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切开取栓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方法、围术期处理经验,以提高慢性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全组12例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跳中切开肺动脉取栓及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全组12例无一例近期死亡,其中1例活检为平滑肌肉瘤,术后化疗,2年后复查无复发,其余11例均为血栓,术后临床症状减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切开取栓和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巨块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3例经多排螺旋CT确诊、保守治疗无效并发呼吸衰竭及右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早期应用肝素,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存活,术后心功能由Ⅳ级改善为Ⅰ~Ⅱ级,出院后随访6~24个月未发生再栓塞.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作为确立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依据;适时的手术决策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治方法及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8-11月期间收治的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1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其余13例患者术均痊愈出院.经6~24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症状,需进行第2次手术,现患者生活状态健康.结论目前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治手段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成功率较高,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全部切除108例,肿瘤大部分切除9例,单纯探查活检12例.结果 本组手术死亡3例.术后随访5个月至18年,4例良性纵隔肿瘤患者于术后5个月至3年肿瘤复发,余105例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预后良好.恶性纵隔肿瘤1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13/17)、58.8%(10/17)和29.4%(5/17).结论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首选,姑息切除术后配合放、化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付承忠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380-138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继发患者死亡的原因,以降低术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接受TURP术后死亡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5例患者死于经尿道电切综合症(TURS),6例患者在即将出院时发生猝死,其中4例行尸检,均提示急性肺动脉栓塞。结论 TURS与肺动脉栓塞是导致患者TURP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掌握手术适应症,控制手术时间,及时停止膀胱冲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预防术后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发现的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9年8月LC后病理发现的11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Nevin分期,11例患者中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2例,Ⅳ期1例.2例Ⅰ期患者和2例Ⅱ期患者行LC,余7例患者在LC后再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6个月.2例Ⅰ期患者随访期间仍存活;Ⅱ期患者中,2例行L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均未超过3年,4例附加胆囊癌根治术患者中3例随访期间仍存活,1例术后生存21个月;Ⅲ期2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8、10个月;Ⅳ期1例患者术后仅生存1个月.结论 意外胆囊癌术前诊断困难;Nevin分期Ⅰ期患者可行LC,Ⅱ期及其以上分期患者需再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对胆囊颈部癌患者,无论其分期均需行胆囊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肺癌患者施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术后胸腔大出血及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原发性肺癌患者清扫纵隔淋巴结数量(7±5.3)枚,平均住院13d。结论: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与传统开胸手术的效果几乎相同,且创伤更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早期肺癌的可靠方法。尤其对初学者易操作、易掌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良性肿瘤8例,均为黏液囊肿;恶性肿瘤10例,其中类癌7例,腺癌2例,黏液囊腺癌1例.18例患者首次均行阑尾切除术,其中4例(1例类癌,2例腺癌,1例黏液囊腺癌)术后2~3个月再次行二期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类癌患者术后4个月再次行二期回盲部切除术,其他13例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15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23年未发现有阑尾肿瘤复发和转移者;1例黏液囊腺癌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转移,1例腺癌患者术后9个月死于全身转移.结论 原发性阑尾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困难,对术中可疑者应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而术式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心脏内畸形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选取6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右心室流出道狭窄2例,4例合并瓣膜赘生物形成,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左、右肺动脉切开取栓3例,Fogarty球囊导管拉栓3例,同时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瓣膜穿孔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2例.结果 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50~80 mm Hg(1 mmHg=0.133 kPa)降为30~40 mm Hg.3例患者为混合纤维素性血栓,无菌落及钙化,3例见纤维素性血栓内化脓性炎,术后分别随访12~48个月,肺动脉栓塞症状均消失,心肺功能恢复至1级.术后3、6、12个月分别复查肺部X线片、CT、B超,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无肺动脉血栓复发.结论 心脏内畸形患者一旦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应视病情立刻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为133例15公斤以下的低体重婴幼儿(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5~12个月32例(24.1%),13~24个月46例(34.59%),25~36个月55例(41.35%);体重6~15公斤,其中6~10公斤48例,11~15公斤85例。全组非体外循环动脉导管结扎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10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常温心脏不停跳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常温心脏不停跳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分离术7例,部分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2例,部分行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3例,法乐氏四联症一期矫治术5例,房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梗阻4例,其它复合畸形一期矫治术3例。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6例,死亡率4.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死亡原因包括重度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心外科、心儿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小儿心脏外科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心内外科镶嵌治疗成为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循环辅助重症纵隔肿瘤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9例纵隔肿瘤致气管受压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纵隔肿瘤切除,其中1例于麻醉诱导前辅以股股转流并体循环,8例辅以颈静脉、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并体循环。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并行转流时间40-310min。术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1例患者随访5月出现气道狭窄,其他8例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对纵隔肿瘤致气管受压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措施,应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脏内畸形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选取6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右心室流出道狭窄2例,4例合并瓣膜赘生物形成,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左、右肺动脉切开取栓3例,Fogaxty球囊导管拉栓3例,同时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瓣膜穿孔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2例。结果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50~80mmHg(1mmHg=0.133kPa)降为30~40mmHg。3例患者为混合纤维素性血栓,无菌落及钙化,3例见纤维素性血栓内化脓性炎,术后分别随访12~48个月,肺动脉栓塞症状均消失,心肺功能恢复至1级。术后3、6、12个月分别复查肺部x线片、CT、B超,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无肺动脉血栓复发。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一旦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应视病情立刻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56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恶性41例,良性15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根治组)37例,非根治性手术切除(非根治组)19例.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62个月,根治组最短复发时间为9个月,2年复发18例,复发率为48.6%;非根治组最短复发时间为2个月,2年复发15例,复发率为78.9%.两组患者术后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结论 PRT治疗效果差,手术彻底性及肿瘤分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2016,(7):968-970
目的探讨单向式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2009年4月~2012年12月施行的64例单向式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完成左上肺叶切除术9例,左下肺叶切除术20例,右上肺叶切除术12例,右肺中叶切除术2例,右下肺叶切除术21例,所有肺叶切除过程采用单向推进,上叶、中叶从前到后,下叶从下到上。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2例因淋巴结与肺动脉粘连紧密难以分离、1例因肺动脉分支撕裂致出血改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随访1~3年,1年存活率100%;3年存活率93%。结论单向式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简化了手术程序,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23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以右上腹部不适、发热为主要症状,术前检查7例(30.4%)WBC计数升高,9例(39.1%)转氨酶升高,2例(8.7%)糖链抗原(CA)19-9升高;无甲胎蛋白(AFP)升高病例,HBsAg阳性5例.超声检查多表现为偏低回声,内部多无血流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多表现为周边强化或中央分隔状、小结节状强化.DSA检查未发现肿瘤染色征象.行肝左外叶切除2例,肝局部切除6例,肝段切除2例,射频消融术1例,微波固化治疗1例,肝动脉化疗栓塞1例,局部切除+结肠癌根治术1例,肝左外叶切除+胰腺穿刺活检+胆肠吻合+胰管空肠吻合1例,8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患者或介入治疗患者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按期出院.随访3个月至11年,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个月、第2次术后11个月、化疗栓塞治疗后8个月死于恶性肿瘤,其余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增强扫描后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有所帮助;诊断明确者可密切观察,诊断不明确或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建议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应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脾脏肿瘤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血管瘤14例,错构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例,表皮样囊肿5例,炎性假瘤2例,血管肉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开腹脾切除术15例、脾部分切除术4例、腹腔镜脾切除术6例、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5例、胰体尾并脾切除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良性患者术后长期存活,恶性患者手术后需接受综合治疗.结论 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治疗首选手术,脾脏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较好,恶性肿瘤应在术后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提高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症状、内分泌功能测定、影像学特点做出诊断,手术治疗并随访。结果16例患者中,内分泌功能紊乱者8例,以库欣征、性征异常、醛固酮增多症为主。超声、CT、MRI测定肿瘤直径为4.8~19.5cm,平均7.8cm。3例有远处转移。行根治性切除术13例,侵及同侧肾脏者做肾和肾上腺切除术2例,肾上腺肿瘤并腔静脉癌栓切除2例,腔静脉部分切除1例。病理结果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3例,Ⅳ期3例。随访3~62个月,手术2年以上的11例患者中有6例仍存活,但1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死亡5例,平均存活26个月。结论肾上腺皮质癌患者预后差。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肿瘤标志物、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行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和研究组(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各28例,均于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1 d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水平,术前与术后2个月肺功能,术后1、7 d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均显著减少;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术后1 d血清CRP、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均显著降低;与术后1 d比,两组患者术后7 d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NR...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提高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症状、内分泌功能测定、影像学特点做出诊断,手术治疗并随访。结果16例患者中,内分泌功能紊乱者8例,以库欣征、性征异常、醛固酮增多症为主。超声、CT、MRI测定肿瘤直径为4.8~19.5cm,平均7.8cm。3例有远处转移。行根治性切除术13例,侵及同侧肾脏者做肾和肾上腙切除术2例,肾上腺肿瘤并腔静脉癌栓切除2例,腔静脉部分切除1例。病理结果:Ⅰ其耳2例,Ⅱ期8例,Ⅲ期3例,Ⅳ期3例。随访3-62个月,手术2年以上的11例患者中有6例仍存活,但1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死亡5例,平均存活26个月。结论肾上腺皮质癌患者预后差。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卢庆国  丁长柏 《中国校医》2012,26(12):924-92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48例I、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其中2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VAMT组),并与20例常规开胸手术下完成肺叶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开胸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抗生素用量VAMT组比开胸组少,且住院时间比开胸组短。结论在肺癌根治术中,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疗效确切、安全,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