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和肝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7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以及NK细胞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肝脏组织E-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μg/L)明显高于肝癌组和对照组(68.94±34.09,43.39±18.00vs16.69±8.27,13.96±7.50,均P<0.01),且慢性肝炎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脏组织中慢性肝炎组血管内皮细胞中E-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83.3%,肝硬化组阳性表达率为57.1%,前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χ2=6.242,P=0.012),而对照组和肝癌患者肝组织未见E-选择素表达;慢性肝炎组CD4+细胞(%)、N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29.11±6.79vs37.02±7.05;23.57±7.33vs27.37±7.03...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治疗对其影响。方法:ELISA法测定26例AMI患者发作6、12、24、48、72h时的血浆sP选择素、TNFα及IL6的浓度,26例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抗栓及成功实施了急诊再灌注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①AMI患者发病6h内sP选择素的浓度[(177.6±20.1)μg/L]显著高于SAP组[(75.4±6.8)μg/L]和正常对照组[(67.9±7.7)μg/L,P<0.01];12h时sP选择素浓度进一步升高[(226.2±33.6)μg/L,P<0.01];24h时sP选择素明显下降[(102.2±13.5)μg/L],但仍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48、72时,sP选择素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AMI患者发病6hTNFα与IL6即升高,24h达高峰,72h后仍高于正常。③直线相关分析提示,AMI患者发病6h的sP选择素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1;r=0.68,P<0.01)。结论:AMI发生6h时s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早期成功再灌注治疗使sP选择素很快达峰值,然后迅速下降,但对TNFα和IL6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81例冠心病患者 ,按临床诊断分为 4组 :急性心肌梗死 (AMI) 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2 4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 2 0例和对照组患者 2 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的水平 ,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行Gensini评分 ,并与其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水平比对照组高 ;(2 )AMI组、UAP组可溶性E 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 ,其值增加明显 ;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 ;(3)急性冠脉综合征 (AMI组 +UAP组 )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 E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 ,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 ,其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选择素(selectin)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介导多形核白细胞与冠状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对缺血心肌产生再灌注损伤。目前,应用其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正逐步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并将逐步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E-选择素水平及基因S128R多态性,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73例,对照组85例,用PCR-RFLP法对DNA多态性进行分析,ELISA法检测血浆E-选择素水平。结果发现3个基因型(SS、SR、RR),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风险度分析,R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性是S等位基因的4.958倍;脑梗死患者血浆E-选择素水平高于对照组(t=13.139,P0.05),且脑梗死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E-选择素浓度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E-选择素基因S128R多态性与山西汉族人群脑梗死的发病相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山西汉族人群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血浆E-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且浓度与有无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I/R)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进行HE染色、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再灌注3h各实验组MPO活性均增加,24~48h达到峰值,白细胞浸润最普遍。E-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均发生于脑I/R后3h,分别于12和24h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针刺可显著降低MPO活性及E-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1),明显减轻白细胞浸润。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E-选择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黏附分子介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白细胞的黏附浸润,以防治脑I/R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选择素(selectin)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介导多形核白细胞与冠状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对缺血心肌产生再灌注损伤。目前,应用其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正逐步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并将逐步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的心肌灌注不良明显影响AMI预后.中性粒细胞激活、聚集、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以及氧化应激在心肌灌注不良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炎症反应可能是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中一种共有的纽带,抑制中性粒细胞积聚、激活及抑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可能改善AMI心肌灌注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脂联素是一种来自脂肪的血浆蛋白,心肌缺血损伤时用之有益。曾有研究报告,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损伤的救治。作者观察循环中的脂联素水平是否影响AMI病人的心肌功能及心肌损伤。共选人48例AMI后成功再灌注的患者。急性期用Imethyliodophenyl pentadecanoic,远期阶段用99^m锝tetrofosmin扫描影像评估心肌功能及灌注缺损。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注垂体后叶素复制家兔心肌反复短暂缺血模型,观察了其对随后进行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性、心肌梗塞边缘区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以及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显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实验组的心肌梗塞范围、血小板聚集性和心肌梗塞边缘区PMN浸润数均大于或高于单纯AMI再灌注对照组。两组白细胞聚集性无明显差异,但处死前两组高于结扎前。提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活性增高可能在其累积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E-选择素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分子,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过程,与炎症或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的募集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E-选择素表达明显增加,降低E选-择素的表达或阻断其作用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叶酸和维生素(Vit) 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S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hcy模型组、叶酸+VitB12干预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12w后,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sICAM-1、SP-选择素水平,应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Hhcy模型组Hcy、sICAM-1、SP-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叶酸+VitB12干预组(P<0.01),叶酸+VitB12干预组上述指标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Hhcy促进sICAM-1、SP-选择素的表达,叶酸和Vit B12能够显著降低Hcy,进而干预sICAM-1和SP-选择素水平,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不同脏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蛋白表达水平.方法: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前后不同时点取心肌组织、肾脏、睾丸及肝脏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ACE2的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1~12 h肾小管上皮细胞ACE2表达增多,缺血再灌注12 h后心脏ACE2开始表达增加.肝脏无论再灌注早期还是再灌注晚期几乎都不表达.缺血再灌注1~12 h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增高.结论:心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及心肌AngⅡ表达增高, ACE2主要由肾脏器官分泌产生,心肌在再灌注晚期表达ACE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基因第2号外显子G98T和第4号外显子A561C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367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HBV携带者97例,慢性乙肝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G98T和A561C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 E-选择素A561C多态性中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6,0.002).A/C+C/C基因型患肝硬化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45倍( OR = 2.45,95%CI: 1.28-4.72).E-选择素G98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B+C级与A级相比较,G/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34),G/T+T/T基因型发展到Child-pugh B或C的风险是GG型的3.07倍( OR = 3.07,95%CI: 1.05-8.97).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在肝硬化组中,血清sE-选择素水平从Child-pugh A级到C级明显降低( P<0.05);在各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 P<0.05).结论: 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参与调控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可能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及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黄石市中心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7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体检并与观察组患者年龄相近的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观察组患者PCI前、PCI后6 d及PCI后90 d,对照组受检者体检当天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CI前血浆MMP-9、P选择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6 d、术后90 d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6 d血浆MMP-9、P选择素水平低于PCI前,血浆IL-6水平高于PCI前(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90 d血浆MMP-9、P选择素水平低于PCI前(P0.05),而血浆IL-6水平与PCI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90 d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与PCI后6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有效调节AMI患者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促进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P-选择素(selectin)的变化特点以及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T-RA)BQ123治疗后的改变.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 = 6),ANP组(n = 24),BQ123治疗组(ANP + BQ123,n = 24).采用胰腺实质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法 制作ANP模型,制模后6 h用BQ123进行治疗,监测制模后24 h、48 h、72 h 和7 d血清淀粉酶活性;光镜下观察肺及胰腺组织白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胰腺组织E-选择素、P-选择素表达;RT-PCR检测胰腺组织E-选择素、P-选择素mRNA变化.结果 ANP组肺及胰腺内大量白细胞浸润,而BQ123治疗组白细胞明显减少.ANP组胰腺选择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水平,而BQ123治疗组较ANP组显著降低.结论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通过调控ANP时选择素的表达水平,达到减少白细胞在局部器官浸润,保护器官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及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心肌组织的窗口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淋巴细胞内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初步探讨AMI时心肌局部组织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意义 ,并与血浆内的Ang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 30例AMI患者为病例组 ,于入院即刻采外周静脉血收集血浆并分离淋巴细胞 ;另选2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AMI及对照组人群的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AMI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AngⅡ浓度与血浆含量均无相关性 ;②AMI发病 6h以内及 6~ 2 4h ,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③AMI发病 2 4h以后病例 ,血浆中AngⅡ含量已开始下降 ,而淋巴细胞中AngⅡ未见下降 ;④淋巴细胞中AngⅡ浓度与AMI后左室质量 (LVMASS)呈正相关 ,而血浆内AngⅡ与LVMASS无相关性。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RAS和循环RAS均被激活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较循环RAS持久 ;在AMI后心室重塑中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者E-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71)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54),并设对照组(n=47),比较各组血清E-选择素的水平。对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进行Gensini评分,并与其血清E-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血清E-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E-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E-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9.
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素是黏附分子的一个家族,由P-选择索、L-选择素和E-选择素组成。这3种黏附分子均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过程。P-选择素在激活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达,而E-选择素仅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两者共同介导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黏附。L-选择素主要在白细胞表达,介导白细胞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滚动接触。  相似文献   

20.
垂体后叶素对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家兔的累积性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注垂后叶素复制家兔心肌反复短暂缺血模型,观察了其对随后进行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性、心肌梗塞边缘区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以及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显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实验组的心肌梗塞范围、血小板聚集性和心肌梗塞边缘区PMN浸润数均大于或高于单纯AMI再灌注对照组。两组白细胞聚集性无明显差异,但处死前两组高于结扎前。提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活性增高可能在其累积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