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又称局限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肉芽肿,多侵犯骨质,基本上是一种良性病变^[1],此病临床较少见。我院自2000~2003年共收治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3例。表现为软组织边界不清的瘤样肿块,常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理特征为软组织的血管淋巴巴管增生紊乱伴嗜酸细胞浸润,淋巴结有显著的生发中心和嗜酸性淋巴滤泡。末梢血嗜酸细胞和血清IgE增多。治疗以抹为主,其对放疗敏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0岁。2004年3月中旬无意中发现左侧腮腺部有一拇指头大小肿块,无红肿疼痛,生长缓慢,未诊治;同年9月又发现左耳后下方有2个明显肿大淋巴结;近3个月来腮腺区肿块增大迅速,并同时发现同侧颈后区多个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于2005年3月5日在门诊作腮腺肿块及耳后淋巴结细胞学穿刺检查,见大量各类淋巴细胞及正常腮腺细胞,偶见嗜酸粒细胞。考虑为慢性腮腺炎伴淋巴滤泡形成,抗炎治疗1周无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E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面颊部、耳周腮腺区、耳后乳突区无痛性多发肿块,多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块处的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外周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明显升高。其中合并有肾病综合征1例。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复发5例,予以放射治疗随诊3年未复发1例,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控制4例。结论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小剂量放射治疗以及类固醇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一种少见的头颈部慢性炎性疾病(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以及病理资料。结果男女各2例,年龄14~43岁,平均27岁。表现为耳周或颈部包块,血常规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均行手术治疗,病理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手术加术后放疗者对侧出现新的病变,再次手术;其余3例手术切除术后复发2例。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单纯手术疗效不理想,需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与鼻窦CT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55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Friedman分期和Lund-Mackay评分以及病理组织学中Eos计数,将结果分为嗜酸细胞性CRS(eosinophilic CRS,ECRS)组与非嗜酸细胞性CRS(non-eosinophilic CRS,NECRS)组,对两组各分期的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判断两组的CT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分析CT评分结果和组织中Eos计数与Eos百分比(Eos%)的相关性。结果 ECRS与NECRS在CT总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Z =1.674,P <0.01),但在T1、T2、T3、T4不同分期中的CT评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Z =1.011、0.892、0.612、0.280,P 均>0.01)。并且CT评分与组织中Eos计数及Eos%呈正相关(r 分别为0.216、0.223,P 均<0.01)。结论 ①组织中的Eos浸润是引起CRS患者CT表现总体差异的原因,但这个差异并不表现在各个分期中;②Eos计数或Eos%越多,CRS患者的CT评分越高,即CT图像表现的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Warthin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24例患者单发16例,多发8例,共38个病灶,其中31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多呈高密度圆形、椭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增强后多呈明显强化,且多伴贴边血管征。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诊断时应首先考虑Warthin瘤可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6岁.以"发现右耳后肿物6年,左耳后肿物2年"为主诉于2010年9月3日入我院.该患者6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后肿物,初始为花生米大小,逐渐缓慢增大,偶有搔痒.无肿痛,无破溃流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嗜酸细胞(Eos)与鼻窦CT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的225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并对病例进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同时统计所有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Eos计数和嗜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对不同年龄段组间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WBC计数、NLR、Eos计数和Eos%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判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探讨分析各组内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和WBC计数、NLR、Eos计数、Eos%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段组间的Eos计数和Eo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均<0.05)。青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及总体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与外周血WBC计数均存在正相关(r 分 别为0.661、0.158、0.332、0.219,P 均<0.05),而与NLR、Eos计数、Eos%无相关性(P >0.05)。结论 ①不同年龄段的 CRS患者外周血Eos计数、Eos%存在差异;②外周血中Eos计数、Eos%、NLR与Lund-Mackay鼻窦CT评分无相关性;③外周血中的WBC计数可作为预测CRS炎症严重的实验室指标,但相关强度不高,临床实用较受限。  相似文献   

10.
累及耳部及腮腺的颌面部嗜酸淋巴肉芽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6岁。右耳周出现肿块,渐进性发展25年。发病无明显诱因,肿块逐渐增大而无明显症状,故未经任何治疗。2006年2月患者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检查,见右侧耳周富含扩张血管的分叶状巨大肿块,侵及同侧耳轮角及耳屏,遮蔽耳廓外侧面凸凹结构及外耳道开口,但耳轮及对耳轮标志尚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在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个与颈动脉贴邻肿瘤行MSCT扫描。在肿瘤与动脉相接面最大且垂直于颈动脉走行的平面上测量:①瘤管角:肿瘤包绕颈动脉的角度。并计算180°、90°、45°作为诊断肿瘤与颈动脉粘连判定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②瘤管比值:肿瘤与颈动脉的交界面长径与受侵动脉直径的比值。对上述测量指标进行X~2统计分析。结果瘤管角:≥90°组和≥18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高于≥45°组(P<0.05)。瘤管比值:≥0.8组和≥1.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高于≥0.5组(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受侵的判断,横断面上瘤管角≥90°、瘤管比值≥0.8提示颈动脉受侵。  相似文献   

12.
儿童鼻窦炎性疾患的鼻窦CT影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加深对儿童鼻窦炎性疾患鼻窦CT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诊断为鼻窦炎的患儿进行CT扫描并进行分析. 结果儿童鼻窦炎多为上颌窦炎症,部分累及筛窦、额窦,全组鼻窦炎少见.急性鼻窦炎38例占35.2%,表现为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其中同时伴有筛窦炎症31例,额窦炎症9例,蝶窦炎症13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5例,腺样体肥大28例;慢性鼻窦炎56例占51.9%,表现为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其中同时伴息肉样鼻窦炎16例,黏膜下囊肿19例,鼻腔息肉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硬化增白3例,腺样体肥大41例;变态反应性鼻窦炎11例占10.2%,均表现为沿窦壁波浪状密度增高影;鼻窦正常发育变异患儿3例占2.8%. 结论儿童鼻窦炎性疾患治疗前做鼻窦CT检查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显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发生于侧颅底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为侧颅底GCRG的9例患者CT和MRI资料,提取侧颅底GCRG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以侧颅底颞骨鳞部为中心生长;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4例病变内及边缘可见点条状高密度钙化、骨化或残存骨,9例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8例并可见骨质增生硬化;MRI表现为T2WI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内可见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T1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侧颅底GCRG有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术前能够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4.
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8年1月~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38例,咽旁间隙的转移性肿瘤和侵及咽旁间隙的鼻咽癌未计人内。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颌骨囊肿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颌骨囊肿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颌骨囊肿32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种类型的CT表现特征.结果 32例颌骨囊肿中,根尖囊肿14例,含牙囊肿9例,残余囊肿2例,萌出囊肿1例,角化囊肿2例,鼻腭囊肿2例,单纯性骨囊肿2例.结论 各类颌骨囊肿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颌骨囊肿定性诊断及侵犯范围的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对治疗计划的制订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部多形性腺瘤患者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3~60岁,中位年龄47.5岁;全部患者均行鼻窦CT平扫,其中1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4例鼻部多形性腺病患者中,1例位于鼻根部,3例位于鼻中隔前部,肿瘤大小为1~3 cm,病变形状1例呈椭圆形,3例呈类圆形,边界均清楚。CT平扫时病灶密度与邻近肌肉组织密度相等,密度不均匀,其中3例病变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密度区,1例病变周围骨质呈轻微压迫性骨质吸收,其病灶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结论鼻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耳乳突炎引起的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及周围脓肿的特征性影像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1例中耳乳突炎导致的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影像学表现。 11例患者均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和MRI平扫及增强,5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检查,4例行颅脑CT检查。结果 CT主要表现为10例乙状窦前壁骨质明显破坏,1例无明显破坏;4例乙状窦内或周围有积气,手术证实3例为乙状窦脓肿和周围脓肿,1例为单纯乙状窦周围脓肿。MRI表现为11例患者以乙状窦为中心的侧窦系统流空信号均消失,窦壁增厚有强化;T1WI表现为等信号6例、略低信号2例、稍高信号3例,T1WI增强可见窦壁增厚强化、腔内软组织影不同程度强化;T2WI均为高信号。5例MRV均显示患侧乙状窦和颈内静脉充盈缺损;2例横窦亦见充盈缺损,3例横窦局部变细。结合MRI和MRV检查,11例病变均累及乙状窦,同时累及颈静脉球及颈静脉上段,有9例同时累及横窦。结论 CT所显示的乙状窦前壁骨质缺损高度提示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可能性,窦周围或窦内积气提示乙状窦周围脓肿或窦内脓肿。MRI和MRV可准确显示乙状窦血栓位置和周围结构受累情况,也可推测血栓的成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经治疗、且临床无法确诊是否复发和转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所有病灶都进行临床随访或病理学检查,以诊断是否符合随访结果作为判断标准.将PET-CT诊断结果与同期CT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PET CT诊断异常病灶103个.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55%、42.11%和84.07%,PET CT分别为100.00%、52.63%和92.04%.PET-CT与CT检查的敏感度、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头颈部肿瘤的主要优势在于鉴别治疗后瘢痕与肿瘤复发、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PET-CT诊断之前需详细了解临床资料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并且治疗与检查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6周.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慢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60耳)慢性中耳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表现,其中两例行MRI增强检查,并与手术所见及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鼓室腔内见软组织影52耳,听小骨受累51耳,鼓室、乳突内硬化斑形成14耳,面神经鼓室段受累5耳,迷路瘘1耳,骨化性迷路炎2耳。结论 高分辨率CT对诊断慢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例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的典型影像学征象:颞骨广泛弥漫性骨质增生硬化,边缘呈毛刷样改变。MRI特征表现为与颞骨对应区的脑膜弥漫性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本组4例均伴中耳乳突、外耳道的炎性改变,可继发胆脂瘤。结论 CT可直观显示颞骨广泛的骨质改变,MRI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并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