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传染病监测预警一直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点,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对于早期发现疫情并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本文综合探索分析了国内外传染病监测预警实施方法和应用情况,了解传染病监测体系和预警方式的现状,为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提供参考。目前传染病预警方式主要包括基于医疗机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数据的监测预警、基于症状监测的预警和基于时空分析的监测预警,但实际运用中发现存在预警时间滞后、技术落后和缺乏信息共享等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防控需求。建议构建传染病监测数据跨部门、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加强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形成多渠道智能化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我国国家、省级/区域、医疗机构三个层面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特点与发展现状,介绍了三个层面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效果与存在问题。各系统均存在预警信息来源单一,预警模型设计简单,以不具有学习能力的固定性模型为主;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均不高的特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功能应包括已知传染病的个案预警和暴发预警、新发/突发传染病个案预警与暴发疫情预警。已知传染病个案预警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已知传染病的漏报问题,但传染病暴发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警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提出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拓宽整合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来源,收集医疗机构内和社会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异动信息;应实现预警数据的多元化与集成化,预警模型设计应引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最终建立我国国家、省级/区域、医疗机构三层面的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平台。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数据传染病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传染病监测预警已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传统传染病监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染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但存在监测范围局限、预警时间滞后等不足之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染病数据的大量增长,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研究正逐步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详细介绍基于网络、社会和自然因素、医疗、病原监测等不同大数据来源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综述各系统优势和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染病仍然是造成居民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实时、有效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应对各种传染病的威胁十分重要〔1〕。2004年起,中国建立了基于网络、实时、个案直报系统,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8种法定传染病〔2-3〕。该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传染病暴发的早期察觉能力及新发传染病早期识别的能力〔2〕。为了解该系统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的运行情况,评价其在当地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中的作用,于2009年5-8月在江西和甘肃2个省进行了县、乡、村3级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的评价及其需求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传染病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芬  王丽  李辉 《卫生研究》2008,37(2):249-251
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传染病预警受到了重视,中国已建立了可靠的疫情信息系统和高质量的防控系统,但利用疾病早期监测方法预警决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对传染病预警指标、数据分析和异常信号识别的方法、传染病预警的及时性及对预警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早期发现并识别传染病疫情已是公共卫生监测最主要的任务。相应的早期预警系统研究也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如何能以更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对疾病疫情进行预测,为公共卫生反应赢得时间,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传染病监测预警方法的研究便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王文明 《现代保健》2010,(3):146-147
自2008年4月21日起,笔者所在市建立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该预警信息系统因其敏感性高,适用性强,为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疫情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工具,为提高基层及时发现和识别传染病暴发的能力,提升各级疾控机构传染病预警工作的效率,初步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大数据,以"被动监测、主动预防、大数据感知"为理念构建适用于医院真实场景下的传染病实时监控及预警系统,描述系统建设背景、整体架构、技术路径、主要功能和实施成效。方法通过开发传染病实时监控及预警系统实现对已知传染病的监测上报,对未知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趋势提醒。结果将传统单样本上报的被动监测系统转变为主动监测、大数据智能分析、态势感知异常与多点触发的全方位防控体系。结论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传染病管理集成、实时共享、动态追踪和可视化展示融入到医院的传染病预警防控中,提升传染病防控、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疾病控制、趋势分析、预警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智能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分析现行传染病监测系统的现况和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和多渠道预警.  相似文献   

10.
虞城县重点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监测数据,实现对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方法在国家疾控中心构建的重点传染病自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平台上,以2000年以来的历史疫情数据为基础,对网络直报实时报告的传染病个案病例,设定P50—P90预警值,超出预警阈值的病例报告,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结果预警系统运行一年来,对9种甲、乙类传染病发出预警信息,其中新信息122条,重复预警信息316条。对预警值在P80以上的预警信息,采用现场调查、走访患者家属、询问接诊医生等方式予以验证核实。结论预警系统能够实现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并能预警传染病病例报告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1.
蚊媒传染病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蚊媒传染病是一类由蚊类传递病原体(病毒、原虫、蠕虫等)的传染病,且蚊类是病原体存在所必须的,具有媒介生物参与病原体传播的特点。主要有乙脑、登革热、疟疾、黄热病、西尼罗热和丝虫病等,作为传染病,蚊媒传染病具有传染病的一般规律,其流行过程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3个基本环节,但其传播病原体有蚊类参与。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全球虫媒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西尼罗热和裂谷热等新病种陆续被发现,原有疾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疾病的流行频度不断增强,给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评价泉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运行效果,为推进其应用提供依据。以泉州市2008年4月2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预警系统中的预警信号、现场调查结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报告结果作为研究对象,以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评价预警系统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6 286条,涉及24种传染病,平均每县每天预警0.3次。响应信号6 105条,响应率为97.12%,预警信号经过初步核实后,被判断为疑似事件111条(1.81%),经过现场调查共确认暴发25起;预警系统的灵敏度为28.74%,阳性预测值为22.52%。由此可见,预警系统可初步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但预警效率仍须提高。通过合理设置阈值,提高暴发探测来源数据的质量,可提高预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佛山市南海区传染病聚集性事件预警监测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判断其优缺点,为进一步优化其预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0年南海区报告的传染病聚集性事件数据,采用及时性、灵敏度、信号阳性率和错误预警率等指标对该区自行开发的传染病聚集性事件预警监测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2018—2020年南海区共确认实际发生传染病聚集性事件787起,预警监测系统对其中的631起事件发出有效预警信号,预警监测系统灵敏度为80.18%;预警及时性为3天。预警监测系统共发出653条预警信号,其中手足口病和水痘的预警信号最多,分别为406条(62.17%)和233条(35.68%)。预警监测系统对手足口病和水痘等病种的预警反应灵敏,灵敏度达95.00%以上,但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感样病例等病种的反应灵敏度较低,甚至不响应。预警监测系统的错误预警率较低,为2.01%。结论南海区传染病聚集性事件预警监测系统能对大部分传染病聚集性事件进行有效预警,降低错误预警率,实现精准防控。但为了提高该系统的预警覆盖面,需要对症状监测系统作进一步研究,以补充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医务人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抽样地区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共纳入2 497名医务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描述性方法和χ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务人员监测预警态度和知识的现状及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医务人员监测预警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医务人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知识掌握总得分率为81.81%;传染病症状患者异常增加时,97.60%的医务人员认为本人具有监测报告责任;医务人员认为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发现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医生的诊断能力(97.24%)、诊断条件与技术(96.72%)、医生的敏感度(96.56%)、责任心(89.03%);首诊医生接诊疑似突发急性传染病未上报的主要原因中,76.47%表示不能确定是突发急性传染病,64.71%表示报告后行政干预多,担心承担责任,55.89%表示报告程序复杂、增加工作量;接受过培训(OR = 2.157,95%CI:1.394 ~ 3.338)、职称(中级OR = 1.411,95%CI:1.158 ~ 1.719;副高及以上OR = 2.009,95%CI:1.587 ~ 2.544)、一级医院(OR = 1.540,95%CI:1.232 ~ 1.925)、北疆(OR = 1.262,95%CI:1.051 ~ 1.516)、传染病相关科室(OR = 1.326,95%CI:1.066 ~ 1.650)是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知识合格率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医务人员对于具有一定的监测预警能力,仍需加强针对性培训与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监测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云南省边境地区建立持续动态症状监测预警系统,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及时性,以提升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能力。方法 选择3个边境县,以全覆盖的方式,于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持续监测医疗机构14个症状及6个症候群,收集小学每天学生缺勤信息和边境口岸入境人员发热信息,构建基于手机和电脑平台的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结果 采用EARS-3C和Kulldorff时空扫描的预警模型,发现皮疹、流感样症状和小学缺勤等多个监测信号源对手足口病、流感和水痘等常见传染病预警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提前1~5 d预警)。系统简便易用,安全性和可行性较强,以交互式图表及可视化地图的方式展示,相关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监测数据情况和预警信号的变化,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结论 该系统科学有效、操作方便,能实时发现边境地区常见传染病的暴发或聚集事件,实现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本地及跨境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 使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传染病发生、流行及防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即便是当前对传染病防范的认知、应对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已有历史上最好的基础。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中, 研究和利用各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相关因素的数据, 以期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生前识别疫情信号, 成为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命题。病原体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所以以病原学为核心的实验室监测是传染病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预警系统, 其核心是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 在鼠疫、霍乱、流脑等细菌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溯源和精准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重点号围绕实验室监测在细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中的作用, 从流行和暴发菌株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联合应用、与常规病例监测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 体现了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疫情调查中的作用, 同时对实验室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以期为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跨越发展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监测在湖北地区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湖北省2个县的209个监测机构实施情况和287名数据上报人员的问卷调查,对症状监测系统实施以及探测暴发性疫情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多数据源的症状监测系统 ISS 成功建立,所有监测点都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持该系统的运行;且近90%的数据上报人员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意愿利用此系统完成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数据上报的总体质量较好,并在系统运行期间成功预警3起暴发性疫情。结论症状监测能顺利开展,并可应用于传染病预警。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染病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国内外传染病病原监测网络情况,分析我军监测网络建设有效做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提出完善网络体系布局、优化信息技术手段、强化监测规范管理、加强监测人员培训的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军队病原监测网络预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突发传染病疫情现场,实现疫情的发展趋势预测及重要流行病参数估计。方法:基于SIR、SIS及SEIR动力学模型,实现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基于退火算法实现疫情重要参数估计,并基于JAVA语言建立重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现场预测预警系统。结果:该系统不仅可以根据已知的流行病学特征参数预测传染病疫情发展趋势,还可以根据每天的新增发病人数,精确估计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参数,从而进行疫情的发展趋势预测。结论:该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疫情的现场快速有效预测预警,从而提高了疫情处置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