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驾驶员饮酒与机动车道路伤害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驾驶员饮酒与机动车道路伤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在沈阳市皇姑区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的驾驶员406例为病例,同期、同地区内于随机时间、随机道路上正常行驶的驾驶员438例为对照.采用统一的问卷对驾驶员进行面询,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发生事故前/调查时(对照)饮酒情况,进行呼出气酒精检测和血液乙醇定量检测.并对驾驶员、道路交通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探讨酒后驾车的原因.结果酒后驾车发生道路伤害的危险性是未饮酒驾车的4.13倍(OR=4.13,95%CI1.66~10.28),随驾驶员饮酒量增大,发生道路伤害的危险性逐渐增高,呈剂量反应关系(趋势χ2=9.20,P<0.05).饮啤酒后6h内驾车发生伤害事故的危险性增高(OR=1.72,95%CI0.67~4.42).驾驶员酒后驾车原因多为对饮酒后驾车的危害认识不足.结论饮酒后驾车是造成机动车道路伤害的危险因素.饮啤酒亦会增加道路伤害发生的危险性.为加强对酒后驾车的预防和控制,必须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正确认识饮酒对驾驶安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酗酒——伤害发生重要而共同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饮酒对伤害发生的影响及立论饮酒是伤害共同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分别就酒精对大脑/肝脏的短期/长期作用,对机动车驾驶员/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影响,酗酒对意外伤害/故意伤害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原因深入研究,就血酒浓度的增高对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酒精对大脑的短期作用与伤害发生关系密切,酒后驾车及酗酒后的步行、骑自行车,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性增加。急诊伤害的前3位原因构成是机械伤、跌伤、道路交通伤害,并未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而改变。酗酒是道路交通伤害、跌伤等意外伤害以及机械伤等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酗酒是伤害发生重要而共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健康教育、增强自控能力、健全法制法规、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驾驶员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道路交通伤害中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与交通事故发生的关系,为进一步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事故驾驶员和非事故驾驶员的生理、心理、行为等相关情况,采用SPSS11.5软件对事故组和非事故组的调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机动车驾驶员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了170名事故驾驶员和167名非事故驾驶员.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文化程度、饮酒史、酒后驾车史、超载驾驶和既往交通事故史是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0%CI分别为:4.508(1.585~12.819),7.311(3.477~15.370),43.054(14.675~126.314),3.057(1.210~7.726),20.057(5.974~67.342).结论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经常超载驾驶,有饮酒史、酒后驾车史和既往交通事故史与道路交通伤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动车驾驶员道路交通伤害(RTI)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RT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收集柳州市2000-2009年的RTI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性别、年龄、驾龄、各种交通行为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疲劳驾车、酒后驾车、超速行驶及违章变更车道是机动车驾驶员RTI的主要危险因素,其OR值(95% CI)分别为4.73(1.94~11.87)、9.89(5.52~36.45)、11.55(3.93~58.63)、3.78(1.94~7.85).结论 疲劳驾车、酒后驾车、超速行驶及违章变更车道与RT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前,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预计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在疾病负担中居第3位[1].相关研究显示,大部分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引起的[2],主要包括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不使用安全带和无证驾驶等.由于中国是交通伤害的高发国家[3],研究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索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关键。在构成道路交通伤害的整个过程中,驾驶员是导致道路交通伤害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的酒精行为、疲劳驾驶、个性特征、使用手机、驾驶能力、安全带的使用、摩托车骑者的特征、生理特征、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可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京市驾驶员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情况,比较事故驾驶员与非事故驾驶员知识、信念、行为的不同,从而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事故驾驶员和非事故驾驶员的一般情况及驾驶员相关情况.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70名事故驾驶员和167名非事故驾驶员,结果显示:事故驾驶员与非事故驾驶员,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事故驾驶员的知识、信念、行为得分均低于非事故驾驶员.[结论]驾驶员的知识、信念、行为是导致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针对驾驶员进行道路交通伤害知识、信念、行为的干预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酒后驾车危害猛于虎。有关调查显示,酒后驾车已成为危害交通安全的第一大"杀手"。为了切实维护公共安全,遏制酒后驾车行为,政府开始颁布实施刑法修正案和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对酒后驾驶的处罚更加严厉,而且规定醉驾与飙车将入刑定罪,这令广大驾驶员谈酒色变,如今,"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柳州城市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规律,为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及其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广西公安厅交警总队提供的数据和2004~2009年柳州市统计年鉴描述柳州市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死亡率、伤人率和直接经济损失及其变化趋势,并描述道路交通伤害的车辆类型、地区和道路分布情况等相关特征.结果 2004~2009年柳州城市道路交通伤害在总体上发生率、死亡率和伤人率呈下降趋势,但2009年4项数据有回升趋势,直接经济损失为69.9万元,是2008年的1.90倍,受伤人数为252人,是2008年的2.50倍,2项数据升高较快;2004~2009年间柳州市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成因是与道路交通伤害相关的人员因素,所占比例为61.80%~91.03%,其中机动车驾驶员的违章行为是主要原因,包括纵向间距不够和酒后驾驶等;发生交通伤害的主要车种为汽车和摩托车,两者所占比例每年都超过90%以上;交通伤害主要发生在城市主干道上,占76%左右.结论 柳州市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适当控制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对于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作用明显;柳州城市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应以控制汽车驾驶员和摩托车驾驶员的违章行为为重点,同时增加警力,加强城市主干道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0.
统计调查,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酒后驾车的致命车祸风险,比未受酒精影响的驾驶员高17倍。  相似文献   

11.
酒后驾驶与道路交通伤害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水桂  何作顺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803-3804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y,RTI)将成为全球第3位疾病[1].人、车、路三者在特定的环境里构成RTI的成因,在构成RTI的整个过程中,人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世界有关RTI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无一例外指出人,尤其是驾驶员,是导致车祸的主导因素[2,3].而驾驶员酒后驾车是RTI重要危险因素.据世界各国统计,30%~50%的RTI由驾驶员饮酒后驾车所至.  相似文献   

12.
王燧 《现代保健》2008,(35):109-110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完成的1055位酒后驾驶员血液酒精测试情况进行总结,对酒后驾驶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jkrs》2010,(6)
<正> 统计调查,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酒后驾车的致命车祸风险,比未受酒精影响的驾驶员高17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面访形式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驾驶员的一般情况、交通工具状况、驾驶相关行为、睡眠状况、吸烟、饮酒、药物使用、道路状况等因素。结果 2008-2009年间共调查246例病例组和492例对照组驾驶员,在控制年龄、性别、驾驶机动车类型等因素下,驾车频率高(OR=3.08)、有吸烟史(OR=1.94)、行驶车道错误(OR=2.36)、驾车时身体状况差(OR=1.87)、睡眠不足(OR=4.63)、定期车辆检修(OR=0.33)、佩戴安全带/安全头盔(OR=0.30)等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道路交通伤害与驾驶员行为、车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应针对人、车、路三方面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儿童乘客安全带佩戴情况堪忧,这是从浙江省发布的"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项目系列调查报告"中获得的信息。为此,专家倡议"儿童坐后排,稳坐安全椅",以确保儿童乘客的安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交通管理局等部门进行的"浙江省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研究",内容包括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情况、摩托车驾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情况以及高速公路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京市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情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收集合并2012年4月-2013年8月期间南京市10个交警大队机动车驾驶员呼气酒精浓度(BAC)测试和问卷调查中有关摩托车驾驶员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样本共468例,酒后驾驶(BAC〉Omg/100mL)发生率为12.18%,其中按照(GBl9522-2010)规定饮酒后驾车和醉酒后驾车发生率分别为9.40%和0.21%;晚上及深夜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白天即=14.877,P=0.001);周末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工作日(X2=9.513,P=0.006);驾龄3年以上的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3年及以下的驾驶员(X2=5.427,P=0.020);驾车时间在0.5时及以下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0.5时以上的驾驶员(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7);未戴头盔的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高于带头盔者(X2=6.247,P=0.012)。结论南京市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较高,提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及强化执法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镇江市丹徒区综合干预酒后驾驶效果。方法采用路边随机拦截呼气酒精测试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干预前后调查驾驶员,比较酒驾率的变化。结果基线调查的2014年,调查1 322名驾驶员中,酒驾率为2.87%;比较不同驾车时间、车辆类型、出行目的、饮酒频率及是否知道酒驾最低血液酒精浓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加强健康教育与执法干预1年后的2015年,调查1 328名驾驶员中,酒驾率为1.05%;比较不同车辆类型、是否知道酒驾最低血液酒精浓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后调查的酒驾均为轻度酒后驾驶,酒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徒区酒驾综合干预后酒驾率下降,但酒驾依然存在,需继续加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孙海明  赵敏 《大众医学》2009,(11):53-53
据统计调查,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酒后开车的驾驶员卷入致命车祸的风险比未受酒精影响的驾驶员高17倍。那么,为什么明知危险,还偏要以身赴险呢?  相似文献   

19.
广西城乡居民道路交通安全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发生特点,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广西7个市县符合研究条件的3 362名15~69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西城乡居民道路行走违章和骑自行车违章行为发生率分别为42.45%、40.25%;驾车者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无证驾驶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4.45%、18.25%、22.81%,男性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行为高于女性,分别为女性的4.33、2.65倍;驾驶或乘坐过摩托车时46.24%的人未佩戴头盔;乘车者和驾驶者佩戴安全带行为发生率分别为53.20%、29.28%;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人群道路交通安全行为意识呈增高趋势。结论广西城乡居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交通违章现象严重,应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不同人群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情况,比较事故驾驶员、非事故驾驶员和社区居民中非驾驶人员知识、信念、行为的不同,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收集事故驾驶员和非事故驾驶员以及社区居民中非驾驶人员知识、信念、行为情况。结果 调查了170名事故驾驶员、167名非事故驾驶员和175名社区居民中的非驾驶员。事故驾驶员与非事故驾驶员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事故驾驶员的知识知晓率和交通安全相关行为遵守情况均低于非事故驾驶员(P〈0.01),态度方面认知率高于非事故组驾驶员(P〈0.01)。非驾驶员的社区居民观看过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片和愿意接受道路安全的免费教育的人数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62.86%和75.43%)。结论 不同人群道路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差异,事故驾驶员的道路交通知识知晓率和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相关行为低于非事故驾驶员,是导致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