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魏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27-29
目的 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的1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104例,占比分别为13.3%、86.7%.急诊心肺复苏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病因、发病前... 相似文献
3.
4.
5.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工作中常见的最紧急危险且最难处理的问题 ,病死率极高 ,是急救医学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由于标准化心肺复苏 (CPR)步骤的推广应用 ,现将我们近期抢救的 47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复苏情况 ,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内科 (除外创伤等 ) 2 0 0 1年 1~ 11月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47例 ,其中男 3 6例 ,女 11例 ;年龄 1~86岁 ,平均 46岁 ;发病时间 :即时~ 4h(除外目击者 ) ;发生地点 :抢救室内 2 5例 ,救护车途中 3例 ,家庭内 10例 ,工地 4例 ,单位 3例 ,其他 2例 ;病因分类 :急性心肌梗死 11例 ,… 相似文献
6.
心肺脑复苏 (CPCR)是对突发性猝死这一濒死状态的急救措施 ,是医生的基本急救技能之一 ,在五年制临床急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CPCR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我们在对该课程的设置中 ,立足于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其一、掌握基本理论 ,包括病因、心搏呼吸骤停的判别等 ;其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其三、了解其近年来的进展 ,如 2 0 0 0’CPR国际指南 ;其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的复苏状况有一全面了解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现场心肺复苏 (CPR)的成功率 ;其五、掌握一定深度的CPCR后续处理方法及脑复… 相似文献
7.
8.
9.
10.
猝死绝大多数发生于院外,患者通常在症状发生后1 h内无明显征兆突然发生心脏停搏[1],因此,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诊室收治的236例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现场干预措施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旨在改善现场急救成功率,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对2007年1月-2008年5月56例院前猝死病人发病特点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心血管急症仍为猝死病因首位,好发于冬季,以夜间和清晨时段发生率最高,发病前病人多有诱因,但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指出应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指导和医学监护,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以降低院前猝死发生率.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完善城市网络化急救体系以及提高现场急救水平是提高院前猝死复苏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护士常是接诊心跳骤停患者的第一人,因此在心肺复苏术中具有重要作用。急诊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是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正规地施行心肺复苏术,为此要有健全的抢救制度,医师密切配合,护士具备熟练的抢救术及加强复苏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急诊非创伤患者心肺复苏预后评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统计学方法建立心肺复苏预后评分系统,用于院内急诊非创伤病人复苏预后的客观判断。方法 选取病例323例,研究组(n=24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回归OR值赋分的方法产生“复苏预后评分表”,检验组(n=83)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即时复苏失败的因素有年龄、心电图、停跳原因、基础病,对出院最有影响的变量是GCS。根据回归OR值得出的分值分别是:〈50岁:1分,50~70岁:3分,〉70岁:6分;室颤:1分,室速、心动过速:2分,无脉电活动:6分,缓慢型心律:3分;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1分,呼吸衰竭:1分,急性心力衰竭:3分,其他:4分;基础病:3分。检验组ROC曲线下面积0.867,检验敏感性71.8%,特异性83.3%。结论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中各变量每个分类的OR值赋分,得出的复苏预后评分表对复苏结果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4.
15.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O2U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①将71例危重病人分为急诊心肺复苏组(A组,26例)、非心肺复苏危重病人组(B组,45例);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30例)。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抢救时和住院后1,2,3,5,7,10天分别于晨8时抽动、静脉血各一次查血气,并计算O2UC(C组仅做一次)。结果:①急诊入院时和住院第1天,A、B组的O2UC均显著高于C组(P<0.01),而A组亦高于B组(P<0.01)。②住院第3天起,A、B组O2UC均很快下降(与C组比较,P<0.05),且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B组于第5天起O2UC逐渐回升至正常;而A组于第3天起,O2UC持续低于C组(P<0.01)。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O2UC常升高,而中晚期则常明显下降,且病情严重、预后差。O2UC可作为判断急诊心肺复苏病人组织缺氧、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18.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肺复苏(CPR)成功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56例接受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合并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急诊ICU心肺复苏成功率46%。年龄、性别及复苏前心脏电生理状况对CPR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合并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疝的CPR成功率下降。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在急诊ICU内CPR的成功与患者原发病及合并症有关;与气管插管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隋敏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6):55-56
目的通过分析进一步提高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接诊老年心跳骤停患者50例临床资料。结果复苏成功7例,死亡43例,存活率11%。结论①CPR开始时间是复苏成功最为重要的环节;②立即建立人工循环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起来是CPR成功的重要措施;③加强院前急救,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急诊猝死患者尸检的特点及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急诊科猝死患者的特点及尸体解剖诊断及与死亡前临床诊断的区别.方法 该研究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15 日猝死的非儿科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区分为尸检组和未尸检组,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两组比较.对尸检组患者病史及尸体解剖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死亡前临床诊断与尸体解剖诊断.结果 该研究共入选了2420例患者,尸检组8例,未尸检组2412例.与未尸检组相比,尸检组年龄较轻[(35.5±12.4)岁vs.(68.9±15.8)岁,t=5.973,P<0.001],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其中3例患者为突发意识丧失而被送来诊.2例患者死亡前临床诊断与尸体解剖诊断基本相符.1例患者主要诊断不相符.5例患者通过尸体解刮明确了主要诊断.8例尸检患者中,尸体解剖诊断为心血管原因的5例、感染性的2例和其它原因1例.结论 在急诊室死亡的患者中,尸体解剖仍是明确病冈的主要手段,生前临床诊断有相当的误诊和漏诊.猝死的主要原因仍为心脏性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