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与肩关节制动对其肩关节功能及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62例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其中31例术后未制动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31例术后制动6周并进行合适的康复训练(术后制动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ASES评分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97个月。早期康复组与术后制动组术后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3个月、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ASES评分优于术后制动组(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早期康复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9.68%(3/28),术后制动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6.45%(2/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在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而且并没有增加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风险,可以不考虑术后早期肩关节制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袖足印区保留与去除残端肩袖修补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自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32例足印区伴有残端肩袖损伤(2 cm <撕裂大小<5 cm)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保留足印区肩袖残端分为2组:保残组(足印区保留肩袖残端)和去残组(足印区去除肩袖残端)。保残组16例:男5例, 女11例;年龄(61.8±9.9)岁;左肩9例, 右肩7例;肩袖撕裂大小为(3.7±1.1)cm。去残组16例:男4例, 女12例;年龄(61.3±8.8)岁;左肩8例, 右肩8例;肩袖撕裂大小(3.9±0.9)cm。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及患肩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双肩外展肌力比值(患侧/健侧), 并通过MRI评估术后肩袖的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32例患者术后获(14.3±3.5)个月随访。术后3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修复经肌腱不规则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3—2021-03诊治的7例经肌腱不规则肩袖撕裂,MRI显示肱骨大结节附着大量残余的肌腱组织,撕裂位于冈上肌肌腱的体部,撕裂方式不规则,残余的肌腱组织大小不一,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肌腱残端的双排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9(12~16)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无疼痛、关节肿胀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不适主诉,术后复查肩关节MRI显示肩袖愈合良好,无肩袖再次撕裂发生。术后6周疼痛VAS评分为4~6分,平均5.7分;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1.8分;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1.1分;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为0~1分,平均0.3分。术后6周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18~26分,平均23.3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19~31分,平均25.0分;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22~29分,平均26.7分;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29~35分,平均32.1分。结论 对于肱骨大结节处残余较多肌腱的经肌腱不规则...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肩袖撕裂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5年6月,对16例50岁以上肩袖撕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根据肩袖撕裂的大小和形状分成新月形和“U”形,新月形撕裂直接采用Mitek(GⅡ)铆钉腱骨缝合的方法,“U”形撕裂采用对边缝合后加用Mitek(GⅡ)铆钉固定的方法。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术后的功能情况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优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3.5%。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两种修补方法疗效相同。结论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是治疗老年人肩峰撞击肩袖撕裂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单排带线锚钉修补结合大结节骨髓刺激技术治疗大到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4例大到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肩袖止点内移单排带线锚钉修补,并在修补肌腱外侧大结节裸露足印区打孔。术后按照康复计划渐进性康复训练。手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患肩采用VAS、UCLA、ASES评分系统进行疼痛和功能评估;并在术后第3天、3个月和12个月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检查,观察肩袖修补和大结节足印区软组织覆盖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术前和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3±1.9)分和(0.4±0.1)分(P<0.05),UCLA评分分别为(10.1±4.5)分和(30.4±4.2)分(P<0.05),ASES评分分别为(27.9±17.8)分和(77.6±17.5)分(P<0.05),所有手术肩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磁共振随访发现2例肩袖再撕裂发生,矢状位显示撕裂宽度均<1 cm;冠状位盂上切迹平面大结节足印区组织覆盖率在术后第3天、3个月、12个月平均分别为34.3%、89.1%和88.7%。 结论关节镜下肩袖单排带线锚钉修补结合大结节骨髓刺激技术治疗大到巨大肩袖撕裂能够提供可靠的修补,显著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并促进术后大结节足印区软组织覆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粘连患者一期与二期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肩关节镜临床登记随访系统内选取60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粘连患者,其中30例行一期手法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肩袖修补术(一期组),另30例先行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anipulation under anesthesia,MUA)松解,二期行关节镜下粘连松解+肩袖修补术(二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行肩关节活动度检查。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行患肩MRI检查。在肩关节镜临床登记系统内向患者推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评分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肩关节评分量表。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一期组平均为17个月,二期组平均为16个月。两组术后随访时肩关节各向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两组术后随访时VAS、Constant评分及UCLA肩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一期组术后6个月MRI发现肩袖再次撕裂1例。二期组在术后3个月前屈上举及外展活动度优于一期组(P<0.01),之后随访两组间各向活动度无显著差异。一期组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肩关节评分均优于二期组(P<0.01)。 结论一期组术后肩袖再次撕裂可能与早期锻炼有关。二期组术前手法松解存在疼痛、松解不彻底及加重损伤风险。一期组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慢,但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肩关节评分及满意度高。两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评分以及长期临床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25例获得10个月以上随访的肩袖损伤患者资料,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关节腔清理及肩峰成形术,之后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比较术前与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及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活动度及相应肌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创伤小、操作简单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肩关节下南加州骨科研究所单排缝合技术(SCOI row)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 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使用SCOI row技术缝合治疗的大中型肩袖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型或者大型肩袖撕裂,排除依从性较差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共纳入26例患者,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5)岁。SCOI row技术即采用单排3线锚钉固定结合足印区周围扩多个骨髓孔技术。术前关节镜下测量肩袖撕裂范围为2~4 cm,其中冈上肌撕裂9例(34.6%),冈上肌、肩胛下肌撕裂11例(42.4%),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撕裂3例(11.5%),冈上肌、冈下肌撕裂3例(11.5%)。术后6个月通过MRI评判肩袖是否愈合,测量足印区新组织厚度,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及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7.9±1.6)个月随访。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5±1.7)、(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225,P<0.05)。UCLA评分术前为(12.7±3.8)、术后6个月(31.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66, P<0.05)。术后6个月足印区新组织厚度平均为(7.08±0.28)mm。术后6个月患者被动前屈、主动前屈、被动外展、主动外展、中立位被动外旋、中立位主动外旋活动度分别为(162.1±10.5)°、(155.3±38.5)°、(138.2±29.3)°、(130.4±22.4)°、(26.2±8.2)°、(15.3±7.3)°,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 =-7.913、-11.263、-8.286、-7.285、-11.734、-4.891,均为P <0.05)。术后6个月MRI显示肩袖撕裂足印区完全愈合为24例,再次撕裂2例,愈合率92.3%。 结论SCOI row技术缝合肩袖撕裂通过MRI评判愈合较高,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疼痛缓解,是一种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于洋  温亮 《骨科》2020,11(6):496-505
目的 比较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早期康复与延迟康复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和肩袖愈合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比较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早期康复与延迟康复肩关节功能和肩袖愈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两种康复方案病人术后的美国肩肘外科学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imple shoulder test, SS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袖愈合情况等信息,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证据质量评级方法评价证据质量。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均为RCTs,共929例研究对象,其中早期康复组473例,延迟康复组4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与延迟康复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ASES、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康复组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大于延迟康复组[MD=3.30,95% CI(0.15,6.45),P=0.04],外旋活动度大于延迟康复组[MD=2.44,95% CI(0.33,4.54),P=0.02];早期康复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大于延迟康复组[MD=1.26,95% CI(0.31,2.22),P=0.009]。在肩袖愈合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对比延迟康复,早期康复在术后恢复肩关节功能方面没有差别,但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可更好地改善术后早期(6个月)肩关节前屈及外旋活动度,以及术后长期(12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早期康复与延迟康复对肩袖愈合情况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4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单排或双排FastTakII锚钉止点重建术。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价系统(ASES)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标准评分。结果34例均获随访,时间4.5~40(7.7±2.4)个月。术后患肩在主动上举、内收、后伸、外展、外旋和内旋6个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患肩完成10项13常活动能力:术前为8.45分±O.97分,术后提高至24.60分±1.21分(P〈0.05);ASES和UCLA评分:术前分别为24.64分±2.44分和8.06分±1.47分,术后分别提高至71.15分±1.28分和21.77分±1.16分(P〈0.05);VAS评分:术前为7.18分±2.33分,术后为3.43分±1.75分(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重建手术微创治疗优势显著,3~5个作业通道和专业化手术器械的合理交替配合操作能满足大型肩袖撕裂止点重建需求,经镜下双排或单排锚钉重建后的大型损伤肩袖稳定性良好,肩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肌腱修补术和转全层撕裂修补术治疗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肌腱修补组(采用经肌腱修补术,23例)和转全层修补组(采用转全层撕裂修补术,23例)。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恢复活动时间。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锚钉脱出及深部感染、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MRI和彩超复查肩袖肌腱再撕裂情况:转全层修补组发现2例,经肌腱修补组未发现。疼痛VAS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转全层修补组早于经肌腱修补组(P <0.05)。结论关节镜下经肌腱修补术和转全层撕裂修补术治疗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但经肌腱修补术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修复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7月的17例(20肩)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病例资料,均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其中肩袖部分撕裂6例(7肩),完全撕裂11例(13肩)。收集并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分析病人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肩关节评分。分析病人术前、术后1年的外展、外旋、内旋等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17例病人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本组术后6个月和1年的UCLA评分分别为(27.15±2.85)分、(30.55±2.11)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3.20±4.07)分、(83.35±3.84)分,与术前相比逐步提升,各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由术前的(5.95±2.37)分、(7.35±2.13)分改善至术后的(2.20±1.23)分和(2.40±1.43)分,术前肩关节外展、外旋及内旋活动度由术前的77.30°±18.20°、37.25°±10.03°、35.25°±12.74°改善至术后的131.80°±20.22°、47.85°±7.66°和59.40°±1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论是肩袖完全撕裂还是部分撕裂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通过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动、静态疼痛及内旋活动度恢复良好;但在肩袖完全撕裂的病人中,术后外展活动度及病人满意度均未见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修复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肩袖损伤能较好地缓解病人疼痛,对于肩袖部分撕裂的病人也能较好地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肩袖撕裂是一种由上肢反复过顶运动或肩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临床上将其分为有症状肩袖撕裂和无症状肩袖撕裂。年龄增长是肩袖撕裂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0~60岁死亡人群中有30%存在肩袖撕裂;70岁以上死亡人群中则高达90%~100%。无症状肩袖撕裂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群之中。在病理学上,肩袖撕裂分为部分撕裂和全厚撕裂。有学者对部分肩袖撕裂进行系统分类,采取镜下肩袖修补联合肩峰下减压,  相似文献   

14.
丁明  上官磊  廖炳辉  王迎春  张春礼  徐虎 《骨科》2020,11(6):480-484
目的 观察肩袖撕裂合并冻结肩行手法松解后的关节镜下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肩袖撕裂合并冻结肩病人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为(52.68±6.54)岁,均行一期麻醉后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检查并肩袖修复术,观察手法松解后的关节镜下表现,比较松解损伤病人和未损伤病人之间的性别、患侧、肩袖撕裂程度差异,分析患肩关节疼痛时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和实施手法松解时间与手法松解损伤的相关性。收集病人的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丹麦健康与医疗管理局(Danish Health and Medicine Authority)满意度评分。结果 共16例(23.53%)发生手法松解损伤,其中单一损伤者12例,两种及以上损伤者4例,损伤类型为前关节囊撕裂(3例,18.75%)、下关节囊撕裂(6例,37.50%)、盂肱中韧带撕裂(7例,43.75%)、盂肱下韧带肱骨端撕裂(humeral avuls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 HAGL)(3例,18.75%)、前盂唇撕裂(2例,12.50%)。松解损伤病人和未损伤病人之间的年龄(P=0.431)、性别(P=0.893)、患侧(P=0.673)、肩袖撕裂程度(P=0.723)、患肩关节疼痛时间(P=0.813)、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P=0.250)、实施手法松解时间(P=0.125)均未见显著差异。松解损伤组和松解无损伤组术后N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手术前后的NRS评分、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病人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肩袖撕裂合并冻结肩行麻醉后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可能导致单一或合并的镜下损伤表现,年龄、性别、患侧、肩袖撕裂程度、患肩关节疼痛时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实施手法松解时间等因素与发生手法松解损伤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其短期疗效报道较多,而长期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肩关节镜下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撕裂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2007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使用肩关节镜下辅助小切口技术修补肩袖撕裂患者32例,平均年龄53.4岁,比较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6~61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术后VAS、UCLA、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肩袖肌力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撕裂手术效果确切,长期随访显示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例符合选择标准的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8例;年龄39~79岁,平均61.0岁。8例因跌倒致肩袖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1~4个月,平均2.0个月;余3例无明显诱因。肩关节主动活动均受限,患肩主动活动度前屈(64.1±10.9)°、外展(78.1±6.4)°、内旋(48.2±6.6)°、外旋(41.8±10.5)°;其中5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0.8)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为(23.9±6.4)分。采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评价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行MRI检查,通过Sugaya分类系统评估肩袖完整性。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2个月,平均13.5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感染、肩袖再次撕裂以及锚钉脱落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间,对56肩(55例患者)肩袖撕裂患者进行两种修补方法的疗效比较,至少随访19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分为A组30肩(29例患者),B组26肩(26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B组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随访资料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活动度、肌力、MRI评价术后肩袖愈合情况等,并进行UCLA、VAS及ASES评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ASES、UCLA、VAS评分测试结果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组间术后评分改善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A组再撕裂4例(13.3%),B组再撕裂3例(11.5%),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撕裂患者与肩袖完整患者相比,术后ASES、UCLA、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在2~3年的随访期内并无统计学差异,再撕裂的发生率为10%~15%,肩袖再撕裂与肩袖完整患者在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法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法修复巨大肩袖撕裂12例。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2个月的Constant-Merly评分为40.3、8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CLA评分为10.6、28.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法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可以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下缝合术后发生再撕裂的风险因素,为术前评估术后再撕裂风险的大小及手术方式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624例在本科因"肩袖全层撕裂"住院并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术后肩袖再撕裂的风险因素。 结果病程>3个月、术前撕裂范围>3 cm、单排固定方式、脂肪浸润程度较高(Goutallier3级及以上)、糖尿病史及术后外伤均为术后肩袖再撕裂的高风险因素(P<0.05)。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优势肩、吸烟史、是否从事竞技运动等与肩袖术后再撕裂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病程长、术前撕裂范围大、单排固定方式、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较高、糖尿病史及术后外伤均可能造成术后肩袖发生再撕裂。  相似文献   

20.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撕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3月~2004年3月应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撕裂22例.13例行关节镜检查,小切口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9例行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及小切口肩袖修复术.采用UCLA肩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2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47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14.8±3.8)分升至术后(32.0±4.7)分(t=15.086,P=0.000).优7例,良13例,可1例,差1例;20例满意. 结论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术是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