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川省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2011年度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的相关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慢性病防控人员400人,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总人数的3.50%;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共987.40万,占单位总业务经费0.09%;专业以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为主(71.75%);慢病工作年限小于5年者占66.75%。全省开展慢性病相关监测或现场调查的县区为74.32%。结论四川省慢病防控资源不足,经费缺乏,慢病机构设置尚需健全,慢病防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慢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遏制慢病高发态势,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慢病防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县域慢病防控策略的基本思路,即分别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防、医、管"之间、"体系、体制、机制"之间的三位一体。实行"三位一体"的县域慢病防控策略,首先,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的慢病防控新模式;其次,要实现慢病预防、诊治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加强县域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慢病管理体制建设和完善县域慢病防控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加强慢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将成为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为了解全县慢病防控能力现状及慢病防控能力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和需求情况,加强全县慢病防控能力建设、制定慢病防控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慢病防控机构、人力资源、经费配置及能力建设等情况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防控)能力.方法 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防控的资源、能力及开展的项目. 结果(1)资源:全国有7483人从事慢病防控,占CDC总人数的4.0%;有23.6%的人在2008年投入慢病防控不足6个月.省、地和县级防控经费占同级CDC总经费的比例依次为2.29%、1.70%和2.69%.(2)能力:省、地和县级CDC慢病科所设置比例依次为100.0%、62.8%和43.7%;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34.7%、高级职称占12.1%,其中61.7%从事慢病防控工作不足5年;平均继续教育人次数省级为21.90,地级为4.60,县级为1.68;有8.7%的CDC派人外出进修.省级CDC均开展了慢病监测,仅4.2%的CDC出版过慢病报告;在慢病防控工作中,主要与卫生部门内部机构合作.(3)开展的项目:分别有43.5%和30.8%的县级CDC开展过监测和干预项目. 结论中国疾控系统慢病防控资源匮乏,经费和人员与慢病疾病负担不相称;慢病防控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共同主办,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承办的2019年全国营养与慢性病防控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培训班于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深圳召开。原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赵文华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主任委员马吉祥主任医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开泰书记以及各省市疾控中心、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营养与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代表约120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合城区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管理模式。方法总结与分析宁波市海曙区开展慢病防控工作的历程、主要做法与成果。结果海曙区建立了慢病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属地化管理和签约式服务推动了慢病防控的深入发展,慢病患者发现能力、系统管理率逐年提高,经过长期探讨最终确立了适合城区居民的签约式服务管理模式。结论提高患者发现能力是开展慢病防控工作的前提条件,提供适合群众需求的慢病服务模式是做好慢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北京市朝阳区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需求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朝阳区2012年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的相关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慢性病防控人员15人,占总人数的6.5%;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共60万,占单位总业务经费3.5%;专业以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为主,占86.7%;工作年限5年以内占33.3%,平均工作年限9年。区疾控中心参与出台政府相关慢病政策的制定,开展死因监测、恶性肿瘤病例报告与慢性病危险因素相关监测,已建立了高血压随访干预、糖尿病随访干预、35岁首诊测血压、肿瘤随访等慢病防治干预模式。结论朝阳区慢病机构设置比较健全,慢病监测网络日益完善。但慢病防控资源不足,经费缺乏、人员进修培训仍需加强,慢病干预管理执行力度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认为慢性病防控是个人问题,但事实上个人行为却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影响。 为进一步认清我国慢病的现状与形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慢病防控需全民动员。  相似文献   

9.
贾金梅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219-2221
通过回顾有关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和其现代医学基础,以及中医药在高脂血症治疗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阐述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中的基础地位与特色。以希达到有效预防,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社区门诊高血压诊疗和路径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高血压社区门诊诊疗和慢病管理的新途径,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慢病管理水平。方法: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2010)为基础,应用信息化手段以路径形式制定高血压社区门诊的诊疗规范。同时在路径中纳入高血压慢病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使高血压社区门诊和慢病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结果:路径实施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优化了服务流程,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了高血压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结论:社区门诊实施高血压诊疗和路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对有效开展高血压慢性病防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为主导的社区慢性病防治一体化服务。方法建立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的机制,强调防治结合,充分利用全科团队深入社区的优势,注重健康教育,发挥中医药特色,以社区常见病干预为重点,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结果制订并实施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一体化服务方案,使临床和预防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服务平台。结论以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为主导的社区慢性病防治一体化服务,有利于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公共卫生挑战、传染病防控、疾病监测、慢性病防治、全球健康、健康素养、精准医学等领域,对近年来国际上公共卫生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中医药与西医药相比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测算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合理提高中医药补偿比例的数值.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调查和文献资料复习法,比较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3种方法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结果 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中,中医药低于西医药、中西医结合低于西医药、中医药低于中西医结合.其中住院费用中,中医费用比西医费用低25.2%.同时计算出了费用统计比值,提出了中医药、西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补偿比例数学模型.结论 建议各地在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中,以中医药门诊和住院费用比西医药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实行提高25%和33%左右的补偿比例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尽管体系各异,但各有优胜之处,它们是互补的,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医学的发展。方法比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异同。结果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结论中西医结合有效地.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估。方法在2个街道的生活社区和社会单位及中小学随机抽取不同人群进行了行为危险因素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调查,对目标人群开展了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干预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有大幅度提高。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多数态度和行为有改善,但也有少数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社区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的健康促进对慢性病预防是有效果的。在社区人群中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综合防治及健康促进对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提高有明显效果,但态度和行为改善不如知识明显,由卫生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干预能够改变整个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是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统一研制的《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医科大学345名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为7.54%,其中科学健康观和慢性病预防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38%和7.54%,安全与急救方面的知晓率较高,为62.32%。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筛选,年级、民族和生源地为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特别是慢性病和传染病预防等知识知晓率较低。应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增设慢性病预防和传染病预防课程,利用传统教学、校园网络以及推行民汉学生合堂合班合宿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Li LM  Tang JL  Lv J  Jiang Y  Griffiths SM 《Public health》2011,125(1):20-24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re has been remarkable developments in public health in the country. These achievements ar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nd patriotic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alth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technology medical applications is also recognized. However, along with the rec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edical disciplin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pecialized, and clinic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have become further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Conventional Chinese wisdom says 'when long divided they must unite, when long united they must divide'. At the onset of the new round of reforms of health care in China, it seems important to revisit the discussions on the urgency for integration of health sciences in medicine in China. Several issues and viewpoints on integrating medicin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for health calls for broad integration. Primary care development in China requires integration 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nd i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requires integrated and united action.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requires creativity. The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should be instilled in the minds of medical students. Integration also entails integrated practice. After all, integration entails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Changing the curre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rue integration requires integration of concepts, policies, resources and measures,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health care including public heal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is needs to be a systematic process. Finally, success of integration relies on social mobilization, advocacy, promo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entire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王晓迪  郭清 《健康研究》2012,(4):281-28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管理模式有相通之处,是以中国传统医学预防为先的健康观为核心,以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人群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评估、干预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文章利用文献复习法对近年来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营养干预手段是慢性病综合防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归纳分析慢性病的营养干预策略和技术,以期为慢性病防控提供有效、全面的营养干预策略和技术,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慢性病的营养干预有待跨界融合,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20.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industrial processes can sometimes discourage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existence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everal thousands of years indicates that it has sound elements. As has been true with features of other ancient, highly developed civilizations,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fers a valuable resourc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Its scientific aspect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s must continue to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Western scientific methodology. China has initiated a program to utilize modern industrialized technology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modern Western medical systems. The policy and process aimed at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se measures have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and have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care, as well as medical technology and scienc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fields of study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comments on future expecta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