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征及对结核病治疗的疗程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50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60%)为轻度肝损害,18例(36%)为中度肝损害,2例(4%)为重度肝损害。42例(84%)未影响抗结核治疗疗程及效果,6例(12%)使得抗结核治疗疗程延长,2例(4%)使得抗结核药无法规律应用,病情迁延不愈。结论: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后经调整方案大部分患者不影响结核病的治疗,但有少数受到影响,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慢性肝病之一,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来诊的3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临床对药物的副作用进一步加强监测,研究及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害,可进展为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占黄疸住院人数的2-5%,老年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高达2%〔1〕,因此,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非常重要,现将我国近年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近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王楠 《工企医刊》2014,27(1):576-577
目的 探讨合理用药以预防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8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经停用损害肝脏药物,护肝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半月至两个月的治疗,其中77例治愈好转出院,治愈好转率达96.25%.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屡有所见,重在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为患者争取更有利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住院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中药(包括中成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等,女性多于男性。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防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冯萍  江峰  唐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5-1197
药物性肝损害是目前临床上肝功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导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症状,与用药剂量不一定有关.诊断尚无国际统一标准,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除采用保肝退黄药物治疗之外,近年来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疗的开展挽救了部分较严重患者的生命.药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开辟了新途径,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BIL与ALT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3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5%(65/56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Bs Ag阳性患者、复发患者、过量饮酒患者、治疗3个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吸烟、营养不良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与不吸烟、营养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与老年、HBs Ag阳性、复发、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具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的肝功情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周渊 《中国卫生产业》2014,(26):123-124
目的分析研究复方甘草酸苷针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的10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之上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加以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之上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加以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全部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和肝功能治疗情况,对结果加以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草酸苷针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在肝炎专科门诊,由于转氨酶升高而就诊的患者中,最终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并非少数。所谓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到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肝炎。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不仅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还涉及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的种类日益增多,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几乎涉及临床各科的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9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嗜酒、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3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DIL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2.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一线抗结核药和二线抗结核药,坚持早期、联合、全疗程规律用药的基本原则,采用短程疗法和减敏疗法,治疗效果显著.但是这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尤其是药物性肝损害.如何避免或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已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抗结核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所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做一小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凯西莱在药物性肝损害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凯西莱组)30例和观察组(丹参联合凯西莱组)30例,后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联合凯西莱在药物性肝损害中的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凯西莱在药物性肝损害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凯西莱组)30例和观察组(丹参联合凯西莱组)30例,后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联合凯西莱在药物性肝损害中的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是短程化疗方案中的基本药物,但三药联合治疗肺结核常引起一定的肝损害。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后,如何继续化疗及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值得探讨。本文对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415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策略. 方法 对本院住院行肝脏活检穿刺病理与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回顾分析,以西药组161例患者为对照,研究157例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中药组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类型和西药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药组和西药组相似,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药组ALT、AST、GGT、ALP分别为(437.10±416.13)、(300.10±278.73)、(205.30±178.82)、(151.65±84.93)U/L,西药组(617.29±422.19)、(502.94±290.28)、(280.10±229.25)、(187.67±153.78)U/L,升高水平较西药组为低(P<0.01).用药原因分析本组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用药原因是保健与美体美容,占21.02%,其次是皮肤科用药占15.29%,妇科用药占12.10%.用药持续时间分析显示,43.31%的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个月. 结论 中药约物性肝损害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但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并不比西药组重,避免疗程过长和不恰当用药对预防中药药物性肝损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物性肝损害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诊断一直难以达成统一的共识.经过20多年的努力,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判断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使用较多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是ICM标准和Maria标准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5例,均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ALT、AST、TBIL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2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门诊常规护理、健康宣教,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由经相关培训后的专人负责针对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规则服药、定期复诊等治疗依从性及起居规律、合理饮食、情绪稳定、适当运动等健康行为和完成疗程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能提高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患者能更好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