-2/AM大脑皮层突触体内游离钙[Ca2+]i浓度在大鼠感染性脑损伤(感脑)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显示:百日咳菌液组(0.5h,4h,24h)的[Ca2+]i,含水量(WC)及伊文思蓝(EB)含量均高于对应盐水对照组(P<0.05或<0.01);菌液组[Ca2+]i增高呈时效关系,以24h组含量最高(4hvs0.5h,P<0.05;24hvs4h,P<0.01),并分别与WC及EB含量呈高度正相关(0.5h,4h,P<0.01)及无相关(24h,P>0.05)。结果表明,神经细胞内[Ca2+]i聚积在急性和迟发性感脑的发病机制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大鼠脑慢性低灌注模型,观察脑组织脱氧葡萄糖18F (18F-FDG) PET/CT显像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变化情况。【方法】16只250 ~ 300 g雌性SD大鼠通过一侧颈外静脉( EJV)和颈总动脉(CCA)端侧吻合,同时夹闭双侧颈外动脉(ECA) 及对侧横窦引流静脉建立慢性低灌注模型,在模型建立后24h,第7 、30和90天 4个时间点分别随机选择4只大鼠进行18F-FDG PET/CT扫描,4只体质量相仿的雌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勾画双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皮层感兴趣区(ROI),比较各组SUVmax变化及观察双侧大脑半球18F-FDG摄取是否均一。【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24 h SUVmax升高,术后第7天明显降低,第30天及90天较第7天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大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模型组双侧大脑半球18F -FDG PET/CT显像及SUVmax在各扫描时间点无差别。 【结论】通过一侧EJV和CCA端侧吻合及双侧ECA和对侧横窦引流静脉结扎建立的慢性大鼠低灌注模型,脑组织表现出对18F-FDG摄取的动态变化;模型建立对双侧大脑半球18F-FDG摄取影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的抗心肌缺血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硬膜外吗啡镇痛对经胸食道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22例手术病人随机分成镇痛组(n=12)和对照组(n=10),镇痛组在手术结束之前硬膜外注入吗啡0.04mg·kg-1,二组均应用Holter连续监测术毕后24h的心电图(导联为CM1、CM3和CM5),以ST段下移评估心肌缺血。结果术后第24hVAS评分镇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T段下移和室性早搏的发生病例,对照组均明显高于镇痛组。结论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有明显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保守和手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 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均截止至2014年2月)中检索比较保守和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5.2 软件进行Meta 分析。临床指标为髌骨脱位复发率、髌骨半脱位的复发率、Kujala评分、再次手术率以及膝关节不稳等情况。【结果】 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患者,两种治疗方法在半脱位复发率(RR= 0.73,95%CI:0.46-1.15)、Kujala评分(WMD=5.56,95%CI:-3.54-14.67)、再次手术率(RR = 1.09,95%CI:0.72-1.65)、膝关节不稳症状发生率(RR= 0.57,95%CI:0.25-1.3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治疗后脱位复发率(RR = 0.65,95%CI:0.48-0.88)低于保守治疗,且2年随访期内,手术治疗Kujala评分(WMD=13.94,95%CI:5.36-22.52)方面优于保守治疗(P< 0.05)。【结论】 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手术治疗后脱位复发率较保守治疗低,且膝关节短期功能恢复及稳定性优于保守治疗,但是保守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在膝关节Kujala评分、半脱位复发率、再次手术率以及膝关节不稳症状发生率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 探讨胚胎移植管血染情况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黄体期长方案IVF,并行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患者的资料,按照胚胎移植时移植管是否血染及血染程度分组,比较各组的助孕情况和结局。【结果】一共纳入1 762个IVF周期,其中血染组共有593个周期,无血染组有1 169个周期。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Gn总数、2PN受精率及移植胚胎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血染组种植率低于无血染组(31.3% vs. 36.5%,P = 0.001);血染组临床妊娠率低于无血染组(48.9% vs. 55.1%,P= 0.014)。血染组按血染程度分为少许血染、中-多量血染两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503,P = 0.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管血染是影响临床妊娠的危险因素(OR= 0.75,95%,CI 0.6-0.9)。【结论】 移植管血染可降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移植管血染程度对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血管调节肽的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的变经,探讨其临床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20例CBP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浆中ET,CGRP,NPY的含量,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进行t检验。结果CBP术中及术后24h血浆中ET含量(P〈0.01),CBP术中及术后24h血浆中CGRP(P〈0.01),CBP术中及术后24h血浆中NPY(P〈0.01)明显高于前。结论ET,N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