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型副伤寒流行特点及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将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市发生的甲型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报道如下。1 流行特征 :(1)基本情况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甲型副伤寒报告病例 16 5 8人 ,平均患病率为33 4 /10万。全市 19个乡镇均有发病 ,家庭中≥ 2人发病的占 10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岭市2004年甲型副伤寒发生原因,分析流行特征,为政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资料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甲型副伤寒病例1874例,发病率为163.26/10万,比2003年增长426.48%,疫情波及全市16个镇、街道。结论引起2004年浙江省温岭市甲型副伤寒较大规模流行是以餐饮业污染、生吃半生吃贝类食品和井水污染为主的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东省汕头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汕头市2009—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汕头市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共1 148例,其中伤寒1 056例、副伤寒92例,年均发病率为4.20/10万,其中濠江区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17.20/10万。7—9月是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31.36%(360/1 148)。男性发病617例,女性发病53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发病年龄以15~29岁居多,占病例总数的32.14%(369/1 148)。职业以学生为主(244例,占21.25%),其次为农民(173例,占15.07%)。结论汕头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较高,夏、秋季是高发季节,学生、农民是高发人群,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临沂市2001~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临沂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33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70.86%(1651/233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33.05%(770/2330)、17.85%(416/2 330);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6.
伏晓庆  古文鹏  尹建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497-2499,2502
目的分析2003-2012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0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伤寒副伤寒在云南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结果 2003-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 870例,死亡23例,年均发病率14.91/10万,病死率0.034%,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125.33,P0.001)。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5-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州市年均发病水平呈交错排位;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农民(39.50%),其次为学生和工人,近年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起数和人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伤寒副伤寒主要以散发病例为主,报告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居多(71.28%),近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上升,在个别州市已成为优势菌感染。结论云南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以甲型副伤寒优势菌感染为主的重点州市应加以有效策略控制和分类指导;对农民发病较高和散居儿童发病上升应予以特别关注和警惕;在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及实验检测技术和方法上需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李鸿坤  王双凤  赵青  李虹  马重义  马坤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00-5701,5704
目的 探讨澄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澄江县2000~201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澄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07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20.6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50岁年龄段,占68.66%(1 426/2 07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58.45% (1214/2077)、20.70% (430/2077);坝区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乡镇;临床特征不典型;近6年该县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 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澄江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高发地区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方法建立以固定人群为基数,病原学为确诊依据的前瞻性监测系统进行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甲型副伤寒发病91例,伤寒发病15例,发病率分别为180/10万和30/10万。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占85.8%。伤寒、副伤寒除12月外,全年均有发病。伤寒发病以成年人为主,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结论伤寒、副伤寒实际发病率远高于一般常规监测发病率,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三亚市2009-2010年报告本地甲型H1N1流感115例,发病率为9.2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在11月,占总病例数的40.00%。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占发病总数的91.30%,市区发病率为22.47/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0/10万,市区与农村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2,P〈0.001)。男女性别比为1.56: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9岁,占全部病例的64.35%,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约占病例总数76.52%。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结论三亚市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少年,学生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1.
890株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本省伤寒、甲型剐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对各市(地)疾控中心提供的890株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试验;药敏实验方法参照K-B琼脂扩散法。结果 我省近几年来流行优势菌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伤寒沙门菌,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其耐药性均有一定差异,爆发型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爆发型菌株。结论 应根据不同菌型、地区及不同流行强度的伤寒、副伤寒做出相府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渠  甘莉萍  陈应坚  杨慧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54-4656
[目的]了解深圳龙岗地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对从本地区2003~2007年食物中毒和伤寒,副伤寒疫情中分离的67株沙门菌进行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实验。[结果]沙门菌主要流行菌群为D群,以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食物中毒占总暴发疫情的40.30%,51.85%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引起;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及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完全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完全耐药,头孢氨苄的耐药率高达41.79%,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了37.31%,37.31%,25.37%,25.37%和2.99%;非伤寒沙门菌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强力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美满霉素的耐药率显著性的高于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多重耐药率为13.00%。[结论]沙门菌引起的暴发疫情在逐年增加,其对除四环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外其他常用抗生素都敏感,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点及菌株的分型耐药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181株伤寒副伤寒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其中的136株伤寒菌株进行噬菌体分型。结果: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为2.24/10万,发病以5~10月份为多,苏州、南通、盐城和扬州4市是高发地区,人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发病没有明显差异。136株伤寒菌株可分为14个型,分型率73.21%,噬菌体菌型主要为J1、M1和D2,分别占可分型菌总数的14.29%、13.39%和10.71%。不同年份伤寒菌株的分型率不同。伤寒、副伤寒菌株均对磺胺、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副伤寒菌株的耐药谱较伤寒菌株宽。结论:江苏省2001~2003年伤寒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人群职业分布无明显变化,但男性发病年轻化。噬菌体分型结果显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菌型变化不大,除以往耐药的M1型菌株外,J1型菌株的耐药性也普遍较高,且有多重耐药现象;副伤寒甲出现的比例逐年增高,且其耐药率及耐药谱均较伤寒菌株高或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其变迁,为临床用药、应急药品储备及预防服药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法,对贵阳市2000—2007年部分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耐药,合计耐药率93.2%,其中,萘啶酸耐药率最高89.0%,其次是头孢噻吩7.5%,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2.1%和1.4%。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呈上升的趋势。双耐药、三重耐药及四重耐药菌株主要采集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县区。结论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存在多重耐药性,可能是其流行原因之一;耐药性日趋严重,提示药敏监测对该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资料及既往“疫情调查报告”,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2005—2019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23起,伤寒17起,甲型副伤寒6起,发病数911人,罹患率0.55%。疫情集中在4-10月,共16起,占69.56%。疫情分布在7个市(州),安顺市、毕节市、黔东南州有14起,占60.87%。0~20岁组和31~50岁组分别占36.99%和23.93%;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19%和33.26%。水型传播15起,占65.22%。采集血样标本491份,血培养阳性率40.33%,采集大便标本37份,阳性率5.41%,外环境水标本334份,阳性率6.59%。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水型暴发为主,学生和农民是主要受威胁人群。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风险管控工作,减少疫情波及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龙岗地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以纸片扩散法(K-B法)对从该地区2003年1月-2007年1月食物中毒和伤寒、副伤寒疫情中分离的67株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地区沙门菌主要流行菌群为D群,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占总暴发疫情的40.30%。51.85%的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引起。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及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完全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完全耐药,对头孢氨苄的耐药率高达41.79%,对氨苄西林、羧苄市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37.31%、37.31%、25.37%、25.37%和2.99%;非伤寒沙门菌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强力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美满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多重耐药率为13.00%。结论由沙门菌引起的暴发疫情在逐年增加,除四环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外,沙门菌对其他常用抗生素都敏感。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显著增加,加强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