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报告2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男,42岁,双手腕、手背角化性皮疹。患者女,26岁,双手腕、手背、双踝、双肘、双膝、双腘窝角化性皮疹。皮损均表现为双手指背、手背至手腕褐色对称性角化性斑片,浸水后皮损变白,夏季发生,可自行消退。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乳头瘤状增生伴角化过度。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16岁。双手角化性斑片3年、复发2个月。本患者与既往报道的SAK病例不同,初期仅表现为手掌及指侧缘淡黄色角化性斑片,随着病情进展,皮损表现为黑褐色角化性斑片,皮损浸水后均发白、起皱,伴轻微紧绷感,离开水后恢复原状。治疗1个月后随访,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5.
1 病历资料
例1.男,23岁.因双手背、双足背褐色角化性斑块反复发作3年,于2009年7月21日就诊.患者于3年前夏季无明显诱因双手背远端、指背出现褐色斑片,不伴痒痛.皮损接触水或被汗液浸渍后变白,干燥后又恢复褐色.皮损渐增多,延及双手腕屈侧、双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损有明显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自然缓解.患病以来,曾多次在外院疑诊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水源性肢端角化病"等,均未予治疗.否认特殊化学药品接触史. 相似文献
6.
报道4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表现为手腕、手背及足背部对称性红褐色角化性斑片,遇水皮损发白,冬季明显缓解。组织病理: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增生,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符合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4岁。手足皮疹3年,加重1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多发于手腕、手背及足背。遇水皮肤发白,冬季明显缓解。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相似文献
8.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一种新命名的皮肤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报告11例以对称性肢端角化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对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这一新的病名.方法:收集2005年5月以来在我所门诊就诊、以手背及手腕出现特征性褐色角化性斑片的患者11例,详细询问个人史及家族史,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部分患者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35.4岁,平均发病年龄2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背、指背、手腕出现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11/11),主要分布在掌指关节及其周围、指背、手背两侧和手腕屈侧,足背损害较轻,损害有明显的季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结论: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现有的任何一种皮肤病均不吻合或无法归属于某种皮肤病,因此提出一种新的皮肤病病名--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相似文献
9.
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来我所就诊的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的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29例患者起病多为青壮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29/29),多发于手腕、手背,遇水皮肤发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本组病例是否为一种新的皮肤病,或是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的一种亚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因四肢关节处褐色角化性斑片2年就诊。2年前患者于夏季手背、手腕、肘部、足踝部及膝关节等处发生褐色斑片,表面粗糙,角化,无不适感,浸水后发白明显,冬季皮损完全消退。否认有特殊化学物质接触史及遗传性家族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Krishnan SG Yesudian D Jayaraman M Janaki VR Yesudian P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 and leprology》1996,62(3):187-188
A 15-year-old male, born of non-consanguineous marriage started developing thickening of skin of sole of the both feet at the age of 7 which progressed to involve whole of both feet by 11th year. Patient later developed painful autoamputation of little toes of both feet due to pseudoainhum. Involvement of the palms was limited to a localised area over palmar aspect of right middle finger and was non-progressive. No other family member was affected. This may represent a variant of Vohwinkel's syndrome or the rarer form of acral keratoderma. 相似文献
12.
13.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SAK)是2008年在国内报道的一种皮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存在困难。本文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进展作系统性回顾,发现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有关,受湿热气候及化学物质影响明显;角蛋白、表皮分化复合体蛋白及脂质分化与代谢异常导致表皮增厚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皮各层黑素颗粒增多导致皮损区色素沉着;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体遗传机制有待阐明;常伴发寻常型鱼鳞病,二者关系尚未明确。治疗上以加强保湿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九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方法 门诊收集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皮损进行拍照,真菌镜检、组织病理检查.予外用药治疗并随访.结果 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28.2岁,平均发病年龄24.6岁,病程2个月至16年;皮损对称分布,双手背、腕全部累及,踝次之;手腕部皮损分布呈圈状;夏季重、冬秋季多数自愈;大部分患者与塑胶或橡胶接触有关,部分合并寻常性鱼鳞病;真菌镜检均阴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轻微乳头瘤样增生;尿素维E乳膏、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按1∶1调用明显有效.结论 寻常性鱼鳞病患者存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的易患因素,遇水变白可能是水、空气参与的一种物理现象.外用糖皮质激素可作为第一线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重症药疹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1998-2007年62例住院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29例,重症多形红斑型22例,剥脱性皮炎型11例.在局部用药的同时,均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相当于泼尼松1.0~2.5mg/(kg·d)].结果:62例患者中治愈51例,好转5例,死亡6例(均为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犁患者).结论:对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这是稳定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62例皮肤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示62例患者中,男34例(54.8%),女28例(45.2%),发病平均年龄为(59.2±12.5)岁(41~89岁)。患者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个月。45例患者仅有一个转移灶,17例有两个或以上转移灶。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18例),头部(14例),四肢(12例)。皮损表现多为结节、包块(49例),其次红斑(9例)、丘疹(4例)。原发肿瘤中最多的为转移性腺癌56例(90.3%),其次为转移性鳞癌4例(6.5%),另2例为小细胞癌。男性以肺癌最常见,女性以乳腺癌最多见。62例病例中19例误诊为其他疾病,首诊误诊率为30.6%。皮肤转移癌临床上容易误诊,应提高对皮肤转移癌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